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黑洞
2008-3
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建军
258
无
历史是一个黑洞。 里面充满了被吸纳的各种混乱的物象和无声的诉说。 然而,“真”的历史是什么?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历朝历代,被官方净化后的“刀笔吏”所“篡”之“史”是否完全失实?或者野鹤闲云般的稗官野史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依据? 这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黑洞,探寻真相。
问贤 “尧舜禅让”的瞒和骗 周公有没有践位称王 孔子是私生子吗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 老子晚年去了哪里 鬼谷子有无其人 庄子故居何处 扁鹊之谜 屈原死于谋杀吗 华佗是否首创开腹术 毕异何许人 李时珍如何修《本草》问王 秦始皇的绝对隐私 刘备“三顾茅庐”真相 历史上第一个“白痴”皇帝 杨勇与杨广之争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真正用意 唐宣宗出家之谜 赵匡胤之死 一代帝王为何沦为阶下之囚 建文帝失踪之谜 明孝宗出生之谜 历史上第一个引渡被处死的皇帝 开创“廷杖”之刑的皇帝是谁 皇太极如何夺取汗位 乾隆为何九次光临孔府 洪秀全和杨秀清缘何内讧问后 汉成帝周围的女人们 独孤皇后是一位贤惠皇后吗 武则天如何成为杀人狂 称雄而治的君主因何死于宫闱之乱 历代帝王真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吗 明朝皇后为何命运多舛 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皇帝“幸宫”之谜问政 中国人是日本的开国天皇吗 韩信的真正死因 李广为什么终身未能封侯 乾陵的石像为什么没有头 辽代是否“一朝两制” 刘基为何暴死家中 第一清官海瑞是否被完美化了 李自成失败后的生死之谜 乾隆如何争得帝位 和珅与刘墉是否水火不容 王鼎“尸谏”真伪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到底谁是太平天国北伐主帅 光绪“密诏”有何秘密 赵舒翘是否为《辛丑条约》“首祸” 李莲英之死问文 司马迁遭遇“宫刑”始末 班昭是否续过《汉书》 孔融因才高气盛被杀吗 蔡文姬是否作过《胡笳十八拍》 诸葛亮是否写过《后出师表》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里 刘勰是刘邦的后代吗 骆宾王逃逸之谜 李白是否因醉酒而死 杜甫死于何因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恩怨 施耐庵的身世 徐光启为何拜“洋人”为师 黄宗羲为何东渡日本 金圣叹因何被杀 蒲松龄因何屡试不中 曹雪芹家败落之谜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是否抄袭之作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真伪问武 “战神”蚩尤是外星人吗 武王伐纣年代之考 伍子胥如何攻下麦城 越王剑为何在楚墓中 “火牛阵”是谁发明的 秦兵马俑坑主人是谁 赤壁之战究竟发生于何地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 契丹军是靠谣言打败唐军的吗 方腊是否被俘 佘太君生平之谜 后金二十人如何战胜明军两万人 努尔哈赤是否死于宁远之战问情 伏羲女娲是否兄妹通婚 穆天子有没有与西王母相恋 第一个提倡“夫妻合葬”的是谁 西施的最终归宿 孟姜女是杞梁的妻子吗 历史上是否有貂蝉其人 诸葛亮为什么会娶丑女为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确有其人 历史上有几位花蕊夫人 苏小妹和秦观有没有结婚 李立青照晚年有没有改嫁 陈世美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 李岩与李自成是否同一个人 陈圆圆是不是亡明的导火索 赛金花何许人问趣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第一丞相李斯为伺被称为“鼠相”象棋是韩信发明的吗 北魏帝王拓跋硅患有精神病吗 王羲之“写经换鹅”目的何在 包公为何有两座墓 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 徐霞客为何被称作“千古奇人” 三个张三丰都是谁 “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 沈万三为何富甲天下 顺治出家之谜 “难得糊涂”究竟何意问疑 伍子胥有没有掘墓鞭尸 子兰是谁 毛延寿被杀是否为冤案 关羽是否有后代 皮日休如何被杀 鱼玄机命案 杀岳飞的是秦桧吗 皇统冤案是否直接导致金朝的灭亡 努尔哈赤囚杀兄弟疑案 崇祯太子的下落 吴三桂有无降清 雍正即位真相 赐死和砷之谜
问贤 “尧舜禅让”的瞒和骗 “尧舜禅让”,是一段妇孺皆知的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但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已经时隔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举贤说。据说,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努力,到八十六岁那年,已经年迈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 尧为了对舜加以考察,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 在大家的眼里,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仁的舜是个奇人。他母亲很早死去,父亲是个瞎子,后母愚悍,后母所生的弟弟叫象,凶横顽劣,三人合谋,总想害死舜,分掉他的财产。象几次暗算舜,但都被舜识破,舜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对父母更加恭敬,对弟弟更加关心。 舜用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尧的信任,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老。时光飞逝,八年后,尧去世了,舜正式做了帝王。 这就是一般历史书上所说的“尧舜禅让”的故事。这种说法,因为是以群众推举或领袖授予为基础的,因此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第二,畏劳说。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以上说法,他们认为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一书里也记述了禅让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又让天下于州支父子,州支的父亲推辞道:“我刚好得了忧郁症,准备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后来,舜又让天下于善卷,善卷也拒绝了,而且还躲进深山老林里,后来竟不见踪影了。 关于许由这个人,在《高士传》中叙述得比较详细。他说:尧认为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就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后来,他的行踪还是被尧知道了,就派人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竟然觉得这句话很脏,他跑到颖水之滨洗起耳朵来,正洗着,碰到了另一个高士巢父,他正在牵牛喝水。巢父问: “老兄,你在这里洗什么呀?” “喔,我洗耳朵。” “洗耳朵!为什么?” “刚才尧派人来请我去做九州长,这么脏的话,污染了我的耳朵,因而来洗一洗。”许由解释道。 “哎呀,老兄,你只顾洗干净耳朵,却没有想到这么脏的话洗到水里,把水污染了,牛怎么能喝呢?”巢父听了,埋怨道。 说完,巢父气恼地把牛牵到远远的上游去喝水。 在安徽省巢湖市,现在还有叫“洗耳池”和“牵牛巷”的两个地名,就是这段传说的印证。 人们对于巢、许二人的品行,历来褒贬不一,赞扬的说他们不争名利,清高俊雅,斥责的说他们消极厌世,逃避现实。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慷慨的帝位赐予呢?看来这“禅让”似乎并不如儒家渲染的那么神圣庄严。 对于这件事,韩非有更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尧在位之时,吃、住都很简陋,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帝王而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住的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是粗粮,咽的是野菜,冬天裹着兽皮,夏天披着葛布。现在,哪怕是一个守城门的士兵,收入也不会这样微薄。禹在位之时,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帝王之尊而高高在上,相反,他经常亲自背着犁耙版筑参加劳动,由于辛劳,大腿上没有成块的肌肉,小腿上没有汗毛。所以,古时的让天下,只不过是少了一份微薄的俸养,却能远离奴隶般的辛苦,所以没有人愿意自己辛苦一生,到最后还把这份辛苦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第三,拥戴说。荀子、孟子等人,持否认禅让之说的观点。 有人问荀子:“尧舜禅让的事,是真的吗?” 荀子回答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所谓的禅让是肤浅的人们的传闻,粗俗的人们的解说,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有谁肯让位呢?” 有人问孟子:“尧把帝位给了舜,这件事是真的吗?” 孟子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天子不可能把帝位让给他人。” 那么舜是怎样获得天下的呢?荀子说,他们是靠本身的道德来赢得人心的:孟子认为,那是靠上天的赐予,和民众的拥护。 在《孟子·万章篇》中有这样的记述:尧死之后,舜为了避开尧的儿子丹朱,便迁徙于南河之南,但是,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打官司闹纠纷的,不到丹朱那里打官司或是寻找调解,却去找舜,人们编出歌谣来,不歌颂丹朱,却歌颂舜。由于人心所向,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 事实上,不管尧禅让与否,民众和诸侯一起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 到了禹的时候,舜的故事又在禹身上重演,禹也顺利地登上了帝位。 这种没有阻扰的“拥戴”,与几千年后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第四,篡夺说。《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舜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那些尧在位时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都给了他们相应的职位,历史上叫做“举十六相”,这显然是扶植亲信;尧重用的、信任的浑沌、穷奇、杌、饕餮,舜同时除掉了,历史上叫做“去四凶”,这无疑是排除异己,经人事重新安排之后,已被架空了的尧,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括地书》引用《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说:“舜囚尧,……使(其子)不与父相见。”据说,尧被囚禁的地点是平阳,舜先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然后逼他让位。最后,舜还把尧的儿子流放到了丹水。因此《韩非子·说疑》篇里有这样的感叹:“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有人问他原因,他清楚地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些都是人臣弑君的典型例子。在此,一个“逼”字,就道出了尧舜禅让的真相。 尧让位以后,大概是可以安享天年的。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但当舜交出权力之后,他就没有享受到优待政策了。 根据史料记载,舜南巡途中,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过于伤心,悲痛之余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代人叫做“斑竹”,或者“湘妃竹”。后来,她们两姊妹不愿苟活于人世,便相继投湘水自杀了。 不过,这种说法却经不起推敲: 第一,几千年前的苍梧之地,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既没有知名的经济、文化中心需要视察,也没有强邻劲敌需要防卫,早已交出了权力的舜,南巡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舜建都蒲坂,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与苍梧相距数千里,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即使是每天以七十里的速度径直行走,也需几年时间才有一个来回。然而,舜当时已经将近百岁的高龄,即使他有心视察,但身体条件不一定允许。 第三,假设舜还是以高龄远行,为什么不带妻室儿女?既然决定不带家眷,娥皇、女英又为什么哭哭啼啼,赶到湘江,最后投水自尽? 据此,台湾的柏杨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舜之所以高龄远行,有不得已的苦衷,要么是武装押送,不得不往;要么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两者必居其一。 周公有没有践位称王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还未成年,周公是成王的叔父,他在当时是如何处置政局的,历来有不同的记载。在《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是这样记载的,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在成王继武王之位以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里也记载,当时由于成王年少,加之天下初定,“周公……乃摄行政,当国”。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确定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行为)行政”,并无篡权的意思。《孟子·万章》中说得更清楚:“周公不有天下。”意思是他完全不想把天下占为已有,心迹是何等明朗! 但是,另一些历史资料表明,周公在当时的作为与上述文献资料记载的刚好相反。在《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论训》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中也记载:“谓履天子之位也。”《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又称:“周公践天子之位”;《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据近代人多方考证,《尚书·大诰》中的“王”称文王为“宁王”,又称为“宁考”。这里的“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周公是文王的儿子,而成王是文王的孙子,所以称文王为“考”的“王”只能是周公。《尚书·康诰》又记载:“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这里的“封”是指康叔,他是周公的同母弟。《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那么这个“王”显然又是周公。由此可知,周公确实是身居王位,行王实权的。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践位称王呢?根据《尚书·金》中的记载,周公曾对召公和太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这里的“辟”,指王位,“弗辟”就是不掌握政权。当时的局势很微妙:武王死后,东方还没有平定,有待于嗣君继续完成大业,但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担此重任。周公是一个善于深谋远虑之人,他想:我如果不即王位,则诸侯将叛,而先王没有完成的事业将要落空,我死后见了先王该怎样向他解释呢?《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矢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很显然,当时天下初定,局势还是很紧张,成王年幼,没有治国能力,更没有治国方针。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英武老练的君主,就不能巩固新生的政权。事实上,武王在弥留之际,因为担心年幼的儿子无力治国,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逸周书·度邑解》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即自己死后由周公来继承王位。当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后,周公立即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本没有篡位的想法。因此《韩非子·难二》中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意思是周公只不过是代行王政,等到成王长大后,即刻归还权力。《汉书·王莽传》中记述群臣奏曰:“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坠失天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毫无疑问,周公“假为天子”,完全是为整个国家的大业着想。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苟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的学者认为:屏者,除也,或蔽也;及,继也。其大意是:周公废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难道不是专横篡位吗?《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又记载,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中也记载周公曾向太公、召公进行解释。假如周公没有野心,召公、太公又是贤人,为什么都会怀疑他有篡位之嫌呢?尤其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史记·管蔡世家》),因而发生动乱。事实上,管、蔡是忠于周的。《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有不少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的记载。因此顾颉刚曾经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文史》第18辑)周公先是用计把管叔调离京都,又乘管、蔡怀疑动乱之机举兵东征把他杀了。这难道不是“政治家”的手腕吗? 周公已经篡位称王,后来为什么又要还政成王呢?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召公、太公怀疑,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随即乱起来,《尚书·大诰》说“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立即改变自己的立场: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成王;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成王时“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除长子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世代代共掌王政。周公看到篡位不成,就下野让位,同时以另一种方式,又获得了大量的权力,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也。 那么,周公到底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野心,耍尽阴谋诡计而不能得逞?怎样在纷然杂陈的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绪,到现在还是一个难题。 孔子是私生子吗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将其奉为了“至尊宝典”,继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被捧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加上各种各样的头衔,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光圈。与此同时,关于孔子的出生情况,也引起了种种猜测,对此,史书上记载的情况也不一样。 在一般的通史书上,对孔子的出生皆语焉不详。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只是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前552年,卒于前479年,年七十三岁。”其他通史著作对孔子的出生记载与《中国通史》大致相同,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有的甚至更为简略。关于孔子的出生详情,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朝人是这样认为的: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征在年少,两人的结合是不符合礼仪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也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第二种,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极富神话色彩的说法。传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祈祷于尼丘山,由于虔诚所致,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这种说法见于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 第三种,梦生说。这种说法和第二种大同小异,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荒诞之说,并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两汉的经文经学家的政治观点。为了将孔子尊奉为神,只有在他的出生问题上加进许多神秘的东西,才能显得与凡人不同,好像惟有如此,孔子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人”。《春秋演孔图》记载:“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日玄圣。” ……
无
这本书怎么说呢,可以看啦,但是对于历史研究很深刻,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人可能会鄙视这本书,因为这毕竟是一家之言,没有更深刻的理论做为支撑,谈不上经典。但是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和正在学习历史的同志们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起码可以激发大家的思考吧。
比较喜欢这些茶余饭后无聊时可以读的小故事
选角很巧,解读也很巧,读来很有启发。
内容有点肤浅,说了黑洞,但基本没解释清楚什么!
说得不痛不氧的,没什么新意
书写得很浅,更象是一本为了凑数搞成的大杂烩。不可否认,个别文章还可以,但总体看水平尚不能用参差不齐形容,只能属整体较差,缺乏真正深刻的见解,搜奇不奇,简单列举而无独到考证和结论,看似客观实则只是摘抄一功,最后无疾而终......
没有深度,只是罗列一些史实和记载,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