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严怡宁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严怡宁  

页数:

242  

前言

  前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与社会媒介化,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事业大发展,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80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属的新闻学专业、或传播学专业、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或广告学专业、或编辑出版学专业。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事业大发展,有关学科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材大多为世纪之交时编写的,教学案例大多为20世纪的,更没有把新闻改革30年的成果总结在内。因此,为了大力普及现代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供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最新、实用的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与华东部分高校共同组织编写了一套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本套教材编撰宗旨:本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精神,大力普及现代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等提供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最新的、实用的教材。  本套教材编撰原则:  ① 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② 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基础理论与实务训练并重;  ③ 继承学术传统,吸收新闻改革近30年的学术成果,增加21世纪以来新发展的学术动向与典型案例。  本套教材编撰特色:  ① 吸收当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② 以新媒体为新闻传播主要平台作为视角;  ③ 以实务为基点阐述新闻传播的主要理论;  ④ 采用大量案例,聚焦新闻传播的知识要点;  ⑤ 注重实际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尽量做到理论通俗易懂但不肤浅,教学案例众多但有特色,紧扣高新技术但尊重传统。  本套教材编撰的大多为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干课程教材,内容侧重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主要理论阐释与实务训练。初拟本套教材总共14册。  (1)新闻学:《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纲要》、《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思维与写作》、《传媒经营与管理》。  (2)传播学:《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概论》。  (3)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  (4)广告学:《广告学概论》。  本套教材的编审委员会成员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十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系,因此这套教材是兄弟院校教师大协作的产物。  参加编著本套教材的老师都长期工作在新闻传播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第一线,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的长期参加中国新闻奖与省部级新闻奖的评委工作;大多数老师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同时他们都参与了大量的新闻工作实践,为本套教材内容上的新颖、实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套教材着重强调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内容上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示范性,同时注重吸收了近30年新闻改革的最新成果。每册主编都有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能够对目前同类教材及参考用书编写的传统结构有所突破,以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课程精髓为目的,以创新为核心,重新构架全书的结构。  在数字化技术大发展的媒介化社会,新闻传播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介素养也成为提高干部素质,乃至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本套教材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同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新闻工作与宣传部门从业人员进修的参考用书、广大新闻爱好者的继续教育与自学用书。  我们处在一个革故鼎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客观实践经常跑在思想认识与理论研究的前面。因此,在高校教材建设上,强调面向21世纪实际、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前瞻性与实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共同要求。而其中每一册,在框架设计、理论知识阐述、材料运用、行文风格等方面,又各具特色。我们每位执笔人,都把编写教材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研究学问的过程,也是十多个兄弟院校之间取长补短、协作交流的过程。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一套教材,也是我们十多个高校教师的共同学术成果,必将受到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新闻宣传工作者及新闻爱好者的  欢迎,必将在开展新闻教育与指导新闻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预计到,我们的思考和编写难免有不周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而且随着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实践的发展,教材内容肯定要不断充实与更新。我们殷切地期待读者提出批评与建议,使这套教材臻于完善。  张骏德  严三九  2010年5月  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的重要媒体,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因其在时间上的快速及时,空间上的无远弗届,以及感官上的可感可知,改写了新闻报道的历史,让人们拥有了对新闻事件的全新体验。随着传播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经历了很多发展变化。目前面对数字技术提供的平台,广播电视新闻更是处于一个在媒介形态、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及产业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可能性的转折点。  本书除了提供基本的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知识外,力图全方位地帮助学习者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业,廓清概念、明晰思路、加深思考、开阔眼界。  因此本书在开篇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个性及其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共性,理清了很多基本概念,帮助学习者对广播电视新闻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历史部分则试图帮助学习者从历史发展脉络中进一步理解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本书还专门介绍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物质技术基础,让学习者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如何基于技术的发展发挥自身特点,力图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完善学习者的知识架构。广播电视新闻业务部分则力图突出与媒介特点紧密相关的思维方式,并尽量结合各种较新的案例,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此外作为帮助学习者完整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一部分,本书还以辨析和反思的视角剖析了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工作。  鉴于广播电视新闻从传播理念到传播形式的快速发展变化,本书希望学习者关注现实、加强思考,通过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变化,以一种前瞻的眼光动态地把握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为开拓学习者眼界,加深理论思考,本书还讨论了广播电视新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并进一步放眼世界,考察了全球广播电视新闻业和国际广播事业。  本书的撰写浓缩了多位同志的努力和心血。本人作为教材编写的主持者,确定了教材大纲和撰写思路,承担了第一、第七、第十章的撰写任务,并完成了全书的统稿、修订和定稿任务。另外王满满撰写第二章、第九章;石莹撰写第三章、第六章;侯微撰写第四、第五章;郭恩强撰写第八章。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的约请与指导。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专家同仁的研究成果,在此表  示衷心的感谢。因系列教材统一体例的要求所限,借鉴引用的主要材料皆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尽列之处,敬请谅解。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编写组在撰写过程中尽量突出重点和新的发展方向,未及言尽之处,希望在将来的修订中进一步补充完善,当然撰写中也难免有遗漏之疏,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严怡宁  2011年6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内容概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着重总结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为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能力,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发展规律,开拓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思路提供系统知识。本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基础理论与实践业务能力并重。本书提供了不少新鲜生动的具体案例,注重让学习者从案例中学习。在总结基本知识和业务的基础上,本书还关注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前沿,对变革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归纳。同时,为了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加深思考,本书还剖析总结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对社会的影响,并进一步介绍了世界广播电视以及国际广播的发展状况。
《广播电视新闻学》对新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教学和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学使用,还可作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教材。本书由严怡宁等编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规律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基本原理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界定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分类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
一、新闻传播的共性规律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传播规律
三、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四、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交流意见、组织舆论
三、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五、服务大众
六、娱乐大众
思考题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
一、3分钟改变世界——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二、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广播新闻事业诞生与发展
一、“空中传音”来中国——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活动
二、早期中国人的广播活动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播事业
第三节 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与现状
一、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广播事业(1949年-1966年)
二、早期电视事业的探索(1958年—1966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1966年—1978年)
四、恢复、发展中的广播电视事业(1978年—1992年)
五、转型中的广播电视事业(1992年至今)
思考题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无线电波
二、调制与解调
三、调幅广播
四、调频广播
五、数字音频广播
第二节 电视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电视的基本原理
二、地面电视广播
三、有线电视广播
四、卫星电视广播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物质技术新发展
一、卫星数字音频广播
二、数字多媒体广播
三、网络广播
四、数字电视
五、高清电视
六、IPTV
七、手机电视
思考题
第四章 广播新闻采编实务
第一节 广播新闻的传播符号
一、符号
二、语言符号
三、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 广播新闻报道类型
一、广播消息类
二、广播专题类
三、广播评论类
第三节 广播新闻的采访
一、采访前:全面准备
二、采访中:听、说、读、写、思
三、采访后:鉴别材料,总结经验
第四节 广播新闻的写作
一、一个原则
二、两类构成
三、三种类型
第五节 广播新闻的制作编排
一、广播新闻的后期制作
二、广播新闻的节目编排
思考题
第五章 广播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广播新闻节目理念的发展
一、新闻本位
二、受众本位
第二节 广播新闻传播手段的变化
一、新闻直播
二、平台联动
第三节 广播新闻节目的品牌建设
一、品牌标识
二、市场细分
思考题
第六章 电视新闻采编实务
第一节 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和新闻体裁
一、电视新闻的视觉符号系统
二、电视新闻的体裁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一、声画统一
二、声画并行
三、声画对立
第三节 电视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和新闻敏感
一、电视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
二、新闻敏感
第四节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
一、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特殊性
二、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准备工作
三、电视新闻现场的采访方式
第五节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
一、电视新闻报道词导语的写作
二、电视新闻报道词背景的写作
三、电视新闻报道词主体的写作
四、电视新闻报道词结尾的写作
第六节 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
一、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基本任务
二、画面编辑的编辑系统
第七节 电视新闻的节目编排
一、巧妙设置新闻头条
二、注重电视编排的视听节奏
三、合理安排新闻提要和新闻回报
思考题
第七章 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理念的发展
一、直播理念的发展
二、形象与逻辑理念的发展
三、民本理念的发展
四、专业化理念的发展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消息类新闻栏目
二、专题类新闻栏目
三、谈话类新闻栏目
四、杂志类新闻栏目
第三节 电视新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多级办电视、条块结合、三位一体、管办结合
二、制播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三、市场化产业化改革
第四节 技术发展与电视新闻改革
一、录像技术大大拓展节目资源
二、电子新闻采集(ENG)成就现场报道
三、卫星新闻采集(SNG)使常态直播成为可能
四、数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融合新闻趋势
思考题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与主持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基本原则
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含义及功能定位
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外在操作性基本原则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内在基本素质要求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发展新趋势与争议
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发展的新趋势
二、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问题、争议
第三节 世界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和主持风格研究
一、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情况概述
二、西方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特点
三、中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特点
思考题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与社会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
一、技术与乌托邦世界
二、电子新闻构筑的信息环境值得信任吗
三、公共传播者角色的消解——政治和商人的“小警察”
与“护航者”
四、娱乐化趋势下的新闻还在传播什么?
五、全球化视野下的一元化信息传播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研究
一、受众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二、有关受众研究的传统和重要理论
三、广播电视受众的重要调查方法——视听率调查及其影响
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众角色的变化和调查研究的发展
思考题
第十章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与国际广播
第一节 全球广播电视新闻体制
一、国家拥有经营
二、公共机构经营
三、私人拥有经营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一、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二、英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三、法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四、日本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五、俄罗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第三节 国际广播的发展与竞争
一、国际广播的早期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广播大战
二、国际广播在冷战时期的繁荣
三、国际广播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广播电视新闻学 PDF格式下载



理论体系方面无让人惊喜之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