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文明史话

《中华文明史》编委会 编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

《中华文明史》编委会 编译  

页数:

184  

前言

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工作者,基础的中国历史知识,几乎全部得自自学。所谓“自学”,也就是自己摸索着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篇幅简短的历史知识小丛书,给我提供过非常重要的帮助,是引领我步入中华文明殿堂的有益向导。按照我所经历的切身感受,像这样简明扼要的小书,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华文明史话》中英文双语丛书,就是这样一种主要针对外围朋友而量身定做的书籍。编撰这样的历史知识介绍性书籍,首先是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想做好却很不容易。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认识历史的困难性所造成的,根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述,尤为困难。好在读者都能够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领你入门的路标,中华文明无尽的深邃内涵,还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领略。

内容概要

提到中医,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幕——一名鹤发童颜的医者,一方脉枕,一串文绉绉的医嘱,一柄银针,一剂草药,然后就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一个抬着进来的人站着走出去了。当然,这只是人们根据传说或影视作品而想象出来的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但是中医的神奇疗效也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的确有很多药到病除的实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医?中医是如何起源发展的?中医治病有何特点?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中医能够继续走向世界吗?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这些蕴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医里的奥秘。

书籍目录

序引言一、何谓中医——中医的基本概念 1.中医的命名 2.中医的传统文化特色 3.中医的科学属性二、认识中医——中医的基市内容 1.中医的主要学术内容 2.中医临床各科特色 3.中医教育与科研 4.历代名医、医著大荟萃三、回溯中医——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四、透视中医——中医理论的精髓和诊疗疾病的特点 1.阴阳五行学说 2.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 4.整体观念 5.恒动观念 6.辨证论治五、环顾中医——世界环境中的中医药 1.中、西医学之异同 2.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交流 3.今日中医海外发展现状六、前瞻中医——中医未来之展望 1.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奥秘 2.充分发挥中医临床优势 3.开发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与产品 4.促进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结束语

章节摘录

插图:这些成果对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诊断学中的脉诊和舌象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藏象学说的本质研究、对肾本质和肾阳虚的现代研究已获得了进展,为治疗肾阳虚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可遵循的原则;对气的本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针灸研究方面,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规律及原理研究是在占典的针灸止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是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对经络实质的探索较多地集中在研究循经感传现象,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此外,中医的治则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在探讨治则的科学基础,寻求可供检验和说明其科学性的客观指标,其中以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两大治则最为引人注目。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急腹症、骨科病、烧伤、泌尿科疾病、白内障、肛肠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在药物研究方面,品种鉴定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在中药的炮制、制剂、药理、药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从中药里已挖掘和筛选了一批新效或高效药(如青蒿素抗疟及某些抗病毒、抗癌药物的出现),中药复方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除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之外,在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同时,各地陆续建立了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为广大患者服务。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话:中医史话(中英文双语版)》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文明史话 PDF格式下载



是在美国医学代表团来我院,他们很想了解中医药是怎么回事,由于不好翻译,我特意在当当网上找到了唯一一本中英文的中医文化和中医基本知识的书,送给美国朋友,他们非常高兴。希望更多的中医中英文书籍出现,为中医文化交流做实事。


给来中国对中医感兴趣的外国朋友买的 简单易懂


不错,物流还比较快,书也很新。内容有些单薄,前面是中文,后半是中文,看到不懂的,还要往前翻。最好能一页中文一页英文的对照。


书整体还行吧,装帧挺漂亮。内容比较浅显,适合外国人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