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

汪秀莲 等编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作者:

汪秀莲 等编  

内容概要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生存根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600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已少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1996~200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了826.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82.83万公顷。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以合理的土地要素投入保障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保障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公民的时代要求。从1996~2006年,我国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02.64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184.84万公顷,占非农建设用地净增量的61.08%,平均每年占用耕地18.48万公顷。无论按照耕地每年的净减少量计算,还是按照每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计算,在没有大规模耕地补充来源的情况下,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都很难守住18亿亩(合1.2亿公顷)的红线,而这一红线是与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这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指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粮食安全有多重要,保护耕地的任务就有多艰巨。可见,国家粮食安全与非农建设等多种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凸显了耕地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耕地保护的目标、内涵与措施
一、我国耕地保护的目标
二、我国耕地保护的内涵
三、我国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我国耕地保护态势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二、耕地快速流失局面尚未根本缓解
三、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巨大
第三节 建立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现实意义
一、为科学评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效工具
二、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三、为提高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章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标及总体框架
第一节 系统建设基础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
二、决策支持系统(DSS)发展和应用
三、“金土工程”为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提供了契机
第二节 系统建设目标
一、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二、区域产业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三、区域建设用地可供性分析
第三节 系统总体框架
一、耕地保护决策支持子系统关系
二、总体设计思路
三、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总体架构
四、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总体功能框架
第三章 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
第一节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理论与方法
一、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
三、我国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二节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技术框架
一、建设目标
二、系统建设思路
三、系统技术框架
四、系统主体运算流程
第三节 系统运算流程与模型分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假设
三、基础参数运算
四、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和分析方法
五、全国、省、地市级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计算模型
六、区域粮食安全态势分析模型
第四节 系统实现与功能分析
一、数据基础
二、数据库设计
三、功能设计
第五节 吉林省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一、吉林省试点概况
二、数据整合与建库
三、吉林省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四、系统建设现状评估
第四章 区域产业用地动态分析系统
第一节 产业用地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对产业用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基本认识
二、产业用地供给与需求理论
三、产业用地布局理论
四、产业用地效益分析方法
五、产业用地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系统建设技术框架
一、系统建设目标
二、主体运算流程
三、建设思路
四、总体技术框架
第三节 系统运算流程与模型分析
一、基本概念和规定
二、主要运算和模型
第四节 系统实现与功能分析
一、数据基础
二、数据库设计
三、功能设计
第五节 合肥市产业用地态势分析
一、合肥市试点概况
二、合肥市产业用地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
三、合肥市产业用地情况分析成果
四、系统建设现状评估
第五章 区域建设用地可供性分析系统
第一节 可供应建设用地分析理论与方法
一、可供应建设用地的概念
二、建设用地可供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系统建设技术框架
一、系统建设目标
二、系统运算流程
三、建设思路
四、总体技术框架
第三节 系统运算流程与模型分析
一、系统主要模型和运算流程
二、城镇建成区土地挖潜潜力计算
三、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与方法
第四节 系统实现与功能分析
一、数据基础与数据整合
二、数据库设计
三、功能设计
第五节 重庆市可供应建设用地动态分析
一、重庆市试点概况
二、重庆市试点数据基本情况
三、重庆市建设用地可供性分析运行结果分析
四、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经验与展望
第一节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创新点
一、系统设计创新
二、数据整合集成与应用创新
三、决策分析方法的集成与应用创新
第二节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一、必须坚持以辅助决策为导向
二、加强数据整合和共享
三、选择基础良好的试点
第三节 完善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设想
一、加强系统整合
二、完善系统功能
三、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四、积极推进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应用
附件1 ××××省/市/区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分析报告(模板)
附件2 ××××(省/市/区)产业用地情况分析(模版)
附件3 ××××省/市/区建设用地供应能力分析报告(模版)
附件4 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主要运行界面
附件5 区域产业用地动态分析系统主要运行界面
附件6 区域建设用地可供性分析系统主要运行界面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质量保护中央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平衡,提出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质量按等级折算,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保证耕地的质量不下降,保障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拥有量水平不下降。但是,从实施的效果看,数量占补平衡在耕地保护工作实践中落实得相对较好,但由于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手段,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该制度规定,将质量较好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而予以重点保护,这些耕地包括: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等。耕地质量保护的措施还有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坡改梯、农田水利建设等。(三)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精神,我国耕地保护的内涵还应该包括“在发展中保护”。“保护耕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精神,中央一再强调保护耕地“一要吃饭、二要发展”,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和调控……优化城市各功能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发展,尤其是以土地资源引导发展、调控发展的思想,这是由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功能所决定的。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5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0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103万公顷”目标要求,不仅是为了控制建设用地过度占用耕地,在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提供合理规模的土地资源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对我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耕地保护并不是片面地限制建设占用耕地,而是为了防止无序建设过度占用、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另外,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耕地立地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的耕地生态保护也深入人心,从时间维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耕地保护的时间内涵问题,从空间规划和定位管理的角度看待耕地保护的空间内涵问题也受到广泛重视,合理利用市场规则、以利益杠杆促进耕地保护的原则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编辑推荐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是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耕地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