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城镇街道与广场设计

张勃钊 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张勃钊 等编著  

页数:

243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更是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生气勃勃,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成为繁荣经济、构筑起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石,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铺就着乡村城镇化的道路,实现了千千万万向往现代生活农民的梦想,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为了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期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十六大做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是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200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2009年10月中共中央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小城镇要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方针为指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党中央所做出的这一系列的政策部署,是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是今后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发展小城镇对加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增加、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城镇功能逐步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复合型服务功能转变,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国建制镇由1979年的2851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建制镇人口由1978年的40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785万人,全国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平均人口规模接近万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5万~20万人口的小城镇。2004年建设部会同发改委等6部门,确定了1887个重点扶持发展的全国重点小城镇,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率先发展,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改革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引导,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从47 5%提高到51 5%。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搞好小城镇规划设计,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此,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配合下,特组织了对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编著了《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  该丛书共六册,包括《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小城镇生态环境设计》、《小城镇园林景观设计》、《小城镇住宅小区规划》、《小城镇街道与广场设计》、《小城镇住宅建筑设计》。丛书的编著力求根据国情,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小城镇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并附经典实例,以便为从事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人员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和亟待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法。希望本丛书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能有所帮助。  《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的出版,得到各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指导,很多同志无私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借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编委会二○一一年十月于北京  前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城镇和乡村的建设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生机勃勃,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从一度封闭状态下开放的人们,无论是城市、城镇或者是乡村,最敏感、最关注、最热衷、最时髦、最向往的发展形象标志就是现代化。至于什么是现代化则不知其然而盲目地追求“国际化”。很多城市从城市规划、决策到实施处处沉溺于靠“国际化”来摘除“地方落后帽子”的宏伟规划,不切实际地一味与国外城市的国际化攀比。小城镇的建设盲目地照搬城市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在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同时,热衷于修建宽阔的大道、空旷的大广场和连片的大草坪的“政绩工程”,使得小城镇应有的视觉尺度感几乎完全丧失在对大城市的刻意模仿之中,影响了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小城镇建设中也逐渐呈现出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镇风貌雷同、特色丧失的趋向。更为严重的是,不切实际地高速度、赶进度的“献礼工程”,缺乏文化内涵的“欧陆风”和片面地追求“仿古复古”之风盛行。不仅造成了“千镇一面、百城同貌”的那种呆板单调格局,甚至怀着猎奇的心态,以怪为美,盲目地进行模仿,结果造成了中西杂处、五颜六色、奇形怪状、五味杂陈的那种凌乱而无序的奇观随处可见。在很多小城镇,既看不到经过根据小城镇特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带来的整体协调、特色显著的美感,更看不到与环境相融、富含乡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小城镇特色风貌,留给人们的却是一种沉重而无奈的缺憾。这使得很多小城镇不仅失去原有的特色风貌,也失去了应有的地方性和可识别性,破坏了环境景观,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努力营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风貌,便成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的热门话题。  我国小城镇分布地域广阔,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由于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村镇形成了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乡民生活的居住环境,体现出结合地方条件与自然共生的建造思想。它们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和景观塑造,运用高超技艺、当地材料及地方化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可以说,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传统村镇空间营造的一个主导思想。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更是创造了多意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的景观序列和结合自然的空间变化。  传统的村镇聚落贴近自然,集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形成了方便的就近作业和务实的循环经济,在长期聚族而居的影响下,我国的广大农村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深挚的伦理道德和密切的邻里关系。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是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勇于开拓,创造融于环境并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各具特色风貌的现代小城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座小城镇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小城镇特色风貌是一种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社会、经济、地理、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综合表现。小城镇也如同人一样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物质载体。因此,小城镇特色风貌也就是小城镇精气神的展现。  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小城镇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城镇空间。不仅在美化小城镇方面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需要,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城镇公共活动场所的需求,因此,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便成为最能体现小城镇特色风貌的空间形象。  小城镇外部空间处于广阔的原野之中,具有不同于大中城市的特点,因此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一定要体现它的特点,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城镇的个性。而小城镇的个性是小城镇最有价值的特性。  小城镇环境景观建设是营造小城镇特色风貌的神气所在,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作为最能直接展现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具体形象,在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但要使各项设施布局合理,为居民创造方便、合理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亦应使它具有优美的景观,给人们提供整洁、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  本书是《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阐述了我国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的历史演变和作用,分析了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的空间特点;在剖析当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当代小城镇环境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现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设计理念;分别对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功能和作用、街道和广场设计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点;针对我国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以引导传统小城镇在建设中进行较为合理的保护与更新;同时分类对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设计做了介绍,并编入一些设计实例,以便读者参考。  书中内容丰富,理念新颖,可供从事小城镇建设的建筑师、规划师等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也是小城镇广大群众的有益读物,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很多领导、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也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编纂的专著和论文;还有很多同行也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借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限于水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骆中钊  2011年10月于北京  什刹海畔滋善轩

内容概要

  本书是《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阐述了我国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的历史演变和作用,分析了传统村镇街道和广场的空间特点;在剖析当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小城镇环境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现代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设计理念;分别对小城镇的街道和广场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功能和作用,街道和广场设计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要点;针对我国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以引导传统小城镇在建设中进行较为合理的保护与更新;分类对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设计做了介绍,并编入一些设计实例,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理念新颖,可供从事小城镇建设的建筑师、规划师等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也是小城镇广大群众的有益读物,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骆中钊,福建惠安人,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6年制)。曾任建设部村镇建设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总建筑师。
  现任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总建筑师、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兼北方工业大学城镇发展研究所首席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兼厦门分院名誉院长,福建水立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北京东方华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兼传统建筑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以”传承民居建筑文化苦行僧”为题被《中国建设报》授予“2002年中国楼市精英”。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点亮空间——2006年全国家居设计电视大赛”专家评委。荣获福建泰宁“荣誉市民”和福建龙岩洋畲村“荣誉村民”称号。
  从事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创作,并出版相关著作数十册。

书籍目录

1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设计理念
 1.1我国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建设现状
  1.1.1现代交通对小城镇街道和广场建设的影响
  1.1.2我国小城镇街道和广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传统聚落街道和广场的特色风貌
  1.2.1传统聚落街道和广场的形成与发展
  1.2.2传统聚落街道和广场的作用
  1.2.3传统聚落街道和广场的空间特点
 1.3小城镇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1.3.1外部空间的形态构成
  1.3.2空间的尺度
  1.3.3空间的限定
  1.3.4行为的多样性
  1.3.5场所和文脉
  1.3.6城镇活力分析
  1.3.7空间形式认知理论——城市意向
 1.4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设计原则
  1.4.1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
  1.4.2创造小城镇的优美整体景观
  1.4.3树立小城镇的人本设计理念
  1.4.4弘扬小城镇的优秀历史文化
2小城镇街道的规划设计
 2.1小城镇街道的类型与功能
  2.1.1小城镇街道的功能类型
  2.1.2街道空间类型
  2.1.3街道与广场的关系
 2.2小城镇街道的道路交通
  2.2.1路网结构
  2.2.2交通组织
 2.3小城镇街道的空间景观
  2.3.1小城镇街道的空间构成
  2.3.2小城镇街道的底界面
  2.3.3小城镇街道的垂直界面
 2.4小城镇街道的设计构思
  2.4.1比例尺度
  2.4.2空间序列
  2.4.3节点处理
  2.4.4景观特色
  2.4.5街道小品
 2.5小城镇街道的尺度设计
  2.5.1街道场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2.5.2街道尺度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2.5.3街道尺度在三个层次上的设计
3小城镇广场规划设计
 3.1小城镇广场的形成
  3.1.1气候要素
  3.1.2人为需要
  3.1.3经济实用
  3.1.4生态环境
  3.1.5地方特性
 3.2小城镇广场的类型
  3.2.1市政广场
  3.2.2休闲广场
  3.2.3交通广场
  3.2.4纪念广场
  3.2.5商业广场
 3.3小城镇广场的规模容量和设计立意
  3.3.1小城镇广场的场地分析和容量确定
  3.3.2小城镇广场的设计立意
 3.4小城镇广场设计的空间构成
  3.4.1小城镇广场的空间形态
  3.4.2小城镇广场的空间围合
  3.4.3小城镇广场的尺度和比例
 3.5小城镇广场设计的空间组织
  3.5.1小城镇广场的空间组织要点
  3.5.2小城镇广场的空间组织设计手法
4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的环境设施
 4.1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的分类及作用
  4.1.1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的分类.
  4.1.2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的作用
 4.2小城镇街道和广场环境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4.2.1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4.2.2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4.3功能类环境设施
  4.3.1信息设施
  4.3.2卫生设施
  4.3.3服务娱乐设施
  4.3.4照明设施
  4.3.5交通设施
  4.3.6无障碍设施
 4.4艺术景观类环境设施
  4.4.1雕塑
  4.4.2园艺设施.
  4.4.3水景
 4.5小城镇环境设施的规划布局
  4.5.1建筑设施
  4.5.2装饰设施
  4.5.3公用设施
  4.5.4游憩设施
  4.5.5铺地
5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5.1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和特征
  5.1.1历史街区的界定
  5.1.2历史街区的特征
  5.1.3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
  5.1.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5.1.5国外小城镇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5.2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的原则
  5.2.1保护前提下的“有机更新”原则
  5.2.2因地制宜、实现历史街区功能复兴的原则
  5.2.3坚持长期持久,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2.4推动公众参与、增强群众保护意识的原则
  5.2.5建立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保的原则
 5.3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的模式
  5.3.1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5.3.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几种实践模式
  5.3.3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前景
6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实例
 6.1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实例
  6.1.1山海关古城四条大街改造工程
  6.1.2蓬莱西关旧街改造
 6.2小城镇街道规划设计实例
  6.2.1福建省惠安县螺城镇建设大街详细规划
  6.2.2安徽省池州市孝肃街规划
  6.2.3福建省泰宁状元街的设计创作
  6.2.4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古镇中和小区和民俗街规划设计
  6.2.5河北省迁西县东西环路街道景观设计
  6.2.6襄垣迎宾大道景观设计
  6.2.7长乐滨海大道规划
 6.3小城镇广场规划设计实例
  6.3.1燕山迎宾广场景观规划
  6.3.2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中心广场
  6.3.3河北省迁西县西环路南入口广场
  6.3.4福建省惠安县螺城镇中新花园广场设计
  6.3.5泉州隆恩小区广场
  6.3.6炎黄广场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小城镇街道与广场设计 PDF格式下载



以小城镇规划为题材的书很少见,希望大家能多关心中小城市的发展,期盼往后能有更多这方面的书出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