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伦勃朗的人生苦旅

(美)房龙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8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作者:

(美)房龙  

页数:

804  

字数:

613000  

译者:

朱子仪,张祖对,肖立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包括了前言 解释写书的起因、我记得1641年11月的一个下雨天、我初次见到莎丝基亚就发现她病情严重、我青年时代的朋友们、世界尚未这般多彩,我们如何自寻乐趣、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初次见到伦勃的、坏脾气的女人通常是非常讨厌的、莎丝基亚的病情、伦勃朗邀我进他的画室,我对艺术有了的理解、伦勃朗画了巨幅油画,期望能使自己声誉大振、这幅画使伦勃朗成了阿姆斯特丹的笑柄、外出散步与厚道的磨坊主谈艺术、伦勃朗与我的朋友相见,莎丝基亚更加虚弱、莎丝基亚悄然长眠、葬完莎丝基亚,伦勃朗重新工作、伦勃朗意外来访,借走五十看等详细内容。

作者简介

  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他一生写过《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宽容》、《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40余部文化著作。他的作品风行欧美数十年,影响了几代西方读者。

书籍目录

前言 解释写书的起因1、我记得1641年11月的一个下雨天2、我初次见到莎丝基亚就发现她病情严重3、我青年时代的朋友们4、世界尚未这般多彩,我们如何自寻乐趣5、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初次见到伦勃的6、坏脾气的女人通常是非常讨厌的7、莎丝基亚的病情8、伦勃朗邀我进他的画室,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9、伦勃朗画了巨幅油画,期望能使自己声誉大振10、这幅画使伦勃朗成了阿姆斯特丹的笑柄11、外出散步与厚道的磨坊主谈艺术12、伦勃朗与我的朋友相见,莎丝基亚更加虚弱13、莎丝基亚悄然长眠14、葬完莎丝基亚,伦勃朗重新工作15、伦勃朗意外来访,借走五十看16、我知道了些莎丝基亚家的事17、祖父的一些轶闻18、离奇的境遇中,祖母突然嫁给了祖父19、1572年的蜜月20、小时候我就对第五条戒律心怀疑虑21、失落的兄长22、恳求哥哥回到身边23、哥哥回家24、伦勃朗邀我去他家25、我有幸与市长共进晚餐26、我们又去了趟郊外,讨论各种航海技艺27、我决定自我放逐,远离祖国28、远航美洲的那年,“医生”难做,“郎中”好当29、奔赴新世界30、新阿姆斯特丹让人失望,但新的国家令我激动……

章节摘录

  书摘  然后我谈到了艺术,除了音乐,我对艺术全然无知。我对他谈到了我忘掉名字的一个意大利人的两幅画,画上表现的是月夜的大斗兽场和清晨的罗马广场废墟。我说,年轻画家要是能去那个美好的国家呆上一段时间,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那对他们必定是大有启发的。他回答说:“是的,也许这对有些人是件好事。假如他们先天不足,最好是到阿尔卑斯山的那一边去当个拙劣的画家。当然古代的大师们是令人赞叹的,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画家,但他们想告诉人们的已经通过他们的画表现出来了。而这些画,人们在荷兰就像在别的地方一样也能看到。”  他又补充道:因为一个人在哪里画画并不那么重要,一切都取决于他如何去画画。数以百计的年轻人因为要到国外学艺术,不惜倾家荡产,他们还不如呆在家里,去当面包师,或做做裁缝、码头上的搬运工什么的,因为如果他们真有才华,即便他们从不离开自己居住的小巷、从不走出自己的陋室,也能把才华显露出来;如果他们没有才华,那不管是意大利的日落、法兰西的日出,还是西班牙的圣徒、德国的魔鬼,都无法把他们变成真正的艺术家。  在伦勃朗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只画过很少的几幅画。时间一定是在1630年或1631年,康斯坦丁·惠更斯阁下曾见过他的及他的朋友约翰·里文斯①的作品,并这样谈到他们,他们画得很不错,确实非常有前途,可这对乳臭未干的狂小子自以为已足够聪明了,没有人配教他们了,如果他们肯去意大利呆上一段时间研究研究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肯定会大有长进。可那两位回答说,他们不能浪费时间去作这种长途旅行,他们就呆在原来的地方。到后来,他们不仅和别人一样学到了专业技巧,而且也没有失去勤奋工作的习惯。而在意大利的天空下,人们享受着快乐的生活,那里有的是俏女美酒可供享用,勤奋工作便成了唯恐躲避不及的苦役。  我们也就谈了这些。每次就这个问题谈上五分钟,我们的心思总要回到楼下大房间的病人和楼上小房间的孩子身上,谈到母亲尽早康复的可能性和那孩子是否受了母亲虚弱体质的遗传,能否渡过眼前的难关。至于那孩子,我真的弄不懂他是怎么一回事。他看上去很健壮,但他不得安静,常常哭个不停,这就惊扰了当母亲的,使她疲惫不堪。因为只要我一离开这幢房子,保姆肯定就会找个借口把孩子从楼上的蚀刻画印刷间搬回到楼下的客厅里。  要是我碰巧在进来时见到这样的情况,保姆总是用某种理由来搪塞。不是主人早晨要用印刷机,就是屋子里油墨味儿太大应该通通风,而他们又怕孩子着凉,或者是她要到花园里去给孩子洗衣服,总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呆着,等等。  她不愿服从,理由总是不难找的。这种旧式的保姆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是令人费解的。她们一般出身于贫寒卑微的家庭,但由于她们住在有钱的人家里,便学会摆出尊贵的架子,这使很多人上她们的当。在干这一职业的人当中,无疑有相当一批成员忠诚肯干,能胜任这种工作,提供非常有用的服务。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懒惰、漫不经心,她们那些把人拉回到中世纪的迷信和做法则是有害而无益。中世纪的人往往知道如何去死,却很少知道如何去  生。  这些女人实在对社会构成了威胁。她们进入别人的家庭时,一切正乱糟糟不可收拾.当丈夫的正不知所措干着急。她们很快就给人造成丁在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印象.‘假如没有她们,一切还不乱了套,她们不仅救了母亲也救了孩子”,还有别的诸如此类的说法,直到那不章的男主人相信.这肥胖、傲慢、脾气执拗的女人是其家庭幸福的救量,对她像对女神那般地敬奉。连亲戚们也轻信他这类谎言,于是保姆便将美丽的新生儿抱出来给人看,然后收下赏钱,让人人都来侍候她.仿佛是她而不是当母亲的经受了生孩子的痛苦。  每当她发现自己有失去唯我独尊地位的危险时.便会动用那种被称为“保姆奇谈”的货色,用一些故事把可怜的父母吓得发抖.像孩子突然又长出了两只手啦,孩子得慢病死亡啦,孩子让狼人吃掉啦.都是因为保姆不在场,没有把妖魔赶走,而妖魔通过一种别人无从知晓的神秘而灵验酌咒语造成这些灾祸。  我确实知道有的保姆感到被人忽略时,别有用心地用一种浓度不高的杜松子酒和牛奶的混台液喂孩子,据说是为了.把孩子从恐怖的死亡中救出来.,因而蠃得了全家人永久的感漱。可他们并不知道.医治.这种病只需要用牛奶代替杜松子酒,让孩子睡上一觉,等孩子从酒醉中清醒过来就行了。  画家家里的这个保姆就翼于坏的类型中的一个。她外表难看,大脸盘,容貌粗俗,语调傲慢且带着袁啤.这样的组合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可她确实这些特征于一身。她使我想起7一些杂种狗,它们能同时发出狂吠和哀啤。我后来发现,她是一个军中号手的寡妇,她常常谈起自己有吃有住、不必去吃别人家的饭的日子。她玩的伎俩再简单不过了,别的男人都能一眼看透。她很了解病人酌情况,而且很清楚雇用她的主人不久将成为鳏夫。她有意要去填补3G千空缺。她可能觉得我作为旁观者不那么窖易受蒙骗,而且还会设法去警告那垃丈夫,因为整个事情如此明显都瞒不住那重病的妻子了.而任何刺激都可能要了当妻子的命。  因此那保姆有双重的理由憎恨我,首先因为作为医生我必定会不赞成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对她来说是用来轻易捞取外快的老法子。其次我会打乱她成为第二位凡.莱茵夫人的计划  。 在这世界上到处是歇斯底里和诡计多端的女人,她们很少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看来我对  这个女人过分地予以关注丁。但等到莎丝基亚死后不久,我对基尔特琪隐秘意图的诊断就得到了证实。而在好几年里,这位不幸画家的生活,让这个从前的女仆连同她的哀号和抱怨搞得相当悲惨。  如果抡勃朗照我吩咐他的去做,把她打发走的话,他就可以免受这些苦难了.但这个人一旦做起他的工作,对自己就不臂不顾了,要是他对光线明暗的问题有兴趣了,他可以连续几个星期穿同 套衣服吃、睡、坐、画画、走动。连着几个月每顿饭只吃一块面包和两条鲜鱼,就因为他正忙于制作一幅蚀刻画,顾不得想别的事情。这千把自己当奴隶驱使的人,把全心身都投进去拼命地工作,直至过早地一头栽进坟墓。这种人在女人问题上则软软可欺。  他并不了解女人,而且我想他心底里并不喜欢她们。他身体强壮,有着公牛般的气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伦勃朗的人生苦旅 PDF格式下载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伦勃朗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伦勃朗(也翻译成林布兰特)生于荷兰莱顿,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独到地运用明暗,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式氏的“光暗”的真际。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人计算,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末,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 伦勃朗自画像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
  伦勃朗的名作《夜巡》藏于阿姆期特丹国立美术馆。 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夜巡》。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


  读这本书有点苦。因为爱画画所以想了解画家的人生,所以才读这本厚书。但是里面有一半内容写的是叙述者房龙医生及其好友的经历,旨在描写当时社会背景,虽然不能说无用,但显得庞杂,起码很多内容跟伦勃朗毫无关系。这书可以分成:伦勃朗的传记和其他人的故事。只挑跟伦勃朗有关的章节读对理解没什么影响,等有时间有兴趣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的时候再读其他内容也行。


  如果真有上帝,他创造这个世界一定是为了恶作剧
  
  ——我说的
  
  有这么一群艺术赞助人,他们团购了一副绘画。他们是城市护卫队,这差事可能和今天的城管差不多吧,他们没有美第奇那么富有,只凑了每人100荷兰盾的份子;他们对画家也不存在提奥的亲情,出钱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在一副4米3×3米5的巨大画作上露个脸。其实他们更应该跑去中国的寺庙里,付一笔钱把名字刻到石碑上。流水的秃瓢贴金的庙,还活着就刻碑的真不少。最近我爷爷就想这么干来着,我对爷爷说,菩萨办公也自动化了,你把钱给我,我在网上帮你挂名字得了。但是老头子很固执,只肯投资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在400年前的阿姆斯特丹,护卫队员们终于看到了这幅画。就像威武的城管能让一个小贩无法立足一样,他们对这幅作品的不满,轻易就毁掉了画家的声誉。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愤怒:就好比我花了20块钱参与一副集体照,却发现我的脸被树荫挡住了完全看不清楚;隔壁的二狗子,他同样花了20块钱,却神气活现的站在中央,于是我的心情当然不会愉快。
  
  愤怒的城管队员们咒骂着,他们坚信自己订购的是一幅垃圾。这场景让我想起一位远房表叔。当年我被老爹送去学画画的时候,他正在研究发财,对艺术不屑一顾。他研究出一种保健品,据说可以壮阳,年幼的我不知道壮阳是干嘛用的,但是家里人都说表叔发了一笔财。
  
  数年后,表叔带我去看画展。这位风度翩翩的高雅男士对每一幅作品都很熟悉,他响亮准确的报出每幅画值多少钱,引来路过阿姨钦慕的目光。这幅基围虾8000,这个牛粪花扇面4万,那幅古代保姆卷轴1万5……后来我才知道,表叔已经不卖春药了,他投资艺术品。
  
  我无论如何也很难把他和“艺术品收藏家”这个头衔挂钩。我觉得表叔倒是很像杂货铺的计价器:
  
  方便面3块5。。
  
  可乐2块。。
  
  鲁本斯的素描4000万欧元。。
  
  毕加索的手稿3400万英镑。。。
  
  成交!Deal!从街角的杂货铺到苏富比、佳士得,生意就是这么做的。
  
  突然有一天,表叔跑来和我讨教艺术史:达芬奇怎么死的?他很健康老死的。梵高呢?疯了自杀的。高更?抑郁死的。那谁死的比较突然呢?我被问到有点不耐烦,就说,好像是有那么一个,他老婆死了,然后他和保姆有一腿,然后死了。表叔兴奋的一拍大腿。
  
  每一个时代会都被自己的光亮遮住。就像一件艺术品,首先会被它光彩的标价牌遮住。
  
  不幸的城管队员们的后代在几百年后却收获了惊讶:自己的曾曾祖父,居然被伦勃朗画在了《夜巡》上!天哪,他只花了100个荷兰盾!
  
  表叔却破产了。他一口气买进了一位知名老画家的很多画,只等老头子一死,便铁定升值。可是老头迟迟不去死,表叔坐不住了。于是,他安排了一个性感的中年妇女去给老头当模特。接着,老头死是死在牡丹花下了,但他的头衔从院长变成了前院长。学生家长们可不会花钱去买前院长的大作,更何况还是个名声不好的老色鬼。
  
  就算几百年后,表叔手头的废纸居然变成了《向日葵》、《咖啡馆夜市》,那也和我们无关了。上帝虽曾把一些废纸变成过无价之宝,但反之亦然。他创造了伦勃朗这样的天才,也恶作剧地把欣赏延迟了一百年。他创造了一个个金光灿灿的时代,又毫不留情的把他们湮没在尘土里面。
  
  他让凡夫俗子们热爱生活中的一切小趣味,但不懂得去爱生活本身。他也让有的人深刻地热爱着生活,却和世界上的一切格格不入,比如伦勃朗。
  
  《夜巡》之后,伦勃朗在嘲讽和贫穷中走完一生。读一读房龙的这本《伦勃朗的人生苦旅》吧,这本书冗长,没有跌宕情节,充满了荷兰老头对祖国理智而迫切的吹捧,以及对一个时代、对人类这个奇妙群体的勾画。并且,这本书充满了一种智慧,一种帮助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多么喜欢搞恶作剧的智慧。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zappyahwe.blogbus.com/logs/39532163.html
  


  
  “实际上我是指占据一切房间、住宅及全世界的空间——是我们所呼吸的,鸟儿也从中飞过。我那时突然想到(那是我从扫罗变成保罗的时刻),一切这样的空间——这空气——是不是真有我们所谓的色彩,是不是有可以用我们所说的颜色来表现的那种色彩?”
  
  “那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伦勃朗。”他那苍老粗糙的手指上依然沾满了墨水与颜料。这时他又重新把手放回胸前。“由于你与神与人较量,都取胜了——得到最后的胜利……独自一人……可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本书
  
  
  
  
  猫说:这本书同样也是灰肠快地秒过,现在已经养成了看书飞快的习惯,尽管知道其中许多细节是要慢慢感受体验的,然而我毕竟不是研究艺术家或者文化史的,点到为止即可。房龙这厚厚的上下两册传记,若放在现在可能会被算作跑题,因为其中有大量章节是说他自己的事情,与伦勃朗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东拉西扯的文字却让人觉得十分自然——它们描绘了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与整个世界,只是读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将我们的伦勃朗置身其中。
  
  书中的确讲了很多事,在荷兰那个黄金年代能发生的基本都进了房龙的故事:他通过他祖父母的故事写宗教的偏见与迫害,通过他的美洲之旅展现当时航海与殖民过程中欧洲这个富得流油的低地之国人们膨胀的欲望,另外很惊喜地发现其中还提到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政府想要查禁前者这个居住在荷兰的法国人的书,而后者被逐出阿姆斯特丹,房龙说:“他(斯宾诺莎)向往工作,向往快乐,向往思考哲学。很古怪的信念,但是完全正确。”
  
  我关注这个国家的艺术家是由于再没有第二个国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如此绝妙的商业与艺术交织的范例。商品经济的开放、自由,市场的自然选择与艺术的高贵形成了一种一方面统一,一方面又高度对立的状态,伦勃朗便是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一个悲情的人物。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到笛卡尔时说道:
  
  “十七世纪荷兰是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国度,它的重要性不可胜述。霍布士(现在译作霍布斯)只好拿他的书到荷兰刊印;洛克在1688年前英国最险恶的五年反动时期到荷兰避难……斯宾诺莎假若在任何旁的国家,恐怕早不许他从事著述了。”
  
  十七世纪荷兰的自由来源于海外贸易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兴盛。商品经济背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必然的“契约关系”,促进了自由的产生。房龙关于伦勃朗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在尼德兰民族短暂的全盛和令世界难忘的一个时代的自由之中找到一些讽刺——不能隐藏的偏见和愚昧在这个商人的社会当中存活得肆无忌惮并且还在继续生长。
  
  罗素所说的“自由”,是指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比起克伦威尔治下乱作一团的英国和还处在专制与贫困之中的法国相对少些。且这种自由只能是政府某种程度上“不愿去管”而不能说是真正的思想宽容。况且真正的宽容和自由,制度只能扮演其中一个方面的角色,民众可能更是环境的缔造者。也同样是罗素告诉我,制度能塑造人这没有错,但是真正持有人文关怀之心的思想者,不应该,也不会把一切都推给制度,他更应当从人本身的层面思考。
  
  任何描述那个时代荷兰的书籍,都不能不提到伦勃朗,最著名的一本干脆就叫做《伦勃朗时代的荷兰》。这个艺术家自己可能未曾想到,他先是红极一时之后又跌入谷底的一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一段多姿多彩又存在其黑暗一面的社会。那也许是最早实现市场选择的一个社会,然而市场选择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的偏好,或者可以说,市场是用钱投票的“多数人的暴政”。在这样一种完全被世俗和金钱所左右的社会当中,落井下石、讥讽和嘲笑往往是给那些不能为人理解的伟大灵魂的馈赠。房龙对于伦勃朗落寞之后世人给予的嘲讽和欺侮描绘得十分生动。这种描写,妙在全世界的读者读罢皆会感叹作者刻画之到位,悲在全世界的读者都不能不承认这些面孔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中似曾相识甚至是俯拾皆是。
  
  想起自己在这个假期里写下的一段话: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与否,或许不在于颂扬了多少该颂扬的,批判了多少该批判的,而在于宽容了多少该宽容的。未必有道理,但绝对是原创,因为觉得或许最难做到的便是宽容。那个时候的荷兰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很多国家,罗马帝国、中国、英国、美国……都先后成为过全世界最富有的或者最强大的国家,享受过这么一段无限荣光的历史或现在。从一个方面讲,一个在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往往也是最开明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无论他们其中的哪个,都没有真正的解决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真正的宽容,不仅是制度层面更是人性层面的宽容。正因如此从某种角度看乱世恰恰是思想文化艺术昌盛之时,而盛世的光芒经常掩盖了伦勃朗们的悲情。
  
  伦勃朗弥留之际的那段话,是否是有种寓意的呢:凡人永无办法实现真正的宽容,所以人总是要和人甚至和神斗争,唯有耶和华看得到神之子的光芒。
  
  但愿事实,并非如此。
  


   初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初三吧,每天中午三十頁左右,苦苦啃了一個多月。最終讀完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這本書那麼趣味盎然!後來到高中、大學的時候多次反復閱讀其中一些章節,一直銘記於心。
   書的筆調是一位老人回憶往事,拉拉雜雜寫了自己生活中的許多其他事情,一半以上的內容於侖勃朗無關。甚至有一段醫生在殖民地生活了若干年,完全失去了與荷蘭的聯繫,真讓人擔心!還好他的生活總是充滿意想不到的際遇,給讀者帶來新的衝擊。
   除了描寫侖勃朗的藝術人生之外,個人最為欣賞的是作者虛構的幾個人物之間的交往以及他們的故事。已然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記得很多片斷,他們自由隨行的生活,看淡風雲的坦然,從他們的嘴裏迸出了影響我很深的一些話:世上最好的大學,就是一個孩子能捧著書在爐火的光亮下忘我地閱讀;有些人他們窮得象教堂裏的老鼠,但卻驕傲得如同孔雀...
   這部書讓我聯想起自己的生活,祖輩、父輩們的影響。傳統或傳奇,寬容或狹隘,自由或壓抑,一收一放,讓我不停地調整生活的目標。自己也在世俗和反傳統的軌道不停切換,不知道何時摔得一敗塗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聞達於諸侯”。對於藝術的信念,對於真理的追求卻從來不曾放棄,和侖勃朗一樣,也和書中的其他人物一樣,活著不需要太多花哨的藉口和目標,僅僅是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彪悍地活著,這就已經足夠。至於世人有什麼評價,那是他們的事,和自己無關。如果你在乎別人看法,最好不要讀這本書,他會讓你痛苦。


   这真是一本出人意料的传记小说,常读着读着就忘记它是一本和伦勃朗有关的书。房龙、伦勃朗都是自己钟爱的人物,二者的偶然结合,却变成了一部奇怪的“传世手稿”,欲罢不能呀,拖拖拉拉看了很久,终于要读完了。
    书中虚构的老房龙医生总是用他絮絮叨叨的口吻攒点一切,不放过丝毫的细节,比如说阴霾的天气和想要进到家里来的猫咪,还有那顶挨了至少十几个烂苹果和三个花菜打击的古怪海狸皮帽。翻过大段大段的文字,全然不见伦勃朗的踪影,这让我有些不适应,我一直记挂着这位住在阿姆斯特丹布利街上的朋友,记挂着他精力充沛的创作和没有计划的生活。然而我所读到的只是老房龙医生对年青时其他各位朋友的追忆和在美洲大陆的八年间发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然后一再的解释记录这些事情是多么的必要,因为那个时期的阿姆斯特丹充满了太多的颜色,像是装满了粮食的口袋。
    好吧,我权且把它当作一个老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祭奠,至于我一直渴望了解的伦勃朗的现实生活和创作经历只能是搁置一边,如果我再奢望下去,就要和作者闹意见了。不过从另一层面来说,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作者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幽默风格,老房龙医生一本正经的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和那些一本正经的人开玩笑的样子真是绝了!而那个时期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恢宏的阿姆斯特丹港也令我垂涎不止。
   伦勃朗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确切的说是他根本不想去理会。除了整日埋头于蚀刻画与油画之中,任何形式的活动,包括下棋和看书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短暂生命的紧迫感使他失去了绘画之外的所有生活情趣,而其余的任何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欠了多少债,不知道自己随心所欲的购买那些美好的事物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麻烦。这对一个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伦勃朗就是这样一种人——一个醉心于外部世界之美,为神秘的内在世界的不同表现而癫狂的不幸者。“孤独的先驱为他人所不为,不求回报。他们甘于忍饥挨饿,甘于只有菲薄的报酬埋头苦干,甘于被那些悠闲的达官贵人们所视。 这是他们为达到诸方面极致的幸福而付出的部分代价,是他们为追求永远向上而必付的罚金。”而好心的老房龙医生总是一心想提醒这位朋友“人毕竟是人,不能免俗”,却最终意识到即便自己在那里坐到天亮,伦勃朗也不会注意到他的。
   正如洛易斯在不辞而别的信中所写:“向不幸的老鲁莽汉伦勃朗致以我的敬意。他整个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如此完美的虚幻世界,而世人对此只是耸耸肩膀,因怨恨和妒忌而讪笑着从旁走过。现在他年老多病,身体发胖,不久他会成为街上孩子怜悯的对象。当死亡来临,负责穷人事务的官员将会把他带到你们那种阴冷教堂昏暗角落里一块不为人知的墓地。但又有谁比这不幸遭殃的人更富有呢?当他沉溺于他内心的梦想之中时,他失去了一切,同时他又得到了一切。”
   而我,除了些没有语言的赞叹之外,只能向这位以画画为信仰的人致以无限的敬仰。
  


  第一次读房龙的书,因为之前读过毕沙罗传,所以随着房龙的笔,进入
    
    了伦勃朗那个时代的世界这本书实际上包含 两部分内容,一半用来描
    
    写伦勃朗,一半以“我“一个医生的身份来描述当代社会情况,包罗万
    
    象。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入了解。虽说名字叫做伦勃朗的人生苦
    
    旅,但是仿佛并不是主要写他的一生,而是 通过这个人物去反映当时
    
    的社会,而不是单纯地为伦勃朗写传记伦勃朗的悲剧不是个人造成的,
    
    而是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关,所以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表现出
    
    本书的主题。涉及了当时荷兰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当时阿姆斯特丹
    
    各种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命运从而本书拥有极其丰厚的知识含量。这也
    
    就是房龙写传记的不同之处吧。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写作手法
    
    和偏好,所以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之中汲取到不同的各种丰富的营养。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在19世纪中叶曾经预言过:总有一天伦
    
    勃朗会名列在拉斐尔之上。他的预言后来成了现实。伦勃朗 哈尔曼索
    
    思 凡 莱茵生前就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城很有名气的油画家和钢板蚀刻家.可是
    
    自他1642年画了名作《夜巡》以后,便开始遭到公众的冷落。他本人也陷入
    
    务之中,境况非常悲惨。伦勃朗贫病交加,死于1669年10月4日,他的声名此
    
    后也沉寂了约一个半世纪之久。在今天看来,他无疑是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
    
    画发展的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无论是他的油画,蚀刻画还是素描,都堪称世界
    
    艺术宝库的珍品。”
    
     故事以伦勃朗的葬礼为开始,同样也是以其死去为结束,其中描述了
    
    当时荷兰的社会背景及伦勃朗的衰落对于我个人来说,着眼感兴趣的还是描写
    
    伦的那一部分,因为毕竟我着重的是人的一种精神,那种对自己信念的执著,
    
    毕生追求自身追寻的价值及真理的奉献精神。大概就是那种艺术家们身上闪现
    
    的光芒,让人崇敬的东西只有他们,往往才能超脱世俗,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那
    
    个真理,毕生去发掘和表现自己内心的一个答案,所以他们大多比较贫困,却
    
    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他们用自我牺牲去奉献艺术,留给后人他们的发现,
    
    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无此意识,但这的确是无上伟大的事业。
    
     仿佛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如此,他们不谙世事,不大去理会外界的世俗,
    
    而是更倾向于去表现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通过画,音乐,文字或者
    
    其他一些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大多喜欢远离世俗,因为世俗间嘈杂的声音
    
    会让他们听不清内心的真正想法,掩盖内心的想法。所以他们的世界同大众不
    
    同,没有过多时间去追寻物质上的东西去研究如何生活,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
    
    式生活著。当一个人去做自己很有天赋的或者狂热喜欢的事情,他永远都不会
    
    累他一头扑进那个世界想要了解更多,走的更远。置身其中而感觉不到外界,
    
    一直在路上探索,工作,永不放弃。这种感觉读了这本书以及自己经历一些事
    
    情之后,现在有了一些感触。也有一些感同身受吧。
    
     不畏艰险的人便是伟大的。他们的成果流传世人。历史终会对其有公正的
    
    判断。因为太专注于内心,那么外在的东西就难免被忽略。钱财,功利,名
    
    声,其实都是浮云罢了。可是太多人将这些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当然,
    
    能够在 有钱的基础上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更好不过。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哪里会有那么好的运气都能坐享其成呢?且艺术家们多为纯粹之人,更多的倾
    
    向于倾听内心吧。所以也不会做太多的委屈去获得这种平衡,所以大部分的它
    
    们还是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很多当代的大师们仿佛都不被当时的社会和人们
    
    所包容。这同人类的狂妄自大,容不得别人以及嫉妒的天性应该有莫大的关
    
    系。非要等到他们死去,不 属于这个世界了。后人才会细细的去品味他们生
    
    前的成就,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死,对生存著的人们不存在威胁了,才终被后
    
    人承认吧。无论何时,愚昧,狂妄,无知总是伴随在人们左右。随着社会发
    
    展,这些东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仿佛更多起来。虽然转为一种比较隐讳的方式
    
    了,让人不为觉察但是却更加狠毒。伦勃朗那个时代的人无疑很多偏执无知的
    
    人,所以他的悲剧与之相连。但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时隔400多年之后的所谓
    
    的文明社会,人们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宽容,心胸宽广的人永远只是少数。大
    
    部分人永远都是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世界里,眼里容不下他人,却还狂妄自
    
    大。那时候的事情,很多看起来都是愚昧可笑的,不可思议的。但我们充其量
    
    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看看我们今天,愚昧可笑,黑白颠倒的事情难道还少了
    
    吗?,更可笑的说,还被披上了一些华美的外衣。还不如中世纪直截了当的愚
    
    昧来的好.
    
     伦勃朗以请房龙医生来看病的一幕出场,他的妻子在弥留之中,就这样,
    
    房龙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与之成为了好友。这本书包含诸多人物以及社会诸多方
    
    面,在此不再详述,就写一写有关伦的部分以及能引起我思考的部分吧。
    
     越学习一些东西就越深深的认识到,很多东西真的要需要一些天赋才行
    
    的。没有天赋也许用很多倍的努力也没有办法达到那种有天赋的人轻松就可以
    
    达到的境界。更何况有多少人愿意去 付出很多倍辛苦的努力呢?所以没有天
    
    赋的人的世界永远还是另外一个。即使他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为或者
    
    让别人看起来懂得很多,但世界还是不同,眼里看到的还是不同,起点,想
    
    法,境界也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书中伦所说:“一个人在哪里画画并不那么重
    
    要,一切都取决于他如何去画画。如果他们真有才华,即使他们从不离开自己
    
    居住的小巷,从不走出自己的陋室,也能把才华显露出来;如果他们没有才
    
    华,那不管是意大利的日落,法兰西的日出,还是西班牙的圣侍,德国的魔
    
    鬼,都无法把他们变成真正的艺术家。”
    
     的确如此,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当然是信手拈来,可是如果一个人没
    
    有的东西,而去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拼凑 时,那可是很困难了。这个社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还是太多了,明明没有才华却要装出满腹才华的样子
    
    东拼西凑,真是滑稽。而且只是也要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会有沉淀出来,所以凡
    
    事不能勉强而为之。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才会得心应手。而一个人要是过于
    
    专注的重视一件事情,那么往往就会忽略其他事情。正如书中所说:“凡嫁给
    
    了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男人当终身伴侣,女人的遭遇都是差不多。可叹
    
    的是,这是事实,这给两三个人带来莫大的痛苦但他的创作却给千百万人的生
    
    活带来神奇的美感。这样来给一个 人算帐只会赢得少数人的同感,而其他人
    
    则会厌恶地置之不理。但大自然往往选择古怪的方式来显现奇迹,谁又会说是
    
    大自然错 了呢?”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就象歌者通过歌,作家通过文字一
    
    样,都是他们找到的最适合自己,最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内心的方式。所以我
    
    想,一个人能够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最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伟大单是
    
    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复杂的外界因素包围著。很多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
    
    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不可能完全保证不掺杂一些他人的东西在其中。
    
     不幸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的表达往往导致愚昧人们的攻击。伦的夜巡成
    
    为 当时人们的笑柄以及攻击对象从此他开始没落了。直到悲惨地死去。这些
    
    人们的愚蠢行为,让人汗颜,他们拒绝接受新的事物,而自以为自己懂得的,
    
    才是真理。
    
     伦勃朗的妻子死于1642年,此后他的情况更加糟糕。伦疲惫不堪,由于长
    
    期不理会钱财问题事实上他已经负债累累。却又花钱如流水,不懂世俗之事,
    
    已经濒临破产。“伦勃朗是一个醉心于外部世界之美,为神秘的内在世界的不
    
    同表现而癫狂的不幸者。孤独的先驱为他人所不为,不求回报。他们甘于忍饥
    
    挨饿,甘于只有菲薄的报酬 埋头苦干,甘于被那些悠闲的达官贵人们所视。
    
    这是 他们为达到诸方面极致的幸福而付出的部分代价,是他们为追求永远向
    
    上而必付的罚金。”
    
     “小时候,常听人讲,人生是一出悲剧,年岁稍长,我有时说服自己相信
    
    人生是一场喜剧。而如今当我迅速靠近古稀之年时,我方才懂得这两种看法都
    
    不对。生活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 一场传奇剧。一场没有加工粉饰
    
    过的传奇剧。要是哪个剧作者胆敢把自己的传奇剧搬上舞台,一定会受到哄
    
    笑,作者本人也会被公众讥讽为江湖骗子。一切来的蹊跷,但又不可避免。每
    
    件事情发生时,你都可以清楚地窥见命运之手的捉弄。事情一开始我就做了抗
    
    争,我反对,我反抗,我 诅咒,我坚持要给一个说法。可是天神只是轻轻地
    
    说“在劫难逃”然后摆出一副目空一切的孤高样子,遁失在高高的云层之后。”
    
     经历了医院被无知的人们焚烧的惨剧后,医生心灰意冷,偶然的机会去了
    
    美洲8年,在此不再细写。伦勃朗的家因为有亨德丽克琪的出现而变得温馨,
    
    但依旧贫穷。
    
     对于亨德丽克琪,作者这样描写:“我从没见过有人象这位村姑那样地善
    
    良,淳朴和善解人意。尽管她目不识丁(与毕沙罗的妻子相似)。就这样 的
    
    一位村姑,竟被城市的统治者骂成淫妇,而她其实要比那些可以进入天国的百
    
    分之九十九的小圣人更有资格坐上帝的脚凳。因为,大凡进入天堂的小圣人,
    
    不过是拯救了他们自己罢了。而这位被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所唾弃的罪
    
    人,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了拯救自己所爱的人,宁愿牺牲自己。”
    
     之后亨德丽克琪的身体也虚弱了。她因与伦勃朗同居而未正式结婚(因再
    
    婚则伦无法继承前妻财产)而被众人鄙视。社会不容。也成为大众抨击的对
    
    象。但她依旧善良的奉献着自己,直到最后一刻,她都尽自己努力,照顾着
    
    伦。伦的状况每况愈下,终于破产了。生活更加贫苦债主们象苍蝇一样围住了
    
    他。
     “ 那位当代最伟大的画家,正由于一个病歪歪的女人和一个十六七岁男
    
    孩(伦的儿子 )的共同努力才免于沦入极度贫困之中。那个女人在这世界上
    
    除了美貌和一副好心肠之外一无所有。”
    
     1662年,亨德丽克琪去世,伦身体 也每况愈下,但仍在继续画。
    
     1669年10月的一个晚上,伦勃朗叫医生来,让他给他读圣经中雅各的
    
    故事 “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
    
    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 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那人
    
    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雅各。那人说,你的名不再要叫雅各,要叫以
    
    色列,因为你与神人较力,都得了胜。”
    
     伦勃朗用很微弱的声音说道,“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
    
    到天明........但他不退让他反击,因为这就是上帝的意志,我们也要反
    
    击。。。。。我们也要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说,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
    
    了胜,得到最后的胜利,独自一人,但得到最后的胜利。”
    
     然后这位伟大的人,就如此安静的睡着了。在得到了这个肯定的答案后,
    
    安详地睡去了。
    
     这个伟大的名字逐渐被当时的人们遗忘,直到百年之后,才被承认他
    
    的价值。赋予其应有的荣誉。
    
     从他在父亲磨坊里干活的一天发现了光线的秘密之时起,终其一生,
    
    不懈为此努力着,为了追寻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与神与人较量,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一个医生的角度
  看着自己的好友就这样离开自己
  看着这位绘画大师就躺在连贫民也不如的墓地里
  心寒了
  也病了
  去另一处疗养了
  
  伦勃朗就是这样
  喜欢的东西疯一样的得到
  不感兴趣的事情如同孩子
  
  房龙的历史小说写得很好
  虽然是杜撰
  但是点点滴滴中都是真实历史的映射
  虚拟中的伦勃朗周围生活的小细节
  一个医生的眼睛看待传世画家的悲怆晚年
  真想为伦勃朗最后盖一床羊毛被单


无特指,别老对号入座


评论也非得分出个体位来吗?


有意思,看的挺乐的~


有趣的评捏。


谈画作的升贬?


正在写 夜巡的作业


嗯,听你这么说,很是神往,想看...


確實,這本書值得你花時間花精力去閱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