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于秀辰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于秀辰 编  

页数:

278  

前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难治性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费及截肢后的后续费用等不仅给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可能面临丧失生活能力、失去工作机会等情况,还会出现心理、家庭等多种问题,使糖尿病足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虽然糖尿病足的预后很差,但是糖尿病足确实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足早期临床表现等先兆症状的了解和重视。如果对广大群众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传,则糖尿病的发病率会下降;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则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也会下降;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足的诱发因素、早期症状,则糖尿病足可能会控制在0级,使之不发展到工级,降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就能降低截肢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也正是中医“治未病”的体现。糖尿病足出现溃疡、合并感染,是糖尿病足难以治疗的原因。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迅速而不能保全生命或肢体。而截肢以后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以致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杀。于秀辰是我的研究生,长期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开展和深化糖尿病足工作,先后在空军总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学习和治学态度严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提出感染性糖尿病足整体与局部辨证分离观点、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并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尽心治疗一些因不愿截肢而来的患者,并且多次挽救了已经被判定必须截肢的患者的肢体,保全了患者的肢体,也保住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于秀辰还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在病区、社区、郊区进行糖尿病足的宣传教育及义诊,普及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知识,为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默默地耕耘。

内容概要

糖尿病足的致残率高,而患者手术后失去的不仅是肢体,还有工作能力和对生活的信心。因此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降低截肢率十分重要。 本书共19章,包括概述、糖尿病足的中医沿革、发病机制、病机、辨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意义、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诊断流程、诊断和鉴别诊断、西医内科治疗、西医外科治疗、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感染性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常用中成药、患者的心理调节和护理、案例和中医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等内容。重点从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分别对糖尿病足的病因、诊断、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外科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于秀辰,女,研究生毕业,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现任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1991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吕仁和教授,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研究工作,1994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次在临床、科研和教学中获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为更好地解除糖尿病足患者的痛苦,先后在空军总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学习,侍诊奚九一教授,对糖尿病足有了进一步体会。
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课题各一项,参加课题多项,发表文章30余篇。
社会任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 第二章 糖尿病足的中医沿革 第一节 糖尿病足的中医相应病名 第二节 相关消渴病足的病因病机 一、高梁厚味 二、痰浊瘀血 三、正气亏虚 四、热邪 五、寒邪化热 第三节 有关消渴病足的症状记载 第四节 相关治疗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手术治疗 第五节 预后第三章 糖尿病足的西医发病机制 第一节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一、大血管病变 二、微血管病变 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溃疡. 第二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微血管病变 二、代谢紊乱 三、氧化应激损伤 四、自身免疫损伤 五、其他因素 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溃疡 第三节 外伤合并感染第四章 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 第一节 正虚 一、阴虚 二、气虚 三、阳虚 四、血虚 第二节 邪实 一、内生之邪 二、外感之邪 三、外伤第五章 糖尿病足的中医临床辨证依据 第一节 整体辨证 一、整体辨证依据 二、糖尿病足整体辨证常见的证型 三、糖尿病足常合并的并发症证型 第二节 局部辨证 一、局部辨证依据 二、糖尿病足溃疡局部常见的证型 第三节 糖尿病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第四节 糖尿病足的预后第六章 糖尿病足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三、CT检查 四、磁共振检查 五、足部同位素扫描 六、肢体动脉B超检查 第二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 一、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二、皮肤交感反应 三、贴膜试验 四、感觉检查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第八章 糖尿病足的诊断流程第九章 糖尿病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第十章 糖尿病足的西医内科治疗第十一章 糖尿病足中医内治法第十二章 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第十三章 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第十四章 糖尿病足的西医外科治疗第十五章 感染性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第十六章 糖尿病足常用的中成药第十七章 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调节和护理第十八章 糖尿病足的案例第十九章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节糖尿病足的中医相应病名糖尿病足,最早由Oakley于1956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糖尿病足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的名称,由于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因此现多以消渴病足命名。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消渴病会出现溃疡、坏疽等并发症,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言:“夫消渴者……其(消渴)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指出消渴多发痈疽,认为热邪导致气血壅塞而成痈成脓;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言:“……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指出消渴病易并发痈疽,并导致死亡的发病过程。但也提到其可治性及可预防性。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消渴》中云:“凡消渴之人,当防患痈疽”;唐·王涛在《外台秘要·强中生诸病方六首》中言:“……消渴之后,即作痈疽”,指出消渴易发痈疽;宋·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三消论·治消渴诸方》中亦日:“其病变者多发痈疽”由“滞于血气,留于经络,不能通行,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金元·刘完素在《三消论》中亦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痹之类”等,都说明古代先贤对于消渴病合并痈疽有较多的认识。这些文献记载不仅描述了消渴病易于并发痈疽之病,而且明确提出其病因病机,治疗不当预后凶险,并提出此病可以预防。在为我们指出本病的病理机制之外,还提示我们古代虽然没有糖尿病足相应的病名,但对于糖尿病足的论述多存在于痈疽、疮癣等文献中,在其成脓之前由于血气壅塞,可能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在血气壅塞所致病证中如不仁、麻木、血痹,得到启发。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冶疗糖尿病足》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PDF格式下载



书很不错,服务也好!


父亲对自己的糖尿病一直是心有余悸,买一本书送给他,希望他正确对待,早日走出病魔阴影。


对预防糖尿病足有一定帮助。


对糖尿病足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描述详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