第一图书网

东北民居

周立军 等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周立军 等著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前言

先秦以前,相传中华大地上主要生存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团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历史上称为夏族或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南地区还有一个古老的部族称为“越”或“於越”,以后,越族逐渐为夏族兼并而融入华夏族之中。秦统一各国后,到汉代,我国都用汉人、汉民的称呼,当时,它还不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直到隋唐,汉族这个名称才基本固定下来。历史上的汉族与我国现代的汉族的含义不尽相同。历史上的汉族,实际上从大部族来说它是综合了华夏、东夷、苗蛮、百越各部族而以中原地区华夏文化为主的一个民族。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带又出现乌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南方又有山越、蛮、俚、僚、爨等族,各民族之间经过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交往达到了大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汉族地区的发展与分布汉族祖先长时间来一直居住在以长安京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即今陕、甘、晋、豫地区。东汉——两晋时期,黄河流域地区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永嘉之乱后,大批汉人纷纷南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当时大量人口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他们以宗族、部落、宾客和乡里等关系结队迁移。大部分西移到江淮地区,因为当时秦岭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的一片土地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也有部分人民南迁到太湖以南的吴、吴兴、会稽三郡,也有一些迁入金衢盆地和抚河流域。再有部分则沿汉水流域西迁到四川盆地。隋唐统一中原,人民生活渐趋稳定和改善,但周边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交往仍较频繁。周边民族人民不断迁入中原,与中原汉人杂居、融合,如北方的一些民族迁入长安、洛阳和开封、太原等地。也有少部分迁入陕北、甘肃、晋北、冀北等地。在西域的民族则东迁到长安、洛阳,东北的民族则向南入迁关内。通过移民、杂居、通婚,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的交往,可以说已经融合在汉民族文化之内而没有什么区别。到北宋时期,中原文献中已没有突厥、胡人、吐蕃、沙陀等周边民族成员的记载了。北方汉族人民,以农为本,大多安定本土,不愿轻易离开家乡。但是到了唐中叶,北方战乱频繁,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比西晋末年更大规模的汉民南迁。当时,在迁移的人群中,不但有大量的老百姓,还有官员和士大夫,而且大多是举家举族南迁。他们的迁移路线,根据史籍记载,当时南迁大致有东中西三条路线。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民居丰富多彩,而东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有鲜明的建筑特色。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东北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特点、空间组合特征、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总结了东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反映了东北各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关联性,并对东北传统民居的借鉴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周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哈工大)建筑学专业,1992年取得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曾主编《建筑设计基础》,参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国民居建筑》等,并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华中建筑》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民居、旧建筑再利用和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等,期间主持完成多项研究课题。陈伯超,现供职于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满族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出版学术著作24部,发表论文123篇;主持完成工程设计项目90余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55项。30余项成果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张成龙,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职务。1984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工学硕士)。现被聘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建筑师学会会长。荣获吉林省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孙清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建筑形式理论、工业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商业建筑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环境心理学会会员。从事建筑教育三十年,主讲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建筑造型导论、房屋建筑学等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先后参与编著五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金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建筑、村镇建筑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际、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为中方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一项法国全球环境基金会资助的中法合作项目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两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主编《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发表9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及省市的各种奖励。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气候对民居形态的影响 二、地形、地貌与民居形态的关系 三、地方材料在民居中的运用 第二节 社会文化要素 一、经济因素 二、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民族文化 四、宗教文化 五、地方民俗文化第二章 东北汉族传统民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平面格局 一、单体建筑平面类型 二、院落组成平面类型 第三节 构筑与造型 一、构筑材料 二、承重结构类型 三、造型与细部 第四节 空间特征 一、空间的构成特征 二、空间秩序 三、空间的结构系统第三章 东北满族传统民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群体组合布局特点 一、选址问题 二、群体组合 三、院落布局 四、群体组合的特点及成因 第三节 单体建筑特点 一、平面特点 二、立面特点 三、剖面及空间特点 第四节 材料特点 一、土 二、土坯 三、石材 四、砖 五、木材 六、草 七、树皮 第五节 构造特点 一、基础 二、木构架 三、屋面 四、外墙 五、炕及烟囱 六、地面做法 七、门窗 八、油彩 第六节 采暖特点 一、建筑布局上的采暖措施 二、采暖工具第四章 东北朝鲜族传统民居 第一节 概述 一、朝鲜族的迁徙历史 二、朝鲜族民居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聚落形态 一、聚落的演变和类型 二、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聚落 三、内陆庆尚道聚落 第三节 住宅形态 一、平面类型 二、外形分类 三、生活空间 四、家具布置方式 第四节 构造技术及装饰特点 一、建筑构件 二、装饰构件 三、造型与装饰结合 第五节 朝鲜族民居特色空间 一、温突 二、鼎厨间 三、凹廊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 一、材料运用 二、取暖 三、环境第五章 东北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第一节 民族概况 一、鄂温克族 二、鄂伦春族 三、赫哲族 第二节 民族聚落 一、鄂温克族聚落 二、鄂伦春族季节性聚落 三、赫哲族季节性聚落 第三节 三个民族在建筑类型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民族传统建筑造型 二、民族传统建筑空间 三、民族传统建筑技术 第四节 三个民族建筑的文化表征 一、鄂温克族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表达 二、鄂伦春族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表达 三、赫哲族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表达第六章 东北传统民居的借鉴与技术改进 第一节 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技术 一、采暖技术 二、环保材料 第二节 传统民居的技术改进 一、平面布局 二、墙体节能 三、新技术应用 第三节 新民居的设计实例分析 一、建筑设计概述 二、材料选用 三、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四、采暖和通风系统技术措施 五、使用评价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内表面用砂子加泥,以抹布沾水抹光,这样可以使烟道内烟气流通毫无阻碍,升温更快,外部涂以白灰或石膏。对于火墙的维护至关重要,不能使之受潮,须经常掏出洞内烟灰。如果不常掏烟灰,不仅会缩短火墙的寿命,而且积聚时间太长,烟灰结块容易燃烧,造成火墙爆炸。火墙是很便利的采暖设施,构造简单,外观上和室内隔墙并无不同。火墙的最大优点是散热量大,散热面积在室内占较大部分,因而温度比较平均,灰土较少,并且火墙的建筑位置、大小可以随意,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火墙也有一定的缺陷,使用时温度过高,燃烧耗材量大;同时使用燃料的种类较少,只能用煤、木材,其他燃料都不适用。“冷桥”是现代建筑冻害中存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由于构造不合理,建筑外围护结构局部墙体过薄或用材不当使得建筑局部导热系数过大而引起热量损失,而东北传统民居很早就考虑了这类问题。例如满族民居位于建筑外墙部位的柱子全部埋在墙体之内,这种特殊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在柱子处产生“冷桥”,提高保暖性能,同时柱子也能免受外力损害。而汉族的民居中,砌墙时在平面上砌一个“八”字形的豁口,把木柱暴露在外面,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木料受潮腐烂。这种墙柱位置关系的不同,充分体现了不同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由于墙体砌筑灰浆不满不实,不仅影响砌体的强度,而且会造成墙体透风,直接影响墙体保温效果。窗口窗框周围与墙体的连接处普遍存在渗透缝,由于砂浆与墙体及窗框材料的差异,很难避免干缩开裂,透风是不可避免的,而传统民居中采取砖口包框的啮合连接则避免了直缝贯通,减少了冷风与雨水渗透。如今,由于施工繁琐而被简化。东北地区冬冷夏热,温差极大,这就有可能因温度的变化和低温的作用而造成建筑冻害。这里的冻害一方面是指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建筑构件热胀冷缩的变形和损坏;另一方面是指由干建筑构件内部或建筑构件之间的湿度变化,使水汽潮气遇冷结冰体积变大,造成建筑材料性能的改变和构件的变形与损坏。冻害造成的损坏或裂缝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的寿命,也会极大地增大热损耗。夯土墙是东北传统民居常采用的墙体类型,雨水残留在墙体中是不可避免的。东北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尤其在冬季,晚间气温极低,这样残留在墙体中的水分就会结冰使体积膨胀,反复的冻融循环容易引起墙体开裂。而在黏土中加入稻草可以使砌块空隙率增大,具有弹性,这样即使有残留水分结冰,也可以有效地减小墙体的破坏。另外东北传统民居平面规整,以长方形为主。温度变化时,各处受力较均衡,不易出现因某处受力相对其他地方过大而引起的墙体开裂等冻害现象。同时广泛采用的火炕、火墙等采暖措施,有助于防止冻害。室内的炕体对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墙体有一定的热保护作用,避免其温度过低,也有效地减轻了冻害的影响。墙体内部充满灰浆,吸湿能力强,而且其极强的粘结力,足以抵抗因热胀冷缩而引起的应力变化。东北传统民居采用以木结构为主的承重形式,榫卯坚固,柔韧性好,山墙处也用壁柱加以固定,所以整体性强,不易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变形破坏。另外还通过比较深远的出檐,防止雨水过多地积聚在防冻害的薄弱环节——墙脚。4.特殊的屋面形式研究建筑屋面对气候的适应,需要从屋面与日照、风、雨、雪的关系及其保温、防水的性能等方面来考虑。东北传统民居的屋顶按屋面材料分有瓦顶和草顶两种形式。瓦屋面一般采用小青瓦仰面铺砌,瓦面纵横整齐。瓦顶的屋脊上,有的用瓦片或花砖做些装饰,梁头、椽头皆不做装饰。它不同于北京地区采用合瓦垅,其原因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落雪很厚,如果采用合瓦垅,垅沟内会积满积雪,雪融化时,积水侵蚀瓦垅旁的灰泥,屋瓦容易脱落。特别是经过反复的冻融,更易发生这种现象。

后记

分布于我国东北各地的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许多老宅被拆改和破坏,所以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及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东北地区地域广阔,给本书的调研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此外,关于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现有资料较少,主要有张驭寰的《吉林民居》等,本书的成稿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份初步的答卷,让大家对东北传统民居建筑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不完善之处还有待进一步补充。本书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跨越距离的障碍,通力合作完成的,各校参与人员都为本书付出极大的精力与心血,可以说此书是三校集体劳动的结晶。参加完成此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周立军(哈工大)、于立波(黑龙江科技学院)、张剑锋(黑龙江东方学院)第二章:周立军(哈工大)、李同予(哈工大)第三章:陈伯超(沈建大)第四章:张成龙(吉建工)、莫畏(吉建工)、韩宁(吉建工)第五章:孙清军(哈工大)、高萌(哈工大)、李丹(哈工大)第六章:金虹(哈工大)、周春艳(吉建工)另外还要真诚感谢参与全书图文整理过程的李丹同学,还有参了部分图像绘制工作的岳乃华同学、及为本书多次外出选行调研工作的李同予、高萌等同学,还有社会各方支持,在此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编辑推荐

《东北民居》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民族学工作者、历史学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北民居 PDF格式下载



东北民居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如果说什么地方的建筑才是中国典型的建筑,并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那就是东北老百姓的房子。这本书从民俗、风水、民族习惯等各种角度阐述了东北民居的起源,很有见地。


书籍不错 很全面的讲解了东北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构成 很值得购买


从书店早就相中这本书了,书里讲的很全面,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东北房屋构造。很不错的书


内容还可进一步压缩 提炼


很好,描写详细,值得一读


书很好 值得一读


书的装帧,质量都很好~


东北民居研究之葵花宝典级宝贝。内容详细,纸张也好,彩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