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外有别

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 化学工业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化学工业  

作者:

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  

页数:

167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了地球村,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种对外交往中,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交往中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 只有了解,才能在交往中有更加得体的言行举止。只有尊重,才能具备对中外不同的礼仪文化差异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 才能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交往中产生的误解,提高对外交往的能力和效率。 礼仪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所以中外文化的差异,最直接地体现在礼仪文化上。很多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或者无伤大雅的事情,可在国外看来或许成了令人反感甚至被误解的行为。 据《华商报》报道,2008年2月的某项世界杯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某体育明星在一次答问中称加拿大选手哈特莉为“胖子”,海外媒体哗然。在海外,以人的身体特征来称呼他人,是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 礼仪文化的差异使对外交往中不仅容易发生误解,而且还会产生摩擦甚至纠纷。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斋月时几位中国人在大街上边走边吃食物,当地警察严重警告无效后,立即将他们扣留并拘留了1个月。在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国家里,斋月里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饮食。 德国有一句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 鉴于近年来接连不断的、因中外礼仪文化差异而发生的误解乃至冲突事件,国家外交部多次要求中国公民,对外交往中要适当了解国外的礼仪文化。 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只有了解,才能避免在交往中不会因彼此礼仪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达到友好、和谐的交往目的,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才能确立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国外特殊的礼仪文化,方便对外交往。作为中国专业的礼仪培训和研究机构,未来之舟选取了最常见、最能体现中外礼仪文化差异的88个方面的内容,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一一做了介绍,以期能给读者一定的借鉴作用。

内容概要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了地球村,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种对外交往中,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交往中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见面礼仪/1 姓名/2 称呼/4 握手/7 拥抱/8 吻礼/9 道别/11 第二章 交往礼仪/13 着装礼仪 /14礼服穿着 /15时间观念 /19 赞美谦虚 /21邀请礼仪 /23做客礼仪 /24尊重女士 /26等级观念 /28公私分明 /29尊重隐私 /30如何劝告 /33提供帮助 /34寒暄闲聊 /35正式发言 /36空间距离 /38公共场所 /39观看演出/41参加舞会 /42戒指语言 /44国外婚俗 /46参加婚礼 /47国外婚宴 /49赠礼受礼 /50对待孩子 /52餐桌教育 /53亲人情感 /55对待宠物 /56旅行住宿 /57乘出租车 /58商务谈判 /59法不容情 /62种族问题 /63参加丧葬 /64英国交通:靠左行 /65第三章 餐饮礼仪/67 饮食观念 /68分餐而食 /69赴宴着装 /70 参加宴请 /72开始结束 /73酒菜搭配 /75如何品酒 /77劝菜敬酒 /79餐具使用 /80餐巾使用 /83品尝食物 /84国外茶道 /88饮用咖啡 /90融入氛围 /92特殊情况 /94 座次了解 /95 怎样埋单 /97小费细节 /98日餐礼仪 /99不同国家的菜式 /102第四章 特殊礼仪/105 加拿大/106 美国/108 墨西哥/111 巴西/113 法国/115 德国/117 英国/120 意大利/122 西班牙/124 希腊/125 俄罗斯/127 澳大利亚/130新西兰/131日本/133 韩国/137泰国/140 缅甸/143菲律宾 /145印度 /146马来西亚/148沙特阿拉伯 /151南非/154尼日利亚/155第五章 禁忌礼仪/157颜色/158 数字/161 图案/163花卉/164饮食/166参考文献/168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见面礼仪 姓名 翻译小陈在接待来自西班牙客人时,刚一称呼就引来了尴尬,给客人留下了不礼貌的坏印象。原来,西班牙客人名字是迭戈·罗德里格斯·佛朗哥·巴蒙德,小陈认为他们也是西方人,应该和英美国家一样,后面是姓氏,所以就称呼对方佛朗哥·巴蒙德。但对西班牙人来说,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佛朗哥或者迭戈·佛朗哥。连人的名字都称呼错了,难免让人觉得不礼貌。 外国人的姓名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即约翰·威廉,John是名,Wilson是姓。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John Wilson,Junior,即小约翰·威廉,George Smith,即乔治·史密斯第三。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第一、二节为本人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己姓。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是父姓,简称时称呼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本人名和父名不变。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可以称呼本人名字和父名。为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时,也可以只称父名。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和中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简称纳吉。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费萨尔·伊尔·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阿拉法特就是穆罕穆德·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的简称。 日本人姓名顺序和中国相同,但姓名字数常常比中国汉族姓名字数多。最常见的由四字组成,如中田英寿,前两字为姓,后两字为名。但又由于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二者往往不易区分,所以事先一定要向来访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场合中应把姓与名分开写。如中田英寿。一般口头都称呼姓,正式场合称全名。日本人姓名常用汉字书写,但其读音和汉字读音则完全不同。 缅甸人仅有名而无姓。常见的缅甸人名前的“吴”不是姓而是一种尊称,意为“先生”。常用的尊称还有“杜”,是对女士的尊称,意为“女士”;“貌”意为“弟弟”;“玛”意为“姐妹”;“哥”意为“兄长”;“波”意为“军官”;“塞耶”意为“老师”;“道达”意为“博士”;“德钦”意为“主人”等。比如某男士叫“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如是军官则称为“波刚”,如有一定社会地位则称为“吴刚”。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巴颂·乍仑蓬,巴颂是名,乍仑蓬是姓。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口头尊称无论男女,一般只叫名字不叫姓,并在名字前加一冠称“坤”,意为“您”,如巴颂·乍仑蓬,口头称呼坤巴颂。泰国人姓名按照习惯都有冠称。平民的冠称有:成年男士冠称为“乃”,即先生,如“乃温沙·沙旺素西”;已婚妇女冠称为“娘”;未婚妇女为“娘少”,即小姐;男孩为“德猜”,即男童;女孩为“德英”,即女童等。贵族的冠称按国王分赐的爵位高低分五级,有:昭披耶,披耶,拍,銮,昆(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贵族爵位逐步消失)。妇女的冠称为“坤仁”,意为夫人、太太,如坤仁玛妮·乍仑蓬。王族的冠称按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为12种:拍娘、昭华、公摩拍耶、公摩拍、公摩銮、公摩昆、公摩蒙、翁昭、蒙昭、蒙叻察翁、蒙銮、蒙(平民出身的妃子)。根据泰国的有关条例规定,蒙昭以上的王族才算嫡族,即亲王,蒙叻察翁以下都算是王族后裔,如蒙叻察翁沙旺·素甲森讪兰。宗教冠称有:佛教僧侣用“颂德”、“拍摩哈”、“拍”。伊斯兰教徒用“哈吉”。称呼 人际交往中,正确恰当地使用称呼,既可以显示出自身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向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礼仪。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表现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闹出笑话、引起反感,甚至还会产生误会。 曾风摩一时的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父亲杰生、母亲麦琪和三个孩子组成了幸福的一家子。孩子经常称呼他们所尊敬的父亲杰生和母亲麦琪姓名。最小的孩子本恩对姐姐卡萝尔和哥哥迈克也是直呼其名。 很多中国人都感到很惊讶:那个小男孩竟敢直呼哥哥姐姐名字甚至父母的名字!在中国人看来,长幼有序,对长辈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的行为。 在中国,小李、小刘这样的称谓,是让人感觉很亲切的,但如果这样称呼外国人,却让人反感;反过来,外国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表示亲切,比如称呼王秀芳女士“秀芳”,或甚至“芳”。中国人称呼亲朋好友往往用“大哥”、“大姐”、“大叔”、“大婶”之类,还喜欢用他人所任的头衔前面加上他的姓加以称呼,如“赵局长”、“钱处长”、“孙科长”之类;而外国人用于称呼的正式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除此之外,不论男士或女士,不管年龄、身份相差多大,也以“你”相称,甚至可以直呼其名,不仅没有不尊重的感觉,反而显得十分亲切。 但德国人对“您”与“你”的使用极为慎重,不同场合、不同年龄、不同关系不可随便乱用。初次见面,对成年人应当称“您”。对年满14周岁的学生,教师也要用“您”这一称呼,否则会被认为不承认学生应有的地位。而法国人则普遍喜欢使用第二人称,含义为“您”。 表现在称呼上,中外的尊卑观念及表达尊卑观念的方式差异很大。比如在中国,年轻人称呼年长的人,在姓氏后面加一个“老”,以示尊敬,如“李老”、“周老”。可在国外,“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无多,无所用处,所以都忌讳“老”字,包括称呼上,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 国外一般对男士称先生,对女士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士称夫人,未婚女士统称小姐。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士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所以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女士,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或女士,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


编辑推荐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只有了解,才能避免在交往中不会因彼此礼仪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达到友好、和谐的交往目的,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才能确立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外有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