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识别快速筛选技术

刘征涛 化学工业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化学工业  

作者:

刘征涛  

页数:

198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根据目前环境保护重点和技术水平现状,针对我国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应用研究和风险管理实际需求,在主要参考选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测试指南(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及美国环保局(EPA)有关化学物质测试方法导则(OPPTS Harmonized Test Guidelines)的基础上,并参考国内相关测试方法侧重于筛选集成当前理论方法相对成熟并适用于我国实验室发展水平的国际通用实验检测技术。本书主要介绍了对化学物质的环境健康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和污染生态效应的危害性识别评估的初筛或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方法,注意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的生物物种或检测指标作为检测标志物,并可使检测方法标准化的技术,进行化学物质危害性识别的筛选检测。力求通过保护代表性生物种来维护我国环境生态物种的安全及保护人体健康。指标体系涵盖化学品理化特性指标,污染生态效应指标环境毒理学指标和环境生态效应指标四部分。 根据新化学物质风险评估需求和环境毒理学与污染生态效应指标筛选原则,识别研究用于我国环境风险评估的新化学物质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效应指标体系,包括化学物质的理化特征指标,化学物质在环境生态系统、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及生态毒理学指标,以及考虑食物链传递导致的次生生物毒性的基础性健康毒理学指标。环境毒理学指标涵盖生态毒理学指标和环境健康毒理学指标,包含水生生物毒性、陆生哺乳动物毒性;生态效应指标中,包含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富集等环境行为特性的识别技术方法。环境毒理学指标还包括短期/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慢性毒性指标如生殖、发育毒性及致突变、致畸、致癌等健康遗传毒性指标的识别技术方法。

内容概要

  《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识别快速筛选技术》主要根据化学物质风险评价需求和生态毒理学指标筛选原则,识别确定出用于风险评价的新化学物质环境健康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在主要参考欧盟的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和美国环保局EPA测试方法的基础上,侧重于筛选化学物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危害性识别评估的初筛或快速筛选评估检测技术方法。指标体系涵盖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健康毒理学性质,生态毒理学性质和生态效应特性四部分。环境毒理学指标包括短期/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如生殖毒性及致畸、致突变等遗传毒性的识别技术;生态效应指标中主要包含化学品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蓄积特性的识别技术。   《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识别快速筛选技术》提出的化学物质环境危害识别快速筛选技术可为我国实施相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科研、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技术参考。

书籍目录

1 绪论11.1 国内外新化学物质危害识别环境毒理学指标现状21.2 指标筛选原则51.3 指标体系框架61.4 指标识别汇总72 理化特性192.1 理化参数选择192.2 熔点222.3 沸点272.4 相对密度322.5 蒸气压372.6 表面张力502.7 水溶解度542.8 脂溶性——烧瓶法592.9 pH值622.10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高效液相色谱法632.11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摇瓶法试验722.12 闪点742.13 粒径762.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802.15 水中解离常数833 环境健康毒理学性质873.1 表征指标选择873.2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883.3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913.4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963.5 急性眼睛刺激性/腐蚀性试验993.6 皮肤致敏试验1053.7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1103.8 啮齿动物28天重复剂量经口毒性试验1183.9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263.10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1323.11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1383.12 一代繁殖——生殖发育毒性试验1424 生态毒理学性质1474.1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1474.2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1574.3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1604.4 大型溞繁殖试验1644.5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1695 污染生态效应性质1745.1 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1745.2 快速生物降解DOC消减试验1785.3 快速生物降解二氧化碳产生试验1815.4 快速生物降解密闭瓶法试验1845.5 快速生物降解改进的OECD筛选试验1865.6 固有生物降解——赞恩惠伦斯试验1885.7 海水中的生物降解性——摇瓶法试验1915.8 生物富集——流水式鱼类试验193参考文献197

章节摘录

插图:3.9.6.3培养物准备已建立的细胞系和细胞株,通过贮备的培养物繁殖获取细胞,细胞培养温度37℃,在培养基上接种的密度应使细胞在收获时未达融合。淋巴细胞,从健康的个体采得经抗凝剂(如肝素)处理的全血或分离的淋巴细胞,加入含促细胞分裂剂(如植物凝血素)的培养基,于37℃培养。3.9.6.4代谢活化在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细胞暴露于受试物。最常用的代谢活化系统是以酶诱导剂如Aroclorl254或苯巴比妥和β-萘黄铜联合处理的啮齿动物的肝制备的并补充辅助因子的去线粒体后组分(S9)。S9在培养液中的浓度范围一般为1%~10%(体积分数),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取决于受试物的类别。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个以上的终浓度。有许多新的代谢活化系统,包括有特定激活酶的遗传工程构建的细胞系,可能具有内源性激活作用。3.9.6.5受试物准备固体受试物应溶于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剂/赋形剂中,在染毒细胞前要适当稀释。液体受试物可直接加入试验系统和/或与染毒前稀释。除非有资料证实贮存受试物是稳定的,否则应使用新鲜的受试物。


编辑推荐

《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识别快速筛选技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化学物质环境危害性识别快速筛选技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