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医学美容调护

陈美仁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陈美仁  

页数:

234  

前言

《医学美容调护》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临床课,是阐述医学美容调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临床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制定了医学美容调护教材的编写大纲。本教材在编写中,既突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又兼顾了医学美容临床对中医学知识的需要。针对高职高专以“岗位需求为前提,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在坚持“五性”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突出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适用性,使学生掌握医学美容I临床诊察、调护的应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和掌握在医学美容调护临证中常见病症与多发病症诊调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并了解预防保健性医学美容的基本方法,为日后从事医学美容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能基础。本教材由6章组成。前3章介绍医学美容在临床调护中的相关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美容调护的定义与范围、医学美容调护的发展简史、医学美容调护基础、中医基本美学思想,并对这些与临床调护息息相关的环节进行分析和阐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美容调护的应用规律。第4~6章分别介绍了内科病症调护、妇科病症调护、其他病症调护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每一病症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辨证调护、其他调护等的阐述,特别是在医学美容调护原则与调护方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紧扣病症的病因病机,突出调护的实用性,使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医学美容在临床诊断、调护各主要环节需要掌握的要领。目录中带“*”号的病症为要求掌握的重点病症。医学美容调护突出调护技能的多种调护方法,因此,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技能操作。要点性的示范教学与练习,既能让学生对病症诊调获得更深人的理解,又能提高其技能操作的熟练度。由于本教材在调护等方面清晰明了的描述,也适合于具有一定医学美容基础知识的临床医师用作临床医学美容调护的参考。

内容概要

本教材在编写中,既突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又兼顾了医学美容临床对中医学知识的需要。针对高职高专以“岗位需求为前提,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在坚持“五性”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突出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适用性,使学生掌握医学美容临床诊察、调护的应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和掌握在医学美容调护临证中常见病症与多发病症诊调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并了解预防保健性医学美容的基本方法,为日后从事医学美容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能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医学美容调护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医学美容调护的发展简史 一、中医美容的萌芽与发展 二、医学美容整形术的起始与发展第二章 医学美容调护基础 第一节 病因学说 一、六淫之邪 二、痰饮、瘀血 三、情志、饮食内伤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医学美容辨证调护纲要 一、八纲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脏腑辨证 四、经络辨证 第三节 医学美容调护方法 一、调护原则 二、调护方法第三章 中医基本美学思想 第一节 中医美学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中医美学概念 二、中医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医基本美学思想的特征 一、人与“天地”同源相动——整体美 二、阴阳消长——平衡美 三、五行生克——协调美 四、四诊合参——一辨证美 五、组方法则——协同美 第三节 中医美学范畴 一、精气 二、形神 三、意象 四、合和 五、尽善第四章 内科病症调护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病 第五节 肺痨 第六节 胃痛* 第七节 呕吐*(附:呃逆) 第八节 腹痛 第九节 泄泻* 第十节 便秘* 第十一节 胁痛* 第十二节 眩晕 第十三节 黄疸 第十四节 胸痹 第十五节 心悸* 第十六节 不寐*(附:健忘、多寐) 第十七节 郁病* 第十八节 头痛* 第十九节 面瘫*(附:面肌痉挛) 第二十节 痹病* 第二十一节 腰痛 第二十二节 消渴 第二十三节 内伤发热 第二十四节 汗证* 第二十五节 血证* 第二十六节 水肿 第二十七节 淋证 第二十八节 遗精(附:阳痿) 第二十九节 虚劳第五章 妇科病症调护 第一节 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闭经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月经前后诸证* 一、经行乳房胀痛 二、经行头痛 三、经行身痛 四、经行发热 五、经行吐衄 六、经行口糜 七、经行泄泻 八、经行浮肿 九、经行情志异常 第六节 绝经前后诸证* 第七节 带下病 第八节 妊娠恶阻 第九节 妊娠腹痛第六章 其他病症调护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戒断综合征 一、戒烟综合征 二、戒酒综合征 三、戒毒综合征 第三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四节 竞技紧张综合征*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二 《医学美容调护》教学大纲(试行)

章节摘录

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致皮毛肌腠、经络血脉、肢体关节等收缩而挛急。肌腠收缩,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血脉绌急,见头身疼痛、面色苍白或见青黑;经脉挛急,见关节屈伸不利、拘挛疼痛。寒与美容的关系:面部为“诸阳所”,其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气化功能,则面部颜色呈现苍白,或青紫,或发绀,局部温度偏低,还可形成冻疮;若寒邪人于腠理皮毛,毛窍收缩,阳气闭阻,毫毛失于温煦,见皮毛焦枯之象;若寒之凝滞,使血管凝结,还会发生血管瘤等;寒邪凝滞皮肤,还可形成猫眼疮(寒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此证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聚而成。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3.湿邪具有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所主之气,故夏秋之交,多雨多湿之时或地势低洼、水网湖泊之域多发湿病,为外湿;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形成内湿。外湿困脾,脾失健运易形成内湿;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外感湿邪。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见胸闷脘痞、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见腹泻、水肿、不思饮食等症。湿性重浊:湿邪伤人,易阻遏气机,使清阳不升,湿水同类,水性向下,具沉降之性;感受湿邪,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等症;湿邪致病,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面垢眵多、大便清泄、下痢脓血、小便混浊、湿疹渗出黏腻等。湿性黏滞:湿邪黏滞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上的黏滞不爽,湿病见大便后重不爽,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症状,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赤白带下等症。与风邪易袭阳位而言,湿邪易袭阴位。湿与美容的关系:外受风湿,留于腠理,郁滞毛窍,复感汗出沾衣,肤腠闭塞,易成汗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日:“此证俗名汗斑,有紫白两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有热体风邪湿气,浸入毛孔,与气血凝滞,毛窍闭塞而成。多生面项,斑点游走,延蔓成片,初无痛痒,久之微痒。”若湿热内蕴,外发体肤,复受风邪侵袭,搏于肌肤成蜘蛛疮;如湿疥之症,由湿热污垢蕴蒸体肤而成;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不能荣于皮肤,生黄褐斑;湿邪内蕴,肌腠当风,可致面部白屑风等。4.燥邪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所主之气,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滋润,故秋季多发燥病。初秋时,夏暑未退尽,燥邪多与温热相合,见温燥;深秋后,寒冬渐人,燥邪与寒气相合,见凉燥。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胜则干,干则滞涩。燥邪为病多见津液亏损之象,津伤则机体失于濡润,于皮毛官窍最易显现,见皮肤干涩、毛发不泽、口鼻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外燥伤人,多为燥气经口鼻而入,使口鼻津夺失养,故口鼻干燥;肺主宣发肃降,肺失濡润,宣降失司,见皮肤干燥,毛发失润;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见小便短少、大便于结。


编辑推荐

《医学美容调护(供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医学美容调护 PDF格式下载



还可以.快递很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