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用梦想填平沟壑

姚莉 北京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北京  

作者:

姚莉  

页数:

387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接到了DamonAnderson的电话,他在美国大使馆负责美国国务院英语培训援助项目。他说:“有个好消息,我们要请你们学校的三个学生和一名老师参加今年夏天在美国的培训。”他又特别补充一句,“由这个培训项目出钱。”“哇!”我的反应有些夸张,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贫困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曾经上不起学,现在要去美国培训?这可是我办学之初绝对没有想到的。很多朋友称赞我办这所慈善学校是做了一件好事,其实这是大家做的好事,我一个人哪里有这样大的能力?是大家一起搭了个台子,让很多成功的富起来的人能够实现他们扶贫济困的意愿——因为有这样意愿的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很多。在真的把事情办成,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获得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机会后,如今我们又在忙着复制建立新的学校。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十年。中国有了富人,于是人们感叹:“中国人富起来了!”又因为当然还有很多穷人,于是“穷人”和“富人”成了两个人们最为关注的群体。在这十年里,我正好先从事了一个为人服务的行业,后来又建立了一个慈善教育机构,因此有机会接触了迅速长成的富人和没来得及脱贫的穷人,也饱尝了这之中的艰辛与欢乐。隋丽君大姐说我经历的故事很有意思,应该写成一本书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相互帮助。本来这是大家的事,应该大家写,可是隋大姐说“写书不是集体作业”,我被隋大姐鼓舞着自己写了起来。我相信,写书实在是所有喜欢读书的人的共同梦想,而实现梦想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想自己开始写作的过程真是艰难,饱尝了志大才疏的痛苦,还经历了电脑被盗书稿丢失的意外灾难。当然,写作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因为这是一次情感的宣泄,也是一次心灵的回望。不想,面对这些哭着笑着忙着赶着写出来的文字,却发现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名,因为我无法定义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大家互相帮助的慈善理念?是关于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的改革探索?是关于企业经营或组织管理的实践总结?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感悟体验?其实这就是一个故事,一群拥有梦想的人的故事,所以定下了现在的书名。

内容概要

  一群人们眼中成功的高级白领,一些被称为“富人”的企业家,与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贫困农民工子女走到了一起,而且亲密接触。这是发生在一所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的慈善学校里的感人故事。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当代寻梦人投身公益事业的真挚与执著,听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人们精神升华的回响。  作者姚莉,曾在国企、外企长期做管理工作,领导数千员工,却毅然辞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免费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成为分文不取,且全身心投入的理事长。这是为什么?她领导的志愿者团队,又做了怎样的努力,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女改变着命运?……  “善小而为”,至诚可嘉。《用梦想填平沟壑》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平实生动地讲述了这个热心公益的可爱群体以自己的实干赢得社会广泛支持的办学经历,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希望“以公平教育沟通贫富”,追求“干净、透明、高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念的理想与实践,不仅为中国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写出了一份独特的案例,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孕育着的新的道德力量,为构建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这是一部以爱启迪心灵,呼唤更多人关注公益、关注慈善的优秀报告文学。

作者简介

姚莉,曾是理工科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曾是国有外贸企业干部,中国包装纸张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曾是外企公司职业经理人,北京银达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因创办免费慈善学校,现为一非营利组织——百年职校理事长。正是这些互不搭界的经历,让一个工科的头脑如此认真地探讨起人文的课题。那些共同的梦想,让她和一大群人拥有了书中的一切艰辛与快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八年如梦“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总有些事在诱惑我我有一个这样的团队下岗工人老张员工挨打,我想大哭一场一封来信,让我开窍多想有高级技工第二章 办学,如此简单“挣钱就为了买药和打架吗”“该尽的责任就要多尽”第三章 谁懂办教育“聪明人”最爱出主意唐校长垃圾场后边的学校20分钟车程外的世界是我们不懂第四章 无知者无畏开电梯的小姑娘走进中国慈善一群为“希望”忙碌的人大方家胡同是风水宝地小何的捐助第五章 不收费?开什么玩笑没人相信免费的午餐“儿童团员”们农贸市场里碰壁罚款是规定,没办法《人生热线》,农民工都信王林妈妈的电话这些孩子有点儿不对劲儿第六章 紧锣密鼓开学忙不是扫盲班一个也不能少王府里的开学典礼我给大家下指标第七章 为了梦想而会聚他想在窑洞里办学爱心永远那么具体大教授云集小讲台“这里是另一个世界”班主任唐老师第八章 一切为了就业他们这样培训技工史老师急了语文可以这么教?秀水街的启示这里不培养总经理王老师哭了第九章 世界就这样一点点改变那个闹心的孩子“我们笑得比太阳灿烂!”窗外,春天正铺天盖地而来小莲的故事第十章 有一种伦理可以沟通贫富平安夜的烛光“为了孩子们,应该的!”戴大使的中文演讲高尔夫与慈善联姻让这个晚会成为慈善品牌第十一章 “善良是一种能力”初恋慈善一个外国机构的拒绝一瓶红酒的提示所有的管理都追求质量对仁爱者也能说“不”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监督第十二章 他们都是政府官员朱善璐说:你是教育家拜访吴小川蔡福全的“学区化”吴主席的鼓励共产党员和外国企业李维的远见学生们记住了王书记我的犹豫第十三章 育人是天下最难的事“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离家出走的女孩儿我错了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普通的人追随陶行知的理想第十四章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爱心使然大使夫人鲍老师当志愿者是我们全家的习惯伯爵的儿子有这样一种参与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第十五章 用错了名义一个义工的遭遇酒店服务课的志愿者危机总在意想不到时出现善意不应被苛责第十六章 媒体“必修课”公益是共同的题目一篇文章 点石成金王志、朱迅双双加盟来自德国的捐款北京电视台的年轻人刁文不当记者了第十七章 有一种享受是工作一个简单的团队女人是忘我的有效率的工作才有快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自由大学里的随想代后记 你用生命告诉我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八年如梦“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我的演讲一如往常地开始了。我知道,这是我在这里当了八年总经理的最后一次。为了这场告别,我准备了在公司的最后一次演讲,题目却是《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直以最后我才发现,我的整个离职过程太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第一集,而这演讲与我最后辞职的行为相比,竟也有点故设跌宕的味道。我在总监会上宣布自己的决定以后,曾特别要求所有总监不得事先透露我的决定。如果再加上这个情节,相信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电视剧了。其实事情并没有多么复杂。首先是我想到,这将是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告别仪式。我带领这个团队,经过八年创业,甘苦备尝,也有不少感悟与升华,就算是临别赠言,也应该认真总结几点体会,传递一些自己的管理理念,希望我离职后他们干得更好。其次是我似乎有卡斯特罗式的雅兴——据说这位古巴最高领导人酷爱演讲,有时竞长达七小时之久,比起这位革命领袖来,我已算是节制啦。不仅节制,我自认为还有自知之明,我常常自嘲:“这毛病是大家害的,既然你们都说我讲得好,那我就越讲越长了。”大家只得又再三说:“您讲的我们特爱听!”不管是真爱听还是被逼无奈,我发现,临到我讲话即将开始时,忙着起身上洗手间者缕缕不绝。至于要求所有总监不得事先透露消息,也决不是戏剧性的考虑,是我希望每一位经理都能直接、亲耳听到我的离职说明。事先没有任何传言,我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由我自己直接告诉我的团队,因为他们每个人对我都是如此重要而亲密,情同手足,我怕他们误解或感到不被尊重。然而后果似乎适得其反,大家没有心理准备也造成了某种感情伤害。这使我此后不再像以往那样厌恶传言,我忽然理解,那可能也是某种突变的必要准备。此刻,我一边讲话一边看着坐在会议室的经理们,百感交集。这支近百人的队伍,管理着两千多员工,如今各个精明强干又温文儒雅,在我演讲之前他们都已经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当年为了让每个经理都拥有讲话能力,都能向客户和员工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我立下了这么个让每位经理当众陈述的规矩,已成惯例。几年锻炼下来,他们人人变得能言善辩,充满自信。看着他们的目光,像以前一样,我知道他们希望尽快得知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或者是改革措施。而我准备得很充分,讲得也很自信,从诚信经营到人力资源,从成本控制到信息管理系统,从强势企业文化到标准化程序,最后,望着大家全神贯注的样子,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产生了,我开始迟疑起来。为这最后一段话我足足写了两个星期,大意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创建品牌的使命,作为一个服务公司,35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过亿元的服务合同,两千人的服务团队,在当年北京的物业管理界已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公司创业完成后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变革完成从成功创业到扩大品牌的工作转变——“我们必须抓住当今的机会,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完成这一变革,而不是当危机出现后被迫变革。为了使企业延续发展,为了突破人的局限性,人员的更替有时是必须的,为此要采取适当的变革手段。”说到这里,我发现有的经理开始环顾四周,疑问出现在大家脸上。“最近根据我的请求,董事会已做出决定: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这时我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没有看一眼我的这些同事。全场一片死寂。我用最快的速度一口气把有关管理团队年轻化的意见讲完,连电脑和演讲稿都没有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穿过饭店走廊,直接钻进汽车。我知道,会场有继任总经理薛福志负责,他从研究生毕业就与我一起工作。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振秀陪着我,在从郊区返回的路上都沉默着。快到家的时候,她才开口:“经理们可能还是接受不了这件事。”我没有回答,能够顺利完成刚才的演讲,控制着自己没有变了声调,我已筋疲力尽。以后,每当提起这次会议,老同事们仍难以释怀。据说那天我一离开,有的经理惊呆了,有几个女经理哭了起来,还有几个沉稳的老经理坐在那里愣神儿。回公司的大班车上,除了抽泣,没有人说话。公司秘书小张后来告诉我,他们离开会场时,听见饭店的服务员嘀咕:“这家公司开的是什么会?笑着进去,哭着出来!”这次会议以后,我再没有到公司办公室去过。原计划要到各个服务项目向一线员工告别,可去了五六处就不敢再去了,实在不忍心看到老员工们伤心落泪,自己也要努力克制才不致流出眼泪。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以后要去干什么,大家就像再也见不到我似的,把所有的情感都化成感谢词。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听别人称赞自己,我有些不知所措。事后许久,回忆起来竟觉得像是给自己开过了几场追悼会。回想着这样的离开,让谁听了都觉得夸张,但我相信这里的真情。不要以为我自信到觉得所有同事都如此喜欢我,对于下属,我是个毛病很多的领导。可是经过这八年,从事这样一个行业,能够生存并发展起来,我的离开让每个参加这个过程的人都回头看了一眼自己走过的路,不由得百感交集,难免惺惺相惜。总有些事在诱惑我这已是我第二次离职了。反省自己,皆因这世界上总有些事在诱惑我。1996年,当我从外贸公司转行从事物业管理的时候,为了回答朋友们的不解,我无数次地告诉大家,我在国外看到的城市如何整洁,楼宇常新,园林常绿,人们居住有序。造成这一切的都与一个专业有关,叫做物业管理。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抱怨国人的不卫生、楼房的破旧,每次从国外出差回来,都会下一次决心,盼望什么时候能够把这样的服务带到国内来。当外贸体制变革,国有公司不再拥有垄断地位,业务急剧萎缩的时候,我决定离开这个让人清心但无法寡欲的环境,放弃当时还维系着一点虚荣的职务,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我憧憬已久的服务业,准备为自己久怀的理想大干一场。真是无知者无畏,这是我对自己当年状态的最好评价。我在香港专门参观了几家著名的物业管理公司。中环最昂贵的写字楼里,从总经理到文员,所见之人,各个西服合体,仪态从容,怕我听不懂粤语又不肯讲蹩脚的普通话,英语成了交流工具。当时香港还未回归,那略带炫耀的英音无疑在通报着他们的留学背景。那阵势让我回忆起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出国,与美国一家著名造纸公司谈判,对方一排大个子男人,清一色博士学位,直逼得我们挺胸抬头,以免被人俯视。香港的行业优势给了我充分的信心,让我明确了目标,要建立一支国内优秀的物业管理团队,至少不能比香港的差。项目开发尚未完成,新公司在临时办公室办公,开始招兵买马。按当时的标准,条件算不错了。我有一个单独的套间,外间是秘书室。刚刚从香港考察回来,一脑袋的念头,正好运筹帷幄。“你是总经理吧?”突然一个人走到写字台前。“嗯?”我条件反射地向他发出不满的疑问,心里抱怨着前台和秘书为什么不把这个推销商品的小伙子截住,竟然放进办公室,这在我过去的总经理生涯中绝对没有发生过。“我顺道进来看看。”这个衣着随便态度随意的年轻人,不请自便地坐在了我对面的椅子上。“您是……”我力图用尽量礼貌的语言和声调拉开与他的距离,提示他我们并不认识。“我是派出所小肖,虽然没见到您,可是早听说您来了,我和老张他们熟极了。”小肖显然并不介意我的冷淡,热情如故。“啊!您是派出所的小肖,啊……”我明白他说的是开发商公司的老张,这家公司也是我们组建的物业公司的股东。但是我不知道面对派出所的小肖该说什么,他们是私人朋友?大概小肖看出我的疑惑,马上换了一个严肃的态度,“我过来看看这边儿有什么问题。这一带归我负责,我会常与您联系。治安有什么问题,您随时找我。街道那边儿的环境治理可能也会找您……”后来,和小肖成了好朋友。作为人民警察,他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作为人民的一分子,我们也很爱戴他这样的警察。后来公司每到一处接收新项目,派出所都是我们最先联络的部门。但是小肖不会知道,他的那次随意拜访,让我差点再次转行。我感觉到一种突然,一种挑战。他说的话,在我以前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接触过,也还没有准备在新的行业中去接触。我的一切思维还停在写字楼会议室里。当时,我立刻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办公室的白领团队领导,未来的工作将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包括维护治安、清理垃圾……我完全没有对这些工作的轻视,时传祥的模范事迹对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有作用的。但我还是感到心虚,因为完全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做法,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过,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让我习惯于知难而上,知道实现梦想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何况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无论如何是不能退回去的。送走小肖,我建立团队的宏伟蓝图马上就从招聘留学生改为公安或部队复转军人了。随着从市公安局进入公司的贾光辉的人职,我们的保安团队正式建立。聘用的第一批保安员是区分局管辖的保安公司派来的队伍,在临时办公楼站岗值班。看着这几个脸蛋儿红红的穿制服的男孩,怎么看也不像心目中的保安员,我对贾光辉说,你得给他们培训一下,比不上天安门的国旗班,总也得像三里屯使馆区的警卫吧。“那哪几培训得出来呀,您的条件有点儿高。咱们这叫保安员,人家那是武警部队。”贾光辉先给我培训了一番。“我不管,反正现在看着不行,像是电影里的伪军!”我一着急说话就伤人,“给你一周时间,把他们培训成正规军。”我想借机把企业的培训制度建立起来,一举两得。一周后,贾光辉要我一起检阅这几个保安大头兵。“总经理好!”站岗的小伙子啪地来个立正,高声一叫,吓我一跳。好像应该回复“同志们好!”才像正规军。可我张了张嘴,实在说不出来,说出口的还是老百姓的家常话:“你叫什么名字?”“韩东东。”回答还是那么响亮。“老家在哪儿?”“山西。”“多大了?”“十,十七。”他打了一个锛儿。我听出了犹豫,“到十七了吗?”“没到。”韩东东一脸诚实。“来北京几年了?”“一个月。”“叫、叫……”他使劲想着,看着站在旁边的班长和贾光辉。那两个人也都紧张地看着他,当着我的面又不好提示。“不知道。”最后他低下了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连自己在哪儿站岗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客户的安全?”我看着贾光辉,说。“这些材料都给他们发了,他们就是不记!”回来的路上,贾光辉抱怨着,说这些保安公司派来的员工都是从农村刚进城的农民,一点基本训练也没有,培训起来太费劲了。“你看不出来,他们还都是孩子?按说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在学校读书而不是站岗。咱们得从头儿培训。”韩东东稚气而羞涩的样子一直在我眼前晃。经过培训,韩东东站得很直了,下雨的时候也一动不动。我见了忙让秘书给他送去雨伞,还在会上表扬了他,并且提醒采购部给保安员配备雨具。以后每次他见到我都要大喊一声“姚总好!”并且一溜小跑给我开车门。刚开始没有什么客户,我也没在意,总是夸他越来越懂事,全公司的人都知道我喜欢这个孩子。后来楼里开始有了租客,在停车场里无论有没有其他客户下车,只要我的车一到,他就冲过来,打开车门,站得笔直等我下车。有一次我的车与一个客户——也是很好的朋友——张总的车一起到了停车场,准确地说是张总的车先到,韩东东却对张总理也不理,径直跑到我的车旁,打开车门,站得又是笔直笔直的。我下了车,忙向旁边的张总打招呼,张总一直在笑,说:“姚总,够份儿的!”我很不好意思,急忙解释:“我们培训还不到位,”然后转身对韩东东说,“以后要先照顾客户,要为客户开车门,没有必要为我开车门。”那时公司小,几十个员工,每周都开员工大会总结或培训。我在会上讲了这件事,告诉大家首先要为客户服务,而不是为领导服务。讲的时候,大家都笑了,虽然我没说名字,可大家都知道是韩东东。我看见他低着头,一直没有看我。后来每次我的车一到,他都不再跑过来了。再后来他离开了,据说是回老家了。可是我总想起他年轻的身影,不知他现在在做什么?如果当时有一个学校能够让他上学,该多好啊!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眼前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另一个梦想已经开始萌发了。我有一个这样的团队到了1998年,公司开始大规模招聘员工。9月份,正式培训开始了。第一次全员培训,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入职培训,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问,为此我请来了各方面的专家。那天是我做的开场白。前一天晚上婆婆在医院去世,我一夜没睡,实际上是前几个晚上都守在医院,实在是筋疲力尽。一早赶到会场,望着一大屋子的生面孔,话没少说,好像该说的都说了,可也好像什么都没说。了解我的人都发现我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我自己也觉得一个劲儿冒汗。好像是一种宿命,从那天以后,每见到熟人,就听到告诫:你的气色不好,要注意休息。对老公,我把这归结当儿媳妇的孝道和辛苦。对同事,我说这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积劳成“老”。实际上,后来我对朋友讲过,这是因为我确实没有底气,从来没有如此心虚气短,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困难。困难不仅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经验——部下常常与开发商、建筑商的同僚吵得一塌糊涂,房屋质量、验收标准争了半天也没个头绪;困难也不仅是因为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几乎崩盘,原来花重金请顾问公司给做的方案成了后来谈话的笑料,按照那个方案,一平方米商场的出租价格是100美元每个月,而我们实际能成交的价格不到10美元。真正的困难,是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从事这种叫做物业管理的服务工作。当我声嘶力竭地把我对公司未来的愿景和从事服务业对大家的挑战在全员培训上提出时,没有得到期待的回应,看不到听众眼神里的光亮。这才是我心虚的主要原因。

后记

你用生命告诉我——给一位刚刚逝去的朋友那天,你打电话来,告诉我这部书稿你已看完五章,夸我写得不错,我着实欢喜了半天。能让你这个曾经当过出版社社长的人称赞,让我甚至有些自满,因为朋友们都知道,你是对书籍很在意,对文字很讲究的人。电话里你说待看完整个书稿,再逐章细看提出意见。我真的很不好意思。30多万字,尽管我自己流出过泪,也笑出过声,可那是自己感动自己,能让大家都被感动吗?你公务缠身,还要抽出时间为我把关,实在是一件苦活儿。可你是老朋友了,说来不好意思,让你受累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何况你还是本故事的策划人之一。你当然记得三年前的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就是你和吴云前一起“忽悠”,给我鼓着劲儿,才有了这书中描述的许多故事。这三年来,每次见面,我们都谈这件事情,你都鼓励我,还四处为我化缘。记得今年元旦后,我们见面,你叮嘱我一定要让编辑认真检查文字,你担心地说:“现在作者很多是业余的,可是编辑也有的像业余的,有些书错误百出,让人笑话。”我让你放心,我们的编辑是老编辑,过她这关是很难的。但是像以往一样,我习惯请你帮忙,虽然我已征求了不少朋友的意见,但都是部分章节。写作真是太辛苦,我的眼睛都已经在电脑上累得发了炎,让谁在电脑上看几十万字,都很不人道。可是都打印出来,用太多的纸张,也不合适。你痛快地说,没关系,我自己打印出来看。想不到第二天中午,你就打来电话,“姚莉,我看完第一章了,写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好。”我一下精神大振,“大社长的肯定,可是对我极大的鼓舞!”傍晚你又打来电话,告诉我看完五章了。除了称赞,你说要先把全书通读完,再一章一章地细看,给我提出意见。我知道你不是敷衍的人,很快你就会给我更多的修改意见。周日,我想给你打个电话,问问你看得怎么样了,想听听你对后几章的感觉。电话都拿了起来,却又放下了,——即便与你从不客气,这样催着你看稿也不落忍。我自觉有些过分,但从心里盼着你的电话。周一傍晚,丈夫正准备出门,手机响了。他笑呵呵地答着话,一边在换衣服,一定是很熟悉的人打来的。可是听着听着,他的声音开始变调,再看脸色也变了,“啊?这不可能,我们上周还见面了,他好好的。绝对不可能!”放下电话,他就愣在那里。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去年元旦的时候,一个类似的电话通报了我们一个朋友的突然辞世,难道今年又要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小心地问:“有什么事儿吧?”“他过世了。”“谁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丈夫低声说出了你的名字。“啊?不可能!开什么玩笑?”“今天下午的事情。”丈夫缓缓地说着。看着他的神情,我知道,不用再问下去了。“可我还在等他的电话呢!”我自言自语。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让人来不及悲伤,我只是感觉到一股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压迫感,让我的心憋得很痛很痛。为什么会是你?我不能相信,你就这样与我们生死相离,阴阳两界?你走得太突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与疾病的抗争,没有与灾难的搏斗,你这样突然离去,让我不得不疑惑,生命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脆弱?你可曾知道,这几天里,你的妻子泪流满面,她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了很多你的故事。你的电话还那么忙碌,因为朋友们不知道你已经离开,因为是春节前夕,很多人打电话来给你拜年。我们却要告诉拜年的朋友,你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是多么艰难的任务。接下来几天,大家为你的后事而忙碌。你从来都是那么地不愿意麻烦别人,可此时所有的人都希望为你尽一份力,尽管这对你已毫无意义。可是对你挚爱的妻儿老母,对你所有的亲人、所有的朋友,都非常有意义。你不会反对的,因为你是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你的妻子把你的遗嘱给了我们。你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我们。我知道,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大学生,可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独生子。当我们迟疑着进行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谈话,把你离去的消息告诉他的时候,年轻人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成长可以非常快速,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让这个过程浓缩,——尽管这是残酷而痛苦的。至今,我不能忘记那个悲凉的傍晚。你的同事和领导给了你很高的评价,生平上介绍你“扎实苦干,勇于奉献”,“以身作则,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初次见到你的时候,总觉得你像个工农干部。后来才知你父亲是纺织部的教授级高工,母亲是当年上海的名门闺秀。可你身上就是看不出一点江南书生的样子。我的感觉没错,因为你中学毕业后就在北京郊区插队,与其说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如说是在贫下中农培养下成长。从插队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以至于全国优秀知青、劳动模范。谁都知道,那个时代,模范都是拼命干出来的。以你的家庭出身,有这样的辉煌,足以说明你的能力和毅力,说明你一定完全融入了贫下中农之中。知道了你的光荣历史,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你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成,好像老干部似的。而比起很多人来,尽管你的年岁不老,可是你的经历又实在是一个“老”干部。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你身为正局级干部,单位的一把手,却好像从来没见你用过单位的车,一起出门从来都是我们开车去接你。后来才知道,因为单位多是高级车,你严格用于公务,与单位工作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用。我曾问你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些别人已很不在意的事情,你说是为了给其他同事做出样子,上行下效。显然,当年的模范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读书,你没有任何其他嗜好,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你不抽烟,不喝酒,更不打麻将。我们劝你参加体育运动,你只是敷衍。有时你去游泳,那是因为别的朋友要游泳,你奉陪罢了。看得出来,你总是愿意让别人愉快,而自己兴趣全无。你的嗜好就是你的工作,甚至也包括别人的工作。因为每次见到你,谈的都是工作,还有帮助别人的工作。单位里谁的家中有事,朋友们有谁遇到了困难,你总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所以你确实忙得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爱好。你的朋友太多了,来悼念你的入络绎不绝,因为你帮助过的人太多。过去我总以为你的朋友都是精英人士,而这几天我才看到,从下岗工人到餐厅服务员,都在你的朋友圈里。春节期间,与其他老朋友见面,大家谈起人生苦短,我又说起了你。没想到有个朋友竟然很熟悉你,她丈夫原在出版社工作,是你的部下。那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经济室的编辑,对你的才能也是佩服得很。这一下子又让我想起,实际上你骨子里还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只不过时代赋予了你一番独特经历,让你拥有了一般知识分子难有的另一面。作为干部和模范的你,你习惯兢兢业业地工作,习惯把组织利益高高置于个人之上。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你,你热爱读书,也自恃清高。在你开朗和不修边幅的外表下,我想你的心是敏感的。当大家夸你工作细致周到、体贴他人的时候,却忘记了你的细致和体贴恰恰来源于你心灵的敏感和精细。你离开了,我终于知道了你的郁闷,郁闷而疾,郁闷而逝。可是你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这是为什么?你可知道,你的离去让我们都在自责,——为什么只是想到让你帮忙,而没有问问你的身体和心情?为什么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送上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询问?我想告诉你,你离开后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当我们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很多“非优势群体”,想到很多至今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还缺乏相应保障的人,觉得他们需要帮助和关爱,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可是,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意了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关怀,而无论贫富与地位高低。我们不能忽略我们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上级和部下。如若每个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能给别人多一些关怀,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多想一下不要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相信生活中就会更多几分和谐。我想告诉你,我们做得太不够了。当我自以为很有责任感的时候,却发现连自己身边很亲近的朋友都没有关心到,我为此深感内疚。刚刚收到一个学中文的美国年轻人的邮件,他用“郁闷”二字形容他曾有过的一段心情。还说记得在中国的时候,我告诉过他郁闷是很严重的词,不要随便用。我记不清是否跟他讲过这样的话。现在我想说,其实我们用这个词还是很经常的,因为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的不快乐。很多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却没有越来越幸福。专家们说,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加。是啊,好像每个人都很累。你看,在仕途上攀登的人是艰难的,不管在哪里,你要是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服从他人意志,无论是西方的民主选举还是我们的组织任命。在市场上竞争是辛苦的,你要选择这条路就得把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客户都奉为衣食父母,但是全世界的客户都是善变和无情的。过去我曾以为当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是最自由的,在学校里教书,乐得自在。可如今校园也不是世外桃源,官场、商场的一切拼搏在学校里都发生着,甚至被学生尊重,已变成需要奋斗才能获得的荣誉。我们中国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革命、变革,饱经磨难,现在终于开始建设和谐社会。比起上几代人,我们已属幸运。但幸运不是幸福,别人可以看到你的幸运,可是没人能知道你是否幸福。幸福是自己的感受,尤其对于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幸福不是物质生活和外界环境能给予的。我曾跟你开玩笑,也跟许多其他朋友们说过,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到我们百年职校来看看。那时我是从个人感觉出发才这样讲的。看看这些贫困的青年人在怎样力争改变命运,就会像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为《约翰·克利斯朵夫》所撰译者献辞中写的那样:“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也真是奇怪,你是百年职校最初的创意者,我们每次见面必谈学校,你关心并过问学校的一切发展,可是不巧,你几次约好来学校,都因我们的忙碌,阴错阳差,错过了。我的确没有在意,总觉得时间有的是,不必着急。没想到你竟是提前走了,你没有给我时间。一种宿命感让我不禁暗想,如果我坚持把你拉到学校,看看这样的一片天地,是否能把你从那无名的郁闷中呼唤出来呢?错过了时间,竟然错过了生命……2007年元旦,我们为另一位朋友送葬,悲痛之余,我们都在欷■生命之短暂,也相互提醒注意身体,珍惜生命。我曾说,珍惜生命,就是让生命过得有意义,我们才能会因为生而幸福。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其实是自己的评价,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在意了,难免功利,那么一切都变得困难。成就功名的人毕竟是很少数,即使成就了,又能真的幸福吗?那些在财富和地位上获得成就的人,不也是叹息“高处不胜寒”吗?还是说了很多次的那句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感觉幸福的秘诀。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恰恰是为了腾出工夫把别人当回事。就像你所做的那样,在意别人的感觉,关心别人的需求,这样我们都会有更多的幸福感。我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些大家做过的事情,一个看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帮助别人,而是帮助了自己。那天,我没能参加你的追悼会,因为要去主持学校的春节联欢会,——所有的老师和他们的家人都被我邀请来了,为了感谢他们一年的志愿教学。我又一次产生强烈的宿命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聚会,老师们像是丰收的农民一样载歌载舞,为学校的成绩频频举杯。在笑声和歌声中,我清楚地知道,在城市的另一端,朋友们正在为你洒泪。你离开了,不知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否看到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的欢乐,也看到我们前面的许多沟壑。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别有顾虑。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投入蓝天,你就是白云。投入白云,你就是细雨。在共同的目光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人生其实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做的事情就说明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即便你离开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依然还在。你没有来得及把这部书稿的后几章看完,你的离开让我更多地思考人生,我本想与你讨论书中的一些观点是否合适,可是你似乎已经告诉了我。


编辑推荐

《用梦想填平沟壑》是一部当今中国尚未多见的关于慈善的感人著作,翔实而生动地讲述了姚莉和她的团队所创办公益组织的成长历程及其慈善理念,具体阐释了他们追求的慈善理念,积极倡导“干净、透明、高效”的慈善文化。《用梦想填平沟壑》于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点选题,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用梦想填平沟壑 PDF格式下载



我一口气看了100来页,自己很感动,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书,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我愿意追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