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2011-8
电子工业出版社
贾冀南 主编
328
《金融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作者贾冀南、赵莉)按理论到实践、国内至国际的逻辑关系安排课程体系,系统而全面,循序渐进。基本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基本业务、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金融抑制与金融创新、金融与经济发展等。《金融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以货币金融知识为主,重点突出案例教学,每章内容后配备1~
3个案例,并附有简要提示。本书内容力求反映货币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更新了有关的数据资料。本书每章配有习题,并为教师免费提供习题解答与电子课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和从事金融领域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起源
1.1.1 货币的起源理论
1.1.2 货币的发展
1.2 货币的职能
1.2.1 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1.2.2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1.3 货币制度
1.3.1 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形成
1.3.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3.3 货币制度的演变
1.3.4 中国的货币制度
小结
思考题
案例简介
第2章 信用
第3章 利率
第4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5章 商业银行
第6章 中央银行
第7章 金融市场
第8章 国际金融
第9章 货币需求
第10章 货币供给
第11章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第12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13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14章 货币政策
第15章 金融创新
第16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历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属有以下几个特点:币值稳定,便于携带;价值大,易于分割;不受场景、季节的影响、易于储藏;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但是,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也有其局限:贵金属的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且生产贵金属耗费的劳动量大;在流通中鉴别成色和称量麻烦;携带运输成本高等。所以,贵金属货币并非是最理想的货币。 铸币。虽然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但金属货币最初仍是以条块形式流通的,这种做法给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有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以便于流通。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并突破地方市场的范围后,对于金属块的重量、成色要求具有权威的证明。最具有权威的自然就是国家,所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新的要求,国家便把金属块铸成一定的形状并打上面值,这样就出现了铸币。 所谓铸币,就是指由国家统一铸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并以其信誉作担保。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三种形制: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最早的布出现在西周、春秋;二是“刀”,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通常称之为“蚁鼻钱”。到战国中期,在秦国,圜钱大量流通。圜钱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一类是中有圆孔;另一类是中有方孔。有孔是为了可以串在一起以利于携带。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秦统一中国前后,正是这种形态的铜铸币,统一了中国的铸币流通。汉武帝时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钱面铸有“五铢”字样,说明重量。一铢等于1/24两。唐朝建国后,铸“开元通宝”钱,代替了五铢钱,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清代。 在中国,由于铜币流通了2000多年,长期以来人们是把铜与货币等同起来。所以,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钱财,往往被讥讽为此人有铜臭气。 银元是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制。西方金银铸币出现很早。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的头像是其一贯特点。但在中国,流通银元之前,从无金银铸币流通的记录,广泛流通银元是从鸦片战争之际开始的,其中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的鹰洋。由于流通方便,晚清之际也开始铸造自己的银元。最初是铸有龙的图案的“龙洋”,并在1910年将银元规定为国币。民间俗称的“袁大头”,是袁世凯在位时的北洋政府所铸的袁世凯头像银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也曾将“国父”孙中山的头像铸在银元上。 ……
《金融学》结合金融学最新研究成果和金融改革实践,反映当前金融学界和政府部门对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改革动向,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努力做到覆盖面广、内容新颖、难易适度、实用性强。 案例丰富。《金融学》重点突出案例教学,每章内容后配备1~3个案例,并附有简要提示,力求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章内容。 写作特色鲜明。《金融学》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以图表、模型和案例,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作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
书很好,正版图书和我想买的一样;物流挺快的,比我期待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