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分析化学

刘金龙 编 刘金龙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07出版)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刘金龙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

刘金龙 编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农林院校非化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精神,结合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而编写的。本书列入化工教育协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类、发展趋势;第二章至第十五章介绍了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电势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现代仪器分析简介以及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等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从目前各非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化学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点,优化经典内容,加强基础,适当扩充知识面、增加适量新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联系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材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实际问题。内容充实、体系完整、重点突出,概念清晰准确。为了便于教学和自学,各章均附有本章小结和足量的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适用于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如生命科学类、动植物检验类、资源与环境保护类、食品安全、制药工程等专业所开设的较高层次基础化学课程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 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 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 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斓闹眯徘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第一节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 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 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 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 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 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 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 电势分析法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 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 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 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 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 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 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 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 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 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 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 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 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 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 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 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 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 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飞速发展和需要,给分析化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各门学科向分析化学渗透,也向分析化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分析化学的萌芽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炼金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就近代分析化学而言,一般认为分析化学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20世纪初,随着物理化学的溶液平衡理论(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沉淀平衡)的建立,并且被引入到分析化学,从而使分析化学由一种检测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确立了作为化学分支学科的地位。第二次变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半导体以及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于是仪器分析成为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改变了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经典分析化学发展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的内容和任务不断地扩大和复杂;同时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和期望也在不断地增加和提高;再者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促进,特别是与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得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不断产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物质全面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科学工具,标志着分析化学已经发展到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的分析科学阶段。从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分析化学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测定物质的组分和含量,而是要求能够提供物质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包括从常量到微量及微粒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表面、逐层分析;从宏观组分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反应追踪分析;从破坏试样到无损分析;从离线到在线分析等全方面多层次的物质信息。这必然要求分析化学的分析手段越来越灵敏、准确、快速、简便和自动化。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如下所述。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生命科学等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得分析化学理论更加完善,逐渐使分析化学成为一门以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属性,对一切可以测定的化学组分及其形态、结构、反应历程进行测量和表征的综合性学科。一、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分析技术上趋于向高选择性、高灵敏(大分子、原子水平)、快速、简便、经济及分析仪器的自动化、数字化、计算机化发展,并向智能化、仿生化纵深发展。1.复杂物质体系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复杂物质体系的分离和测定一直是人们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萃取和毛细管电泳等所组成的色谱学及其技术,是现代分离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分析化学发展的热点之一。在提高分析方法选择性方面,各种选择性试剂、萃取剂、吸附剂、表面活性剂、传感器的活性基质以及各种选择性检测技术等,都是当前分析化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2.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在分析化学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例如,激光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激光共振电离光谱、拉曼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激光光热光谱和激光质谱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析化学》适用于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如生命科学类、动植物检验类、资源与环境保护类、食品安全、制药工程等专业所开设的较高层次基础化学课程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分析化学 PDF格式下载



符合,还没有啥的质量问题


是我要的版本,没缺页,价格便宜,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