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剂起沉疴

仝小林 编 人民卫生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人民卫生  

作者:

仝小林 编  

页数:

543  

Tag标签:

无  

前言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由于量变容易引起质变,故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如大剂量的防风能解砒毒、芫花中毒,鱼腥草治大叶性肺炎。但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钩虫、绦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后果。明·张景岳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这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重要的一环。

内容概要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由于量变容易引起质变,故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如大剂量的防风能解砒毒、芫花中毒,鱼腥草治大叶性肺炎。但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钩虫、绦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后果。明·张景岳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这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重要的一环。

作者简介

  仝小林,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其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2010年度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社区的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央保健委员会、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课题、国际合作等课题30余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主持国家标准委员会行业专项——《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取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发表学术论文351篇;编著或主编《糖络杂病论》、《中医博士临证精华》、《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图书十余部。

书籍目录

上篇:经方本源剂量的发现1 经方剂量概述1.1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1.2 剂量关乎方剂的疗效发挥1.3 小结2 迷失的经方剂量2.1 目前临床用药剂量理论缺失2.2 经方剂量换算关系现状2.3 剂量迷失易导致大方的泛滥2.4 小结3 经方本源剂量探索3.1 从仲景制方特色规律上看经方大剂量的可能性3.2 从经方诞生的时代环境看经方大剂量的必要性3.3 统计《伤寒论》药食两用药看大剂量的合理性3.4 从《辅行诀》看经方对《汤液经法》剂量继承性3.5 从古今医家重剂起沉疴看经方大剂量的传承性4 经方本源剂量研究4.1 东汉出土文物的度量衡衡制考证研究4.2 非标准衡制药物重量的现代实测研究4.3 不同剂量折算的药、水比例煎煮研究4.4 小结5 经方大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5.1 中医药大剂量应用的历史沿革5.2 经方剂量阈的有效性5.3 经方大剂量的安全性5.4 小结6 经方大剂量研究录及经验总结6.1 研究始末6.2 剂量心悟中篇:大剂量临床实践1 川乌、草乌1.1 重用川乌、草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2 附子2.1 重用附子治疗肺癌术后化疗呕吐不止2.2 重用附子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 肉桂3.1 重用肉桂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4 茯苓4.1 重用茯苓治疗难治性心衰4.2 、重用茯苓治疗肾功能不全4.3 重用茯苓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呕吐4.4 重用茯苓治疗顽固高血压4.5 重用茯苓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6 重用茯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7 重用茯苓治疗糜烂型胃炎5 猪苓5.1 重用猪苓治疗水肿5.2 重用猪苓治疗难治性心衰5.3 重用猪苓治疗甲亢性心脏病6 泽泻6.1 重用泽泻治疗美尼尔综合征7 薏苡仁7.1 重用薏苡仁治疗儿童型多关节型类风湿关节炎7.2 重用薏苡仁治疗湿热脱发7.3 重用薏苡仁治疗黄色瘤8 十枣汤8.1 重用十枣汤治疗胸腔积液9 黄芪9.1 重用黄芪治疗胃下垂9.2 重用黄芪治疗颅咽管瘤术后继发尿崩症9.3 重用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9.4 重用黄芪治疗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9.5 重用黄芪治疗消瘦症9.6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7 重用黄芪治疗肾小管功能减退9.8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9.9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伴剧烈胃痛9.10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神经麻痹9.11 重用黄芪治疗预激综合征10 葛根10.1 重用葛根治疗脑鸣10.2 重用葛根治疗剧烈头痛10.3 重用葛根治疗痉挛性斜颈11 生地11.1 重用生地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11.2 重用生地治疗尿毒症合并全身性药疹11.3 重用生地治疗药物性皮炎11.4 重用生地治疗过敏性皮炎11.5 重用生地治疗糖尿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2 熟地12.1 重用熟地治疗不安腿综合征13 干地黄13.1 重用干地黄治疗帕金森病14 山萸肉14.1 重用山萸肉配伍红参抢救元气欲脱证15 酸枣仁15.1 重用酸枣仁治疗失眠15.2 重用酸枣仁治疗焦虑症伴失眠16 煅龙牡16.1 重用煅龙牡治疗糖尿病泌汗异常17 牡蛎17.1 重用牡蛎治疗甲状腺结节17.2 重用牡蛎治疗糖尿病热盛津伤证18 大黄18.1 重用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失代偿期18.2 重用大黄治疗甘露醇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8.3 重用大黄治疗急性肠梗阻19 土茯苓19.1 重用土茯苓治疗湿疹19.2 重用土茯苓治疗糖尿病皮肤疖肿19.3 重用土茯苓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19.4 重用土茯苓治疗长期疱疹20 肉苁蓉20.1 重用肉苁蓉治疗长期便秘20.2 重用肉苁蓉治疗鞭索综合征后顽固性便秘21 柴胡……下篇:古今经验集萃

章节摘录

  《伤寒论》茯苓共用了15方次,最大剂量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条)方中的茯苓用半斤。茯苓“利小便、伐肾邪”(《本草纲目》),用以主导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阳,降冲逆,泻豚证的效果,茯苓八两之重,足以利水宁心,以治致水邪上逆、欲作奔豚之证;相对来说,若茯苓仅用6铢之小,则仅能用以理脾交通上下阴阳,如用治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麻黄升麻汤证。茯苓用量大小之比为32:1,作用迥异。  注重经方中的主药特殊用量,这往往成为能否用好经方的关键。陈慎吾老大夫治一腹胀病人,该患者曾因服用年轻教师开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而转请陈老诊治。陈老检查了病人以后,认为证合方准,但药量不适,于是将厚朴由三钱改为六钱,党参、炙甘草由三钱减至一钱。患者服药后,腹胀满迅速消失。刘渡舟教授说:陈老增厚朴之量,在于消除胀满;减少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所以本方行气散结药的用量不宜太轻,补虚益气的药用量又不宜过大,要七消三补。岳美中先生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虚人腹胀的良方。治胀非苦不泄,厚朴味苦性温,可通泄脾胃之气,为方中主药。治满非辛不散,半夏辛温和胃,生姜味辛通滞气,是方中辅药。以人参、甘草鼓舞胃气,此是仲景制方之要旨。”①刘老曾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介绍:“某学生治一妇人,病心下痞而嗳气频作,断为痰气上逆,予旋覆代赭汤,服药不见效,因而请我为之诊治。我全面地检查了病人,断定该生判断无误,用药也对,但为何不效?细审其方,发现代赭石用了30g,生姜却只用3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俾后世修性命之学者,昭然共由。  ——清·张璐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清·刘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剂起沉疴 PDF格式下载



当今国家医疗系统里的中医生在用药上基本都没有用单味大剂量的药了,一是经济效益问题二是用药风险问题三是目前官方医典之藉药量均偏低以求用药安全。故此仝导倡用经方以大剂量治重疾并在实践中屡获成功,可喜可贺也,好书。


剂量是中医治疗取效的重要方面。作者从历史及临床的角度阐释了大剂量用药对于临床疗效的重要性。论点及论据充分,值得重视和学习。


中医治病不传之秘在于中药的剂量,过去是野生,现在是人工栽培,感觉剂量更应该增大,但是得需要医生有经验,更要胆大心细。


有些书,让人读后拍案叫绝,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就是这样一部书。我是学中医的,读后很受启发,还是这些东西有用!


现在中医为什么治不了病,剂量和配方量不够是重要原因。这点个人有亲身感受。


对于常用无毒的上等中草药,根据辨证施治,增加剂量,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这本书对我的实践指导作用非常大。


看过仝小林老师的书,都会赞叹老师扎实的基础、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不愧是两位国医大师的弟子,尤其佩服老师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医处方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是浩如烟海。其中经典处方也是俯拾皆是,然而时事变迁,计量单位在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数度更易,如何计量是现在从医者的一大难题。老师的这本著作有如一盏明灯,虽然前半部分写得有点绕,但是后面的内容还是值得拜读和牢记的。量,特别是君药的量是一个处方能否行之有效的关键,多多体会并践行于临床工作中。


这是一本中医人必读的书,对提高中医药水平有很大帮助,也终于知道目前中医日渐式微的原因。因为疗效是中医能够生存几千年的根本。


此书听说很好,大剂量运用对临床很有用,学习学习


大剂起沉疴,足见药量与药效的关系!


对于临床应用经方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厘清了经方药物于急危难病证之间的量效关系。


思路新颖又很实际!写出了中药药量的重要性,很有帮助


提供了许多重剂案例,对用药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人不可不读


这本书对我太有意义了,让我又重新对中医的认识,越发对中医感兴趣了。这本书真的帮了我。


中医读之,收获必大。


重剂起沉疴云集大家经验,实用性很强


用药要胆大、心细~


人卫的书都是不错的 内容是从众多期刊中选取的 很多用法值得思考学习


很好,创新思维治疗疑难疾病


是本好书,值得拥有,对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


不错,可以启发,经典收藏,值得一看!


书很好,大家经典之言,值得好好学习


是我在书店看好的,本来想当当比较便宜,结果加上邮费比在书店打折后贵一点,哈哈,有点懵……以后在当当上多买比较合适。不过书的内容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对我有很大帮助


有点贵希望物有所得


参考价值很大,对临床很有帮助


粗读,感觉非常实用,难得的宝贵经验。


非常实用且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有理有据,对临床有帮助。


这是一本临床指导意义很大的书


还没有看完,但是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很好,老师很喜欢


喜欢的书,还没看,留着一后慢慢看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经方,很好。


书质量不错,整体看着很满意!


正在读,挺不错。


上篇光从引经据典说明剂量是任何的重要,废话太多。
中篇是本书的价值所在,着重介绍了多味药的重剂使用和试验心得。可惜还是感觉篇幅太少,只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左右。
下篇纯粹就是各家使用大剂量中药治疗疾病的经验论文汇编了,占全书太大篇幅,无什么太大的帮助。
总体来说,值得一看,但如果能借到本书,将中篇复印来细细研读,才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必花费近三十大洋来买一本大部头摆着。


该书案例详实,辩证精确。编著者自身案例既有中医辨证,又有西医检查指标,是一本中西医医务工作者可读参考书。但中医辨证部分偏离伤寒六经辩证,对于学习原汁原味传统古中医还有相当不足。


比较厚。但觉得案例还是少了些。毕竟病症情况比较多,药也多。没有阐述的够多。


不错,开阔视野的书籍。值得细细品读。有收获和启发。


启发临床,不过还没试过他的东西。


内容无疑是能引人思考,只是有些话总在重复。


正文我没看过


本来是买100以上参加活动的,但是由于书缺货没有参加成。所以还是有点不爽了!


这个嘛,把脉没有到那么高的水平,对药理高度也不够,多一个字典吧


忒猛了,虽说书名是重剂起沉疴,但提重剂的同时始终在说小剂量也可治病,起沉珂。还是比较谨慎的,


书角被压破了一个


还不错,可以看看学习学习!


到货太慢了,30号下的单,今天才收到货!下次可要快点哦!


挺厚的一本书,纸质还不好,字儿又小~~~~


仝小林精品


重剂起沉疴


好书,好用。值得一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