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吴林海 等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吴林海 等 著  

页数:

169  

前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技术进步依赖于R&D(研究与发展)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R&D投入既存在强度偏低的问题,又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加大R&D投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地配置有限的R&D资源,这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始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要依赖于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诱导全社会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并解决目前我国R&D来源结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问题,使我国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是R&D投入、来源结构、R&D/GDP与配置的发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规律性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三是我国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国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这是设计未来15年我国R&D投入与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发点。

内容概要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2006年度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JA630026)。《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宏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R&D投入总量变化、来源结构、R&D/GDP与有效配置的主要规律与演化原因;二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背景,描述与分析了在2006~2020年间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形成的R&D投入的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的理想状态;三是站在政府层面上,较为全面、完整地提出政府加大R&D投入、诱导企业R&D投入和促进R&D有效配置等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框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既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又为学界进一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与政策的理论提供借鉴。适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

书籍目录

O 绪论O.1 研究背景O.2 概念界定O.3 研究现状O.3.1 R&D来源结构O.3.2 R&D/GDP0.3.3 R&D配置结构0.4 研究思路0.5 主要内容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1 R&D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1.1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1.2 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1.2.1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2.2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2.3 琼斯一真野惠里模型1.2.4 博兰德一杨模型1.2.5 简要评论1.3 R&D增长模型1.3.1 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1.3.2 格罗斯曼一赫尔普曼模型1.3.3 杨模型1.3.4 新熊彼特增长模型1.3.5 简要评论1.4 主要结论2 中国R&D投入、配置与经济增长2.1 R&D投入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性描述2.2 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2.2.1 数据说明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2.2.2 协整检验2.2.3 误差修正模型2.2.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2.3 R&D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2.3.1 研发主体间的R&D配置2.3.2 研发阶段间的R&D配置2.3.3 灰色关联分析2.4 主要结论3 R&D投入、配置与政策演化的国际经验3.1 R&D投入总量3.2 R&D投入强度3.3 R&D来源结构3.4 R&D配置结构3.4.1 R&D投入在执行主体间的配置3.4.2 R&D投入在不同研发阶段间的配置3.4.3 不同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3.5 R&D投入与配置政策的演化3.5.1 美国3.5.2 日本3.5.3 德国3.5.4 韩国3.6 国际R&D投入与配置的新趋势3.7 主要结论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与未来需求4.1 R&D投入明显不足4.1.1 R&D/GDP明显偏低4.1.2 来源结构呈低水平的均衡状态4.1.3 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不足4.2 政府R&D投入对企业诱导效应不大4.2.1 相关理论4.2.2 模型设定4.2.3 1991-2005年间的实证结果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稳定4.3.1 DEA模型4.3.2 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4.3.3 1991-2006年间的实证结果4.4 R&D配置明显失衡4.4.1 三大主体间配置仍不合理4.4.2 三大阶段间配置仍不平衡4.4.3 研发主体在不同研发阶段间协同不够4.5 R&D投入与配置的未来需求4.5.1 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5.2 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4.5.3 促进农业转型4.5.4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4.5.5 满足社会协调发展4.5.6 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4.6 主要结论5 基于战略目标的未来R&D投入与配置分析5.1 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测基础5.1.1 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5.1.2 预测背景5.1.3 相关结论5.2 GDP总量与R&D投入总量的预测5.2.1 GDP总量预测5.2.2 R&D投入总量预测5.3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理想状态5.3.1 R&D投入强度的理想状态5.3.2 R&D投入来源结构的理想状态5.3.3 R&D配置结构的理想状态5.4 主要结论6 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制度安排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6.1.1 制度安排的预期目标6.1.2 预期目标的可行性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6.2 形成促进和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6.2.1 预期目标与可行性分析6.2.2 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6.3 协同促进政府直接投入与诱导企业投入的制度安排6.3.1 直接与间接政策的比较6.3.2 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R&D投入的分工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关系6.4 优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标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6.5.1 深化完善R&D组织形态6.5.2 促进R&D组织形态演化的制度安排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监督评价体系6.6 主要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一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要依赖于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诱导全社会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并解决目前我国R&D来源结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问题,使我国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R&D投入、来源结构、R&D/GDP与配置的发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规律性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三是我国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国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这是设计未来15年我国R&D投入与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总之,《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配置的调整与变化作为研究的主线来展开深入的分析,试图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