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宜兴问壶

吴云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吴云  

页数:

152  

Tag标签:

无  

前言

紫砂之魂“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画家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诗中的一句。“阳羡”是江苏宜兴的古名, “一丸土”是名播天下的紫砂壶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它是宜兴特有的一种陶土,形成于2亿-4亿年前,有“泥中泥”之美誉。由这种泥加工而成的紫砂壶,是深受人们钟爱的茶具,因其具有优良的宜茶功能而广受赞誉。宜兴地区用紫砂泥来制作紫砂器的历史非常久远。根据当地陶工世代相传的一种说法,他们的祖师爷是“陶朱公”,即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传说范蠡携西施隐退,乘舟漂过太湖,来到今天的宜兴地区隐居,教人挖土制烧窑坯,自称“陶朱公”。据有关记载和考古发现,宜兴紫砂壶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宜兴紫砂壶在文人雅士及造壶大师的共同推动之下,逐渐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艺术品,被人们收藏赏玩。正因为紫砂壶,宜兴这座普通的江南小城,在中国文化史和茶文化史中,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和意味的城市。今天的宜兴,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渐渐褪去了传承千年的古色古香;那种隐逸山林、听竹松、品山泉的闲情逸致,也不太容易见到了。但一脉相承的紫砂技艺和文化血脉,并没有断流。作为公认的“陶都”,宜兴和它的象征之一紫砂壶,依然是我们寻访陶文化之根,品味茶文化之源。这本《宜兴问壶》,是笔者对紫砂壶进行潜心研究和数次进出宜兴探访的产物。所谓“问”者,既有对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的敬畏,也包含有对紫砂壶魅力进行探究的持久兴致。那轻叩紫砂的清泠声响,那壶中氤氲的诱人茶香,个中三昧,难以言传;唯化诸笔墨,方能与同好分享。

内容概要

本书以宜兴的地理、人文开篇,由紫砂泥人手,层层深入,勾画出宜兴紫砂壶的世界。书中叙述了紫砂壶丰富的历史、紫砂泥的分类,以及紫砂壶的发展、式样、纹饰、工艺、材质、流传情况等内容。引领着紫砂壶收藏、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爱好者进入紫砂壶的精彩世界,以壶品茶,以壶品人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进宜兴 千年风雅看陶都 古来名邑宜兴城  宜兴的历史、地理、人文  秀美山色  紫砂宜茶自古皆传 陶都的旧陶事  紫砂起源  八百年的紫砂薪火 陶都的新陶事第二章 壶中壶 宜茶莫过于此壶 独一无二的泥中泥  宜兴主要陶土种类 干凿万斧始出来 问壶先知茶事 壶之宜茶,紫砂最佳  适宜用紫砂壶泡饮的茶  用紫砂壶“秀”茶艺第三章 壶与人 风情雅致寄紫砂 紫砂村里的大师们  宜兴历代紫砂制壶大师简略名录 从供春到鲍志强 紫砂壶上的书画和印章 雅兴催出“曼生壶”  曼生壶  曼生壶十八式 来自宫廷的垂青 国外市场的影响 入著述,进殿堂 “雅器”、“雅商” 爱壶的当代名流第四章 赏壶艺 百和丹砂百炼陶 紫砂壶的造型工艺  一把紫砂壶的构成  器形  紫砂壶各式形体造型  壶式  壶体  宜兴紫砂壶的器形流变  制砂工具  成形工艺 “百和丹砂百炼陶” 雅俗共赏中国风  紫砂壶装饰常用元素第五章 鉴真伪 伪慧眼方能识好壶 民间紫砂作坊 在紫砂作坊里品茶鉴壶  紫砂鉴赏六字诀 紫砂壶上的印款、刻款  印款  刻款 各种“门道”的壶  店号壶  艺徒学艺仿制品  艺人仿制品  名家仿制品  家族产品  代制紫砂壶  新壶作旧 买壶须先识壶  壶中也会有“陷阱”  实用是首要因素  切忌购买“减价壶”  “老”壶并不二定就好  还是名家的壶最保险  购壶还须重传统  当代壶中淘精品第六章 怜茗器 紫砂养成贵于金 爱不释手紫砂壶 会用更要会养  养好紫砂壶的基本原则  紫砂新壶的整修  新壶的去味方法  泡茶后清理紫砂壶的方法  旧壶的保养方法  长期不用的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壶鉴赏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进宜兴 千年风雅看陶都古来名邑宜兴城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源远流长,境内山秀水美,山水相依,文物古迹众多。 在春秋时期,宜兴叫“荆溪”,秦王政二十六年设置阳羡县,属会稽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西晋阳羡名将周处的长子周圮,因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怀帝于永嘉四年改阳羡为义兴郡。下辖阳羡、国山、临津等六县,封予周玘。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将国山等县合并入阳羡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讳“义兴”二字,遂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置宜兴、荆溪二县,民国仍合并为宜兴县。现在的宜兴为县级市,属无锡市管辖。在历史上,宜兴的制陶业一直很发达。其境内山区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这为发展陶瓷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在此制陶。东汉时,宜兴丁蜀与南山一带已形成了制陶中心。三国两晋时,宜兴均山窑也生产青瓷,但因宜兴的胎土质量不如越窑,后来仍改烧日用陶器。在明代,宜兴陶器主要产于当时宜兴县的丁山镇和蜀山镇。丁山镇所产,一般称为“宜均”或“泥均”,是一种挂釉的陶器。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白胎用宜兴的白泥制成,紫胎利用宜兴夹泥和紫泥混合制成。“宜均”最有名的是“欧窑”,即明代欧子明所制,又叫“宜均窑”。其中,以灰蓝釉色最足珍贵,这种釉色在灰黑、灰绿之间,“灰中有蓝景,艳若蝴蝶花”,这是欧窑的基本釉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陶出玲珑碗,供春旧擅长。团圆双日月,刻画五文章。直并抟砂妙,还夸肖物良。清闲供茗事,珍重比流黄。敢云一器小,利用仰前贤。陶正由三古,茶经第二泉。却听鱼眼沸,移就竹炉边。妙制思良手,官哥应并传。  ——(清)冯念租


编辑推荐

《宜兴问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宜兴问壶 PDF格式下载



当当的送货速度不是盖的,而且都晚上9点半了,当当的快递叔叔还是把书送来了。真是敬业,大力赞一个!书很好,拿到手就开始看了起来,深入浅出,图文生动。适合对紫砂壶有了初步了解以后的读者,算是比基础入门知识稍微深那么一点点。


想入门紫砂壶的人可以购买此书,内容上对于一些历史、分类等也阐述得比较仔细,还有一些地方会列出图表,这能看出编者的用心


之前自己已經有一本了朋友看見後說也想要才定的從壺的歷史到現在從壺的泥料在到自作工藝介紹的都非常詳細是個非常好的理論課題書


作者应该不是专业的紫砂研究人员,确实是一部人文地理书籍,有一定的可读性,类似于央视最近《走遍中国》中的紫砂壶一集的手法。


从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以及演变过程详尽的展示给读者,使之丰富了知识和鉴赏力。


内容简洁,图文并茂,朴素实用,价格公道


还不错,可以轻松的读


图片质量很差,纸张也一般, 都怀疑当当的书是不是正版的了---我在机场买了另外一本书-读图时代一个系列, 为什么纸张就好很多, 图片鲜艳漂亮呢


知识浅显,多图少文,半天翻完,无收藏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