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操作系统及网络应用技术

姚一永,王玉晶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

姚一永,王玉晶 主编  

页数:

235  

前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系统软件,它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并组织用户高效协调使用这些资源,使计算机各部件极大程度地并行运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嵌入式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其他相关专业也相继把操作系统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普及率逐年增加,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这表明,网络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与普及,Internet在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方面的巨大作用不断为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乃至家庭、个人都通过各种途径使用Internet。Intemet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此,人们需要掌握实用的网络知识和技术。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了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与开发、应用的现实情况,剔除了传统操作系统教科书已无实际使用价值的内容,增加了实际操作系统的典型处理方法,使本书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及实用性。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先进的实例,全面阐述操作系统、网页设计、组网技术的使用方法。既注重对经典内容的论述,又注意介绍其发展趋势及重要的研究开发成果。  全书共分14章,每章配有习题,以加深理解。  第1章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功能;  第2章介绍了DOS磁盘文件,DOS的目录和路径以及常用命令等内容;  第3章介绍Windows XP的使用方法,以及WmdowsXP的常用功能:  第4章介绍了Linux历史、特点、组成;  第5章介绍了Linux的安装方法;  第6、7章介绍了Linux的图形桌面和常用命令;  第8章介绍了一些网页设计基础知识,例如,各种网页元素的特点、常用网站管理与制作软件、网站建设流程、HTML与CSS入门等;  第9章介绍了Dreamweaver 8的使用界面,以及利用Dreamweaver 8规划和创建站点的方法:  第10章介绍了利用表格创建网页布局的方法,以及框架网页创建方法;  第11章介绍了网页内容的编辑方法,如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运用等;  第12章介绍了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应用协议及TCP/IP协议;  第13章介绍了网络的设备,网卡、集线器和路由器;  第14章介绍了Internet接入,网线制作及ADSL的接入方法等内容。  本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武汉工程大学的老师组织编写,姚一永、王玉晶主编并统稿,赵振华、陈小宁、靳紫辉为副主编。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段华薇等。全书由吕峻闽主审。

内容概要

  书从应用角度出发,以实际应用软件为例进行讲述。全书分为三篇,操作系统、静态网页设计和组网技术。  第1篇系统地讲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别介绍了DOS系统、Windows XP系统和Linux系统。介绍了各操作系统的应用和配置技巧,并详细介绍了流行的Linux系统的使用与管理。第2篇分别介绍了网页设计基础知识,Dreamweaver 8的特点、界面组成与基本操作,站点创建、管理与发布方法,网页属性设置与网页文件操作,页面布局设计,网页元素编辑方法等。第3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以及网络硬件的知识,最后详细介绍了网络组建的技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本书在每章的结尾提供了练习题,便于学生学习的巩固和提高。

书籍目录

第1篇 操作系统 第1章 操作系统概论 1.1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1.2 操作系统的定义 1.3 操作系统的分类 1.4 操作系统的功能 练习1 第2章 DOS操作系统 2.1 DOS简介 2.2 DOS磁盘文件 2.3 DOS的目录和路径 2.4 DOS常用命令 练习2 第3章 Windows操作系统 3.1 Windows XP使用基础   3.1.1 Windows的历史沿革  3.1.2 Windows XP的启动  3.1.3 Windows XP桌面的组成  3.1.4 “开始”菜单的使用  3.1.5 任务栏的使用  3.1.6 退出Windows XP  3.2 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3.2.1 运行应用程序  3.2.2 运行DOS应用程序  3.2.3 在应用程序之间切换  3.2.4 关闭应用程序  3.2.5 窗口的基本操作  3.2.6 菜单的基本操作  3.3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3.3.1 驱动器、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  3.3.2 使用“我的电脑”浏览资源  3.3.3 使用“资源管理器”浏览资源  3.3.4 创建文件夹  3.3.5 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  3.3.6 复制文件或文件夹  3.3.7 移动文件或文件夹  3.3.8 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3.3.9 恢复被删除的对象  3.3.10 隐藏文件或文件夹  3.3.11 重新显示被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  3.3.12 搜索文件或文件夹  3.4 磁盘管理  3.4.1 查看磁盘属性  3.4.2 格式化磁盘  3.4.3 复制软盘  3.5 个性化的工作环境  3.5.1 自定义“开始”菜单  3.5.2 在桌面上添加快捷方式图标  3.5.3 清理桌面  3.5.4 自定义桌面背景  3.5.5 设置屏幕保护程序  3.5.6 自定义桌面外观  3.5.7 设置桌面颜色和分辨率  3.6 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  3.6.1 更改键盘的工作方式  3.6.2 更改鼠标的工作方式  3.6.3 更改系统的日期与时间  3.6.4 区域设置  3.6.5 字体设置 3.7 中文输入  3.7.1 中文输入法的安装  3.7.2 中文输入法的删除  3.7.3 选择输入法  3.7.4 使用全拼输入法输入中文  练习3 第4章 Linux的简介 4.1 Linux的历史 4.2 Linux的特点 4.3 Linux的组成 4.4 Linux的发行版本介绍  4.4.1 版本号  4.4.2 Linux发行版本 练习4 第5章 Linux的安装 5.1 选择安装方式 5.2 虚拟机安装RedHatLinux 9.0…… 第6章 Linux的图形桌面  第7章 Linux的常用命令第2篇 静态网页设计 第8章 初识网站和网页 第9章 初识Dreamweaver8 第10章 网页布局方法 第11章 编辑网页元素 第3篇 组网技术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第13章 网络硬件基础  第14章 网络连接 

章节摘录

  第1章 操作系统概论  1.1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操作系统已趋于普遍化,不管是微型计算机还是高性能计算机,无一例外都配置了多种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纯硬件的、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称为“裸机”,是只能识别二进制数的机器,操作系统可以掩盖计算机纯硬件的特性,使二进制数接口的计算机成为操作系统管理下的虚拟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用户之间的重要媒介。  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围绕着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和改善用户界面的友好性而形成、发展和不断成熟完善的。下面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来回顾一下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1945—1955):真空管和插件板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数万个真空管,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机器需要一个小组专门设计、制造、编程、操作、维护每台机器。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通过插件板上的硬连线来控制其基本功能。  这个时候处于计算机发展的最初阶段,连程序设计语言都还没有出现,更不用提操作系统。  2.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5):晶体管和批处理系统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越来越稳定可靠,已从研究院里走了出来,开始了商业应用。但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完成各种科学计算,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维护,并且需要针对每次的计算任务进行编程。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与工程计算,使用FORTRAN与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在后期出现了操作系统的雏形:FMS(FORTRAN监控系统)和IBM SYS(IBM为7094机配备的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80):集成电路芯片和多道程序  20世纪60年代初,计算机厂商根据不同的应用分成了两个计算机系列,一个针对科学计算,一个针对商业应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统一两种应用的计算机的需求出现了。这时IBM公司试图通过引入Systern/360来解决这个问题。与这个计划配套,IBM公司组织了OS/360操作系统的开发。然而复杂的需求,以及当时软件工程水平低下使得0S/360的开发工作陷入了历史以来最可怕的“软件开发泥潭”,并催生了最著名的失败论著作——《神秘的人月》。虽然这个开发计划失败了,但是这个愿望却成了计算机厂商们的目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操作系统及网络应用技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