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鼎坚针灸临证经验集要

赵利华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赵利华 等主编  

页数:

318  

前言

  《黄鼎坚针灸临证经验集要》即将出版,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教授是我国针灸大师朱琏在广西培育的众多针灸人才中脱颖而出、最有成就的一位,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评选出100名全国名老中医,黄教授是广西唯一的一位。他在有关医疗机构、学术研究、专业团体、专业编著中,都是中医针灸的学术带头人,对广西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卓越的贡献。直至最近,亚、非、欧、美学者还不断前来向他访问、学习,他都非常认真细致地手把手传授。随着我国新针灸的漂洋过海,他也名声远扬。  朱琏老师随陶希晋同志下放广西后,积极继承延安精神,推广新针灸学,独树一帜,并发扬祖国针灸学的宝贵遗产。20世纪70年代前后,我在广西分管卫生工作多年,一直大力支持她的工作,读过她的两版《新针灸学》,也不断地向她求教,在人体科学以至医学哲学方面,颇受教益。多年来,我也能自己针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等穴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手眼不灵,就不敢自针内关、外关、关元、中极、百会等穴位了。  针灸并不能包治百病,但除了对神经、胃肠、偏瘫、运动障碍等“手到病除”外,也可以举一反三,配合许多疾病的诊治,为医疗保健服务。

内容概要

本书积累了作者40多年的经验,为新针灸做小结。除了从理论上对黄教授的学术思想、辨证认识、成才之路、师生评论进行阐述之外,在实践上对特殊疗法、特效验穴、特选病例也做了专门介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针灸的理论内涵 一、阴阳 二、脏腑 三、经络 第二节 针灸辨证施治 一、观念 二、审证 三、施治 四、体会 第三节 针灸的基本技法 一、毫针刺法及临床体验 二、艾灸法及临床体验第二章 常用特色疗法 第一节 指针疗法 一、概念 二、特色与优势 三、方法与要领 四、适应证及应用 第二节 药线点灸疗法 一、概念 二、特点和优势 三、方法与要领 四、应用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埋线、挑针疗法 一、埋线疗法 二、挑针疗法 第四节 安全留针 一、概念 二、特色与优势 三、方法与要领 四、理论与实践应用 第五节 太极针法 一、概念 二、太极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三、特色与优势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 李任源对应取穴配方规律刺法 一、原理 二、应用 三、体会第三章 效验穴 一、风池 二、睛明 三、玉枕 四、承浆 五、上仙(十七椎) 六、足三里 七、太溪 八、阳陵泉 九、鱼际 十、至阳 十一、飞扬 十二、曲池透少海 十三、肩痹穴 十四、神阙第四章 临床验案 第一节 呼吸系统病案 一、花粉症 二、外感咳嗽 三、哮喘 第二节 五官科系统病案 一、口臭 二、喉喑 三、耳鸣 四、青盲 第三节 消化系统病案 一、胃脘痛 二、胁痛 三、泄泻 四、噎膈 第四节 神经系统病案 一、头痛 二、不寐 三、春困综合征 四、着痹(不安腿综合征) 五、戒断综合征 六、面瘫 七、面痛 八、痫病 九、眩晕 十、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失语) 十一、肌痿 第五节 运动系统病案 一、颈痹 二、腰痛 三、腰腿痛 四、膝痹 五、伤筋(急性踝关节 扭伤) 六、臀痹(梨状肌综合征) 第六节 皮肤科系统病案 一、粉刺 二、牛皮癣 三、湿疹 第七节 泌尿系统病案 一、癃闭 二、淋证 第八节 妇科系统病案 一、崩漏 二、经行头痛 三、梅核气 四、脏躁第五章 医论医话 第一节 针灸医论 一、针灸特色再思考 二、针灸临床思维 三、认识·经验·体会 四、对发扬中医传统文化的看法 五、弘扬特色迎接挑战 六、论毫针刺法 第二节 论文拾遗 一、针灸治疗面瘫效果分析及思考 二、对提高涉外针灸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考 三、脑梗死的针灸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对IR影响的临床研究 四、关节 痛的中医防治 五、虚实在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经验总结 一、黄鼎坚教授临床应用十七椎穴经验举隅 二、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 三、黄鼎坚治疗五官病经验 四、黄鼎坚教授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经验 五、黄鼎坚名老中医的经络辨证特色 六、不同进针法所致感传的临床研究 七、浅谈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八、黄鼎坚教授治疗妇科病证的经验 九、一穴多点针刺法探讨 十、一则案例的启示 十一、针刺治疗声嘶患者的体会 十二、针灸益气祛风法治疗面神经麻痹51例 十三、风府穴对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效果的影响 十四、针灸治愈小脑萎缩 十五、黄鼎坚针刺加点穴手法治疗颈椎病经验介绍 十六、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临床经验简介第六章 成才之路 一、医事传记 二、读书心要 三、临证心得 四、承传发展

章节摘录

  二、审证  审证言诊,是医生检查病情、病证的意思。又称诊证。  审证,指审察、诊察病证。病,即损害或指机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证,就是凭证、证据。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按内外分,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指内腑(脏),即内脏器官及所属官窍、奇恒之腑之藏象的证候和外经;一类指经脉及连属部分所过之体表肌肤部位(如十二经脉体表循行所过之处)之证候。  然而,造成疾病发生的因素,古有内、外、不内不外三因论,同时,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对有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内在变化程度,务必详加考究,以便明确对其病理、病性的认识。  中医审察诊证一般是从“症”、“征”人手,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通过四诊全面而系统、细致、深入的搜集信息病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分析、归纳把握病况。四诊八纲自古以来一直作为中医的重要诊察而延用至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诊察方式方法在扩大,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古之“三部九候”、十二经脉诊,今之头诊、耳诊、目诊、面诊、鼻诊、人中诊、舌诊、唇诊、腹诊、脐诊、手诊、足诊、背俞诊,更有如肉眼直观不透不及的,现代应用放大镜、显微镜、内窥镜、影像学之扫描检查,手触不明还剖腹切开探查等。  针灸临证,在四诊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尤重脏腑经络诊察,通过经络腧穴,通过色、形、质地的审查、揣摩,再以经脉之“所属”、“所过”、“相关”组织器官部位的症征加以归纳,进一步明确疾病所在部位(在脏、在腑、在经、在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黄鼎坚针灸临证经验集要 PDF格式下载



比较专业,希望出版社出多些针灸经验集。


中医宝典,至为实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