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
2012-6
施红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06出版)
施红 编
209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及其比较;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基本思维及基本步骤;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成就。各论主要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及特色,通过一两个常见或中西医“病证结合”的优势病种,阐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本思维和基本步骤,加深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择优施治、综合评定”的理解,构建中西医“病证结合”临床诊疗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联系,并整合所学的中、西医知识;培养学生“以患者为本”的中西医结合观,树立中西医结合的信念和信心。
总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概念与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概念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学意义 第二章 中、西医学模式及其比较 第一节 医学模式及中、西医学模式演变 第二节 中、西医临床诊疗学的比较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 正确判断和处理危急重症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步骤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临床疗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西医临床诊疗学主要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各学科主要研究进展 各论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室性期前收缩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第三节 肝硬化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第十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第一节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2型糖尿病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二章 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 风湿性疾病概述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第二节 脑梗死 第三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十四章 肿瘤疾病 第一节 肿瘤疾病概述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 第三节 胃癌 第十五章 急腹症 第一节 急腹症概述 第二节 急性阑尾炎 第三节 急性肠梗阻 第十六章 骨折 第一节 骨折概述 第二节 Colles骨折 主要参考书目
版权页: 插图: 1.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源自于经验。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指用中西医两法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甚至还有患者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也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这些认识都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是以经验或体验为内容所形成的“观念”。在常识概念框架中,人们把“中药加西药”或“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等当作“中西医结合”,它反映的经验或体验是直观的、外部的、片面的。 2.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 “中西医结合”是综合中、西医药学知识,创建新医学。这是基于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概念及内涵。 3.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 中西医结合是指中、西医药学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补充的知识系统的辩证统一,反映的是哲学层次上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感悟。 常识性质、科学性质、哲学性质三个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取决于人们对“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常识概念中的“中药加西药”虽然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但决不能以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去指责或批判。因为常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符合一般经验,在现实中十分普遍;而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是对常识层次“中西医结合”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1980年3月,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初级、中级的结合,又会在这个基础上出现逐步向理论体系构筑和临床有机结合方向发展的高级结合。因此,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现阶段对中西医结合兼容互用以及对结合点艰辛探索的过程。如果没有现阶段的初级结合及中西医兼容教育,就不可能达到理论体系融通和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级阶段。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西医结合”概念外延化所反映的具体对象。在我国中医和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并存的历史背景下,在两种医药学理论、实践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于新中国诞生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 一、中外医药学交流渊源 中外医药学交流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始于战国、秦代的朝鲜、日本等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亚洲大陆的内部通道,医药学文化交流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印度医学随佛教传人中国。如《开元释教录》就有“东汉之末,安世高医术……传入印度之医药”的记载。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主要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医师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