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瘢痕学

蔡景龙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蔡景龙 编  

页数:

878  

字数:

218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翻阅完由蔡景龙教授等主编的《现代瘢痕学(第2版)》样稿,感到本书内容丰富新颖,几乎囊括了有关人体各类创伤的愈合过程中瘢痕的形成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整体过程,并且随着各种基础研究的发展,而扩大了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差不多成了有关瘢痕形成、创伤愈合及其防治方面的一本“百科全书”!全书共分62章,包括基础研究、临床总论和临床各论三部分。基础研究部分较详细地论述了胎儿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研究,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和创伤修复,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失控和病理性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B信号转导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与瘢痕,生命元素、自由基、NO、P物质、性激素与瘢痕形成及瘢痕的基因学、分子治疗实验和模型研究,表皮培养和复合培养皮肤及皮肤组织工程学研究等内容,为瘢痕这个一直困扰着所有外科医生,特别是整形外科医生的临床难题,揭示了许多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使本书成为一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专业参考书,成为一般临床医生必读的一本好书。临床总论部分较详细论述了瘢痕病因,临床分类和诊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真皮替代物研制及其临床应用,加压、药物、放射、医用硅凝胶应用、激光、冷冻、物理康复、中医药、心理、医用黏合剂应用、麻醉选择、护理、预防,以及瘢痕防治方案建议等内容。临床各论部分论述了人体体表(头皮、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及会阴)、喉、气管、食管、剖宫产后子宫、泌尿道、椎板切除术及肌腱手术、腹腔及其脏器的瘢痕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瘢痕疙瘩、瘢痕恶变、痤疮瘢痕及瘢痕整形美容常用产品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了研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展现了国内外学者在瘢痕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新经验,突出了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瘢痕组织的研究,包括它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问题,迄今仍然是困扰着我们从事整形外科以及其他外科专业认识的一个基本课题,它是一个联结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分复杂难解。胎儿畸形修补后可获得无瘢痕愈合,但一旦胎儿诞生,脱离母体,它的组织修复过程却被另一修复程序所代替。此外,从人类学观点来审视,人种之间的差别,又存在着相互不同的基因差异,白色人种手术后的瘢痕较少,或极其隐蔽,黑色人种则大多发生瘢痕增生,甚至形成瘢痕疙瘩,我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黄色人种,则往往因人而异,在大多数东方人种中,手术切口瘢痕往往比较显著,造成不少后遗症,而较少数皮肤细洁嫩白的东方男女则趋于手术后少见切口瘢痕及其相关并发症。这三者之问的异同,似乎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犹未被人们所重视而较少进行探讨。我本人曾一度设想拟作为一个科研选题进行初步探讨,但因国际间的标本交往问题等难以解决而被迫放弁,十分期盼后来者对此给予重视。本书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蔡景龙、第四军医大学两京医院李荟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伟教授等100余位国内从事瘢痕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著。目前我国虽有不少青年学者对瘢痕形成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但迄今仍少见有一个专门为这个课题投入毕生精力进行大梯队的研究中心,进行有计划的长期探索研究。甚盼本书的编著群体及有志之士能专心一致,提出瘢痕形成的专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或各级科研单位及领导的大力支持,建立现代化实验室,投入毕生精力,代代相传,直到从根本上解决瘢痕形成和有效治疗的大课题。本书的出版问世,代表了现代瘢痕研究及治疗的高水平现有成就,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这些科研及临床成果的汇集,无疑将给我们从事整形外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最全面、新颖的参考资料汇集,为我国整形外科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普及做出巨大的贡献。值此书问世之际,特致以衷心祝贺,向参加全体编写人员表示敬意,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介绍“现代瘢痕学”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包括了:烧伤及其创面修复、表皮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瘢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真皮替代物的研制及其复合移植应用、瘢痕的国际化认识和防治动态疗法、喉气管食管瘢痕性狭窄、医用黏合剂的应用等内容。

作者简介

蔡景龙,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苍山县。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留校分配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工作。1994年创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烧伤整形科,1997年(32岁)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36岁)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37岁)任整形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获评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首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并被引进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创建山东省最大的美容整形烧伤中心。2005年获中国美容整形医师奖,2006年获中国美容整形医师提名奖。其带领的学科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受消费者信赖的百家美容整形机构,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获2007十省市百家传媒整形大奖:中国十大整形品牌。蔡景龙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专业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学会及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和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及863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卫生部及山东省课题及成果评审专家,《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解剖与临床》和《疑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常务编委或执行编委。蔡景龙擅长于美容、整形和烧伤救治工作,研究方向为创面愈合与瘢痕防治、美容整形新材料与新技术.重点从事瘢痕、唇裂继发畸形及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主编出版了专著《现代瘢痕治疗学》和《烧伤创伤微量元素学》,填补了国内空白,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目前主持完成科研课题8项,获教育部、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科委等成果奖励十余次。

书籍目录

上篇 基础研究
 第一章 皮肤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皮肤创伤修复概论
 第三章 胎儿皮肤创伤无瘢痕修复
 第四章 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与创伤修复
 第五章 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
 第六章 TGF信号转导与创伤修复
 第七章 烧伤及其创面修复
 第八章 瘢痕病理学研究
 第九章 瘢痕组织学研究
 第十章 瘢痕生物化学研究
 第十一章 瘢痕免疫学研究
 第十二章 瘢痕细胞因子研究
 第十三章 瘢痕遗传学研究
 第十四章 生命元素、自由基与瘢痕
 第十五章 NO、P物质和性激素与瘢痕
 第十六章 表皮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第十七章 复合培养皮肤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八章 皮肤组织工程
 第十九章 瘢痕分子治疗实验研究
 第二十章 瘢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中篇 临床总论
 第二十一章 临床特点与病因学研究
 第二十二章 瘢痕临床分类与诊断
 第二十三章 手术治疗和抗生素应用
 第二十四章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
 第二十五章 显微外科技术应用
 第二十六章 真皮替代物的研制及其复合移植应用
 第二十七章 加压治疗
 第二十八章 药物治疗
 第二十九章 放射治疗
 第三十章 硅凝胶应用
 第三十一章 激光治疗
 第三十二章 冷冻治疗
 第三十三章 物理康复治疗
 第三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
 第三十五章 心理治疗
 第三十六章 医用黏合剂的应用
 第三十七章 瘢痕手术的麻醉选择
 第三十八章 瘢痕护理
 第三十九章 瘢痕预防
 第四十章 瘢痕的国际化认识和防治动态疗法
下篇
 第四十一章 头皮瘢痕
 第四十二章 眉部瘢痕
 第四十三章 眼部瘢痕
 第四十四章 耳部瘢痕
 第四十五章 鼻部瘢痕
 第四十六章 唇周瘢痕
 第四十七章 颊部瘢痕
 第四十八章 颌颈胸部瘢痕
 第四十九章 躯干瘢痕
 第五十章 上肢瘢痕
 第五十一章 下肢瘢痕
 第五十二章 会阴部瘢痕
 第五十三章 喉气管食管瘢痕性狭窄
 第五十四章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
 第五十五章 泌尿道瘢痕性狭窄
 第五十六章 硬脊膜外瘢痕粘连与肌腱粘连
 第五十七章 腹腔及其脏器间的瘢痕粘连
 第五十八章 瘢痕疙瘩
 第六十章 痤疮瘢痕
 第六十一章 常用瘢痕整形材料、药物及器械
 第五十九章 瘢痕恶变
 第六十二章 临床病例照片选登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汇总
索引
编后语

章节摘录

(四)小汗腺人体除口唇、龟头、包皮内面、小阴唇及阴蒂外皆有小汗腺,以掌、跖部最多,前额次之,上肢比下肢多,屈侧比伸侧多,躯干部最少。小汗腺一般分为汗腺体和汗腺管两部分:1.汗腺体是分泌部分,在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或真皮下方1/3处盘曲成丝球状,分泌细胞为立方形,外围有一层能作收缩运动的梭形平滑肌细胞,可以将腺体的分泌液挤入导管而排出体外。这些细胞之外有一层薄而透明的基膜,再外为一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内含毛细血管,以供给汗腺体营养及分泌原料,还有交感神经纤维网状分布到平滑肌细胞和腺体细胞。2.汗腺管是汗腺的排泄管道,为两层较小的立方形细胞构成,染色嗜碱性,细胞周围没有平滑肌细胞,也没有基膜,只有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外鞘,但导管内多有一层薄膜。当汗腺管进入表皮时,外面的结缔组织鞘及导管内膜均消失而和表皮细胞相接。汗腺管由汗腺体发出后,呈螺旋形,最后开口在皮肤表面,形成漏斗形汗口。(五)指(趾)甲手指及足趾背侧的末端有角质性扁平甲板(nail plate),前缘游离。甲板由数层密集的角化细胞构成,义可分为背侧、中间和腹侧三部分,以中间部分为最厚。其基部隐藏在皮肤下,称甲根。甲板的下方有一层上皮细胞,紧贴在甲床上,甲床有纵横交错的结缔组织纤维,所以甲板很稳固而不脱落。甲板透明,甲床的毛细血管很丰富,所以甲部呈粉红色。甲后端有半月形的甲半月(nail demilunce),该处甲床上有较厚的棘细胞层,毛细血管的颜色被遮挡而不明显,所以甲半月呈淡白色。但有人认为甲半月是该处甲板角化不完全及该处甲床的结缔组织较疏松所致。在甲板下面及其鞘部前位是缺少颗粒层的甲母质(matrix),甲母质内不断繁殖的细胞渐变成角质甲板并逐渐向前推进,指甲的生长速度较趾甲为快,每周向前推进约1mm。甲的两边及后侧有折褶的皮肤称甲褶(nail fold),后侧甲褶接触甲板的前端皮肤是护膜。由甲褶伸出一个半月形薄膜,覆盖在甲半月处甲板的后部,这个延伸部分称为甲上皮;在甲板远侧的游离缘下方,与甲板连接的甲褶角质层增厚,此处表皮是甲下皮。甲的生长速度不定,在儿童时期最快,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正常指甲每周生长0.5~1.2mm,而趾甲的生长速度是指甲的2/3~1/2。(孙家明王德昌)第三节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的生理功能包括保护、调节体温、分泌和排泄、吸收、感觉、代谢、参与免疫等作用。皮肤损伤如大面积烧伤造成的广泛瘢痕愈合,或通过植皮手术而愈合的创面将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皮肤的生理功能,或使其减弱,因此在烧伤治疗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瘢痕形成及有效地治疗瘢痕。一、保护和防御功能(一)防护机械性刺激表皮有一层致密的组织细胞形成角质层,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通过基膜与表皮紧密连接,皮下组织中有柔软的脂肪组织,三者有机地结合,对外来刺激有防护作用。如经常受摩擦的部位如手掌、足底能形成很厚的角质层或形成胼胝,以抵抗压迫和摩擦。真皮有坚韧的纤维组织,能抵抗牵拉作用。皮下组织中有柔软的脂肪,可缓冲外界给以的冲击力。(二)防御化学性刺激虽然皮肤对化学物质有防御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可防止水分及化学物质侵入,皮肤分泌的皮脂能防止化学物质的侵蚀。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观察化学物质对真皮的渗透作用显示,越在角质层的浅部,渗透量越多,越到深部,渗透量越少,故认为整个角质层对防御化学物质的渗透均起很重要的作用。掌跖部的角质层可厚达O.5mm以上,与眼睑部相比(仅75~150gm)明显增厚,因此抵御化学物质侵蚀的能力也显著增高。皮肤创面愈合后新形成的瘢痕组织表皮菲薄,难以抵御化学物质的刺激,容易起水泡,破溃,形成溃疡。(三)防护物理性损害1.防御光线皮肤角质层和色素对紫外线的防护有重要作用。表皮的角质层可将大部日光反射回去,又可滤去大部分透人表皮的紫外线。日晒后角质层增厚,是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自然反应。角质层较薄的部位或新近愈合的创伤经日晒后容易发生红肿及刺痒。正常表皮细胞各层交错排列,可使透入表皮的紫外线发生散射,减轻直接照射造成的损害。表皮中的黑色素对紫外线有较好的吸收和遮断作用,故颜色较深的皮肤比较白的皮肤对紫外线和日光有较好的耐受性反应。经常接受日晒的皮肤颜色变深也是皮肤的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2.防御电流角质层对电流有一定的阻抗性,故皮肤干燥时不易受电击,皮肤湿润时,电阻减小,较易受电击。3.防御热损伤角质细胞不易传热,受热以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可加大散热能力。如果外界温度高达45~550(:时,皮肤就可受伤,随温度升高受伤程度亦加重。临床上将皮肤热损伤分为I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就是热对皮肤造成的不同深度烧伤的反应。4.水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及水分形成一层乳化脂类薄膜,使角质层滋润,避免角质层干燥,不致发生皲裂,又能防止皮内水分过度蒸发和体外水分的渗透。


编辑推荐

《现代癜痕学(第2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瘢痕学 PDF格式下载



书中间开胶十分严重,四个角也被挤压破损。总之,书的质量很差,不知道当当哪个环节出的问题。


想做瘢痕专题研究应该好好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