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中级)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编  

页数:

943  

内容概要

  201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由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组根据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系统阐述了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所要求的理论和知识,内容全面,指导性强,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的推荐用书。《临床医学检验与技术(中级)》为其中的一本,内容涉及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临床检验基础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红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血型和输血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尿理学检验尿有形成分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粪便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精液检查前列腺液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羊水检查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脱落细胞检查基本知识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绪论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贫血概述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概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特殊类型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第三篇 临床化学绪论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脂代谢及高脂蛋白血症血浆蛋白质检查诊断酶学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胰腺疾病的检查内分泌疾病的检查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血清酶催化活性浓度和代谢物浓度检测技术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标本、试剂、量器常识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概论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第三节 免疫学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类型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第二节 免疫佐剂第三节 抗血清的制备第四节 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第五节 抗血清的纯化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技术第一节 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凝集反应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第四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沉淀反应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第四节 临床应用免疫电泳技术第一节 基本原理第二节 常用技术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临床应用放射免疫分析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RIA)第三节 免疫放射分析(IRMA)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荧光免疫技术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酶免疫技术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四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第五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生物素一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要点第二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三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四节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第五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免疫细胞分离及检测技术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第二节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第三节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第四节 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吞噬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测第二节 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第三节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第二节 细胞因子测定方法及应用细胞黏附分子测定及应用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抗原特异性CIC测定第二节 非抗原特异性CIC测定及应用补体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活化与调控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活性第四节 补体的合成与代谢第五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第六节 补体结合试验第七节 单个补体成分测定第八节 补体测定的应用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自身抗体的特性第二节 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MHC与HLA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MHC的一般特性第二节 HLA分型第三节 HLA分型的实际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第一节 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第二节 化学发光自动化免疫分析第三节 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咨询服务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工型超敏反应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第四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实验检测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第三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五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概述第三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第四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第五节 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应用原则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第二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第四节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第五节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第五篇 微生物检验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的分布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检验概述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培养基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实验菌种保存与管理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第一节 微量生化反应系统第二节 血培养系统病原性球菌及检验肠杆菌科及检验弧菌科及检验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厌氧性细菌及检验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分枝杆菌属及检验非发酵菌及检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衣原体及检验立克次体及检验支原体及检验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螺旋体及检验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各类病毒感染的简介真菌检验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第二节 真菌的基本微生物检验方法第三节 病原性真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概述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简介第二节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医院感染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第一节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第六篇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临床实验室的定义、作用和功能临床实验室管理特性临床实验室管理过程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政府行为临床实验室认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论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文件编写分析前质量保证临床实验室检测系统、溯源及不确定度临床检验方法评价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分析后质量保证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

章节摘录

  (1)校准和系统维护计划失败。  (2)室内质量控制失控。  (3)实验人员的能力欠缺。  (4)结果的评价、计算和抄写错误  (5)室间质评样本处理不当,如冻干质控物的复溶、混合、移液和储存不当。  (6)室间质评样本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7)室间质评组织者公议值或靶值定值不准。  如果在室间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确认和改正,那么检测过程出现的差错可能再次发生。室间质评未能通过,实验室应有一个综合检查发现错误可能出现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实验室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以上措施的落实。  五、进行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要求和实施  室间质量评价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在美国若想开展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必须首先获得HCFA组织的资格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促进室间质量评价的规范化运作,专门建立了ISO导则43“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工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从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和设计、室间质量评价的运作和报告、室间质量评价的保密和道德考虑、室间质评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四大方面19个小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以下就ISO导则43的有关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行政色彩较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或指定的部、省、市级临床检验中心均可开展辖区内的室间质量评价组织工作,但是并未对组织者的工作条件、工作能力及质量体系的建立提出具体要求,这有可能导致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工作的不规范,由于组织者的失误甚至可能出现对参评实验室评价结果的不公正甚至错误,这就迫切需要对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进行技术验收和认可,未认可的可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件,也可以自行制定相关的标准。  (一)室间质量评价组织和设计  1.构架  (1)任何室间质评的设计阶段都要求配备技术专家、统计学专家以及一名计划协调者,以确保计划的成功和顺利运作.  (2)通过与这些专家商议,协调者应制定适用于某项具体室间质评计划,室间质评计划的设计应避免目标含混不清。在计划启动前,其具体方案应取得一致并文件化。  2.工作人员  (1)参与制订计划的人员在实验室间比对设计、实施和报告等方面应具有足够的资格和经验,或能与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紧密合作。这些资格和经验应当包括适当的技术能力、统计技能和管理技能。  (2)如上所述,这些特定的实验室间比对的运作,也需要有对所涉及的方法和程序具有详尽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予以指导。为此,协调者可能需要列出一个或多个适当人选组成顾问小组,这些人选可以从诸如专业机构、签约实验室(如果有)、计划参加者或数据的最终使用者中选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1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中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