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团圆

曲灵均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曲灵均  

页数:

253  

Tag标签:

无  

前言

张爱玲逝世十多年,音尘未绝,因为每隔一段时光,她的生平和作品总会成为城中话题。王德威在《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一文中借用了hauntology一词来概说这种现象。他文内说的“魂在论”,就是阴魂不散。《郁金香》几年前出土,若非确认是祖师奶奶手笔,不会转眼变成新闻。《色·戒》经李安炮制成电影后,连平日很少涉猎文学作品的观众也忍不住找出原著来对照。最近祖师奶奶又“还魂”了。《小团圆》已正式登场,既是fait accompli,不必再计较遗稿该不该出版这回事了。单以常识判断,如果她不着意印行,断不会花心血在文稿上一改再改。张爱玲说过《红楼梦》未完,其实《小团圆》也未圆。我们该怎么看待《小团圆》呢?说是自传恐有不足,因为书中关键人物的名字都属伪托,虽然熟悉内情的读者都猜到邵之雍就是胡兰成。再说,书中身世部分,只是“断代史”。她的洋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r)没有在书中现身。夏志清先生告诉过我,张爱玲在纽约堕过胎,孩子是赖雅的。夏先生非常替张小姐不值。祖师奶奶在美国过了大半生,但她在花旗国怎样生活,倒未见传。

内容概要

西元二零零九年,暮春。沉寂有时的读书界热潮再起。一部名叫《小团圆》的书开始行世,行销海内外。而其中,核心的人物,是那位早已不可能在场的民国女子——张爱玲。一位早已谢世的人物,吸引如此多的耳目,实在是迄所罕见的。
这一回,张爱玲在小说里讲的还是日本占领下的旧上海,一男一女两个主角是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的官”邵之雍。某个晚上,九莉外出回家,“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邵之雍因她的文采而来,她也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九莉几日不见之雍,如隔三秋,正以为“其患遂绝”,他又来了。看到她袖中手腕是那样瘦,他奇了。她自卫道:“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他略怔了怔,道:“是为了我吗?”这层纸终于捅破了,“她红了脸低下头去”,“怎么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于是之雍说:“我们这是对半,无所谓追求。大概我走了六步,你走了四步。”“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

书籍目录

小团未圆(代序)刘绍铭
缘起 浮生照合“小团圆”
第一章 显赫家世背后的阴霾——没落贵族的传奇成长
第二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胡兰成的相遇
第三章 低到尘埃中的快乐——爱情带来的幸福与才华的绽放
第四章 花无百日红——婚姻渐渐走到了尽头
第五章 相见争如不见——繁华过后的孤单
第六章 原来你也在这里——与甫德南·赖雅的姻缘
尾声 夜深忽梦少年事——晚年隐居申的孤寂与凄凉

章节摘录

1920年,天津,在声名赫赫的张公馆诞生了一个女婴,这是张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父亲为她取名张媖,意思是希望她有熊熊火光般的绚丽生命。许多人都在暗暗羡慕这个金裹银装的女孩,认为她注定要一生过着富贵平安的生活。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清流派”的中坚人物,为人仗义执言,经常弹劾贪官污吏。当时的朝中重臣李鸿章看中他为人耿直,决定把当时20多岁的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已是不惑之年的张佩纶。这段婚姻当时并不被人看好,据说最后是李菊耦坚持要嫁,才成就了这份姻缘。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长得清秀高挑,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思想却十分开放。她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张廷重是个封建遗少,有旧时的文学教养,会吟诗作赋,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吃喝玩乐、嫖娼、抽大烟,后来干脆养起了姨太太。思想前卫、受过教育的黄素琼当然无法忍受这样的丈夫,儿女也不是爱情的结晶,于是她便对家里的事务不闻不问,只把心思放在学钢琴和打扮自己上。张家唯一让黄素琼稍觉宽慰的是志同道合的小姑子张茂渊。她看不上哥哥的所作所为,非常同情嫂子。1924年,张爱玲4岁的时候,不堪忍受的黄素琼终于和张茂渊一起出国留学了。在张爱玲的眼中,母亲只剩下优雅亮丽的形象和郁郁寡欢的惆怅。黄素琼走后,张廷重公然把在外面蓄养的姨太太领回家,从此每天和姨太太沉浸在鸦片中,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放任不管。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坏,甚至常常晕倒;姨太太以前是个妓女,在风月场里热闹惯了,受不了张家沉闷的气氛,开始撒泼骂人,后来甚至对张廷重大打出手,终于被赶出了家门。年幼的张爱玲沉郁孤苦,天天盼望着母亲的归来。母亲留学归来后,父亲被送进了医院,全家搬到一座花园洋房里,还添了许多新式书籍。母亲经常和客人在客厅里弹琴唱歌,张爱玲和弟弟就在人群中嬉戏打闹。母亲经常站在姑姑的背后,把手放在姑姑的肩上,随着琴声练习吊嗓子。看着穿着美丽洋装的母亲和姑姑,小爱玲觉得自己真是幸福极了。母亲立志要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淑女,让她学习钢琴、绘画和英文,接受一切淑女应该接受的教育。但是张爱玲对钢琴和绘画都不感兴趣,教钢琴的女老师夸奖她时亲过她的位置,她过后都要悄悄地擦洗。小爱玲此时感情已经相当细腻,甚至为母亲书里夹着的枯萎的花而落泪。黄素琼对文学很感兴趣,常为小爱玲读小说。听多了别人的小说,张爱玲决定自己创作,并第一时间拿给母亲看。这是她们母女最快乐的时光。她的第一部小说是家庭伦理悲剧故事: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名叫凤娥。哥哥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凤娥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她的小说在同学中大受欢迎,大家争相传阅,以致最后字迹都模糊了。然而母亲并没有给张爱玲太多的爱,由于长时间分离,彼此的感情已经非常淡漠,爱玲对母亲更多的是羡慕与敬仰而不是亲情。而黄素琼也因为长期旅居国外,对家庭的概念十分淡薄,她更关注自己的穿衣打扮而不是女儿。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父亲从医院出来后,因为担心母亲再次离开,就想各种办法诈取妻子的钱,想使她没有财力再次离开。多年的国外生活使黄素琼与丈夫的思想更加格格不入,二人的争吵更加激烈频繁了。幼小的姐弟俩常常被父母的争吵吓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她一生的两个男人,一是明知是负心人还忍不住跟他谈恋爱的胡兰成,一是因时因地制宜而委身下嫁的洋人。作为小说看,《小团圆》看不到她的看家本领,但作为自传体的记叙者,倒让我们认识到九莉/张爱玲寂寞、空虚、无奈的一面。七巧和流苏都是虚构人物,左搓右捏,凭作者高兴。但九莉是前世今生的自己,顾虑就多,难免左右为难,  ——刘绍铭《小团未圆》


编辑推荐

《小团圆:张爱玲的倾城余恨》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团圆 PDF格式下载



以为是张爱玲的小团圆,谁承想是她的倾城余恨,不是张爱玲写的,是写张爱玲的,这就是区别


很喜欢作者的文笔。很好。即使没看过小团圆也看得下去这本书。算是张爱玲的传记吧。也写了胡兰成,但很中肯。很喜欢作者的文字感觉呢


想买小团圆,却买到了它,但是一点也不失望,写得非常好,脉络清晰的描出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坎坷的爱恋,也把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展现于眼前!对于想了解张爱玲的读者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原来以为买的是小团圆,不料是买错了,不过本书介绍张爱玲重在介绍她一生坎坷的情路,看似名人传记,却因为张坎坷的人生更像是小说


刚开始以为是张爱玲的小团圆,结果收到货打开一看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貌似是一本书评还是什么的,所以收到很多天了一直没看,不过价格还是超低的。


这本书其实写的比张爱玲的小团圆要明白的多,小团圆似乎要隐藏些什么,所以说的不是很清楚,也许是我书看的太少看不明白啦,哈哈,这本书就像在解说张爱玲的人生,写的很直白,很喜欢看。


我开始以为这是小团圆这本书,但是看你了才知道是在介绍张爱玲的一生,感觉很好,物超所值!


买错了,以为是张爱玲的小团圆


描写刻画了张爱玲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几段爱情的描写十分细致入微,不愧倾城余恨的解说,也符合女性作家的观察角度,不错的书,推荐之。


一个传奇女子在爱情中,也不过如普通一般的彷徨而不知所措.

另一个张爱玲,看完后再回头读她那些书,感触会更多一些,值得一读


还以为是小团圆 汗


以前对张爱玲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情感生活不顺,看了这本书了解张爱玲,了解胡兰成


本来其实买的是《小团圆》结果买错了 不过也不错,更好解读下!!!


当初买它是被它的题目吸引 后来到货之后 在放假的时候静下心细细评味 作者的没字每句都值得琢磨 整本看完 被张爱玲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很值得在放松的时候看一看


挺不错的一本介绍,有机会了解胡兰成,了解张爱玲,优惠的价格入手但是书很值。


本来想买小团圆的 结果买了这本 还不错


当成小团圆买的,不过还不错


不错,挺好的~打算看完入手一本小团圆~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不贵,特价时买的,在很久以前我看过刘若英拍的电视剧《上海往事》,后来买了这本书,结合这本书把电视剧又给看了一遍,感觉,电视的音乐,书中自己的想象。。。。。全部的结合在了一块,感觉真好!好书,值得一看,它让我更多面的了解了张爱玲!


喜欢张爱玲,买来慢慢看的。


不是张爱玲写的


书很不错,了解真实的张爱玲


一直喜欢张爱玲 终于买到性价比无敌得了 值得收藏


发给我的好像是盗版的,讲的是张爱玲的生平。


报了很多张爱玲的料,很有意思,更欣赏这个美女作家了。


很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对张爱玲有了新的了解。


深入了解张爱玲的生活。


张爱玲 我的最爱


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的书···


一直都很爱张爱玲 书很不错 推荐推荐


张爱玲我一直很喜欢,买到她的书我好喜欢,支持当当网,第一次在当当购物,购物体验非常满意


张爱玲的传记 买来看看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不错 当当配送及时 很满意


喜欢张爱玲,爱屋及乌。


还蛮喜欢张爱玲的


受骗了,不是张爱玲的


很喜欢张爱玲 文字 特定的故事特定的爱


呵呵,关于张爱玲的,文笔很好,很喜欢


算是张爱玲的系列里面要买的


用这个价钱买到这本书,简直像捡到的一样,一直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满意,5分


大致了解了张爱玲的故事,很心酸,总的来说还不错的一本书。


小团未必圆


爱就是恨,恨也是爱。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她传奇的人生比她的小说更吸引人


感触很深,也重新回顾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爱情历程,曾经始终化解不了的怨恨,看完这本书之后,自然消融了!经历就是历史,不要自己去否定就好,不要要求别人如何看待,如同刚开始就从未想过别人的想法一样!


写的详实。推荐阅读


还没看呢,但是速度非常快,前一天晚上买的,第二天下午就到了。


物美价廉,挺喜欢封面,内容实在,纸张还可以。


写得真心好细腻!!


文章不错,能让人更加了解张大作家。


还没看,不过书挺好,版本也不错,关键是抢得很便宜。


很好 不错的书


如果我没记错 外面是没有膜的 书的侧壁挂的很严重 不过也凑合看了 还没看


估计很好看,期待中!


收藏着来看的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我抽空看完的,里面有些话很喜欢


红尘记忆。


评价晚了 很好 很满意


很值,五元买的


囤货中呀!加油!


和想的有些不一样。


给朋友买的,很划算。


作品受争议,人生更精彩!


看了一下目录,喜欢


倾城之恋,不过就是有点悲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有种吸引力让我马上把他看完


正在看,很好的一本书。


给老婆买的,很喜欢


还没看,看着质量很好,价格实惠。


好看好看超喜欢


没注意啊


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不错啊


一代才女的悲情人生


嗯,可以


这本书很不错啊!!


事实上这本书写的是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的故事,只是借用了九莉这个名字来掩饰。对张爱玲来说,九莉是前世今生的自己,这本书也能看到张爱玲寂寞,空虚,孤独,无奈的一面。爱得那么深,却又无可奈何。


之前已经看过《小团圆》,确实觉得不像张爱玲的其他小说看得顺畅,这一本正好做了解答。


本以为是张爱玲的小团圆,结果不是,有点失望,不过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的价格也可以接受了


翻开书没几页,就发现买错了。不过是我自己的错,稀里糊涂。不过整本书看下来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毕竟看了那么多张爱玲的书之后,能从此书中了解到张爱玲生活的点点滴滴确实是对她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书中很大篇幅描写胡兰成和其他几位女子的恋情,有些不解,可能是为了突出张的初恋不成功?但是在与胡兰成前两年间的情感我觉得几乎是完美的,胡兰成也可以是完美的情人,这些内容让我觉得张真的是仙境般出来的人。至于最后匆匆叙述的与赖雅的感情,让人感到悲恸,以及惋惜,似乎赖雅不应该让张一个人做孤老,虽然她的个性如此特殊,但是她离去的方式太让人觉得难以接受。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但是我觉得张留下的不是恨,是遗憾。


本来准备买祖师奶奶的小团圆的,后来买错了。收到货后难过了好一阵,觉得上当了。不过仔细看了这本书,便觉的欣慰了。总体而言作者写的通俗易懂,想看小说一样看完张的生平,感慨颇多。自己也看了现当代一些作家写的诗传,人物传(与人物有关的),觉得也有很多假大空的作品,或引用诗句一大票胜过生平的云云。这本却不像这样,虽不是最好,但也不差。我也比较了白雪梅等作家关于张的传记,我会比较倾向于这本。书不是很精美,朴素,注意不是张的书,想买团圆的别买这本传记。


被误导了,以为是张爱玲的小团圆,完全不是,买来翻了几页,非常失望,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跟风的作家赚钱的工具


还以为是张爱玲写的小团圆 结果是她的传记。算了 还是仔细看吧。


不用多说 自己看就知道 值得一看 但书的质量的确不怎么地


本来以为是张爱玲写的小说 没想到是写张爱玲的 能更多的了解到她 感觉很不错


有些散,太多讲胡兰成.不过,张爱玲的个人描述还是清楚,让刚还是接触她的人(譬如说我)一看过就能了解


书很不错,我非常喜欢。


我以为是张的作品呢?原来是张的个人小传.后悔了.我想看的是张的作品,而不是张的自传.这个名字迷惑了我,买错了,郁闷极了


悲欢离合人生难叙团圆


太烂了,难以想象的糟粕。


   不知道出于怎样的心情,拿起这本书。对于张爱玲,一直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知道,她从来是一个昂着头走路的女子。这个出身高贵带着傲气的女子,于我而言一直带着几分神秘感。
   读这本书,才更加明白,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爱一个人。这种爱,纯粹,卑微,而又高贵。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抛开所有的世俗,义无反顾地去爱,低到尘埃里,却又能开出花来。不得不承认,我喜欢这样的爱,甚至油然而生一种敬畏。可以狠狠地去爱一个人,无关结果,这大概也是一种幸福吧。书中对她和胡兰成的感情,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欲仙欲死”了。对于胡兰成而言,比之周训德、范秀美之流,张爱玲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什么都想要,这大概是我之所以不喜欢胡兰成最重要的原因了。不过依稀感觉到,在他身上何尝不体现着一种年代感,他的爱情,恰恰代表了历来很多中国文人的感情历程吧。作者曾拿胡兰成的几段感情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其实在我看来,有什么意义呢,她们不过代表了一个男人不同时期的需要。若要说他到底是不是深爱过张爱玲呢,我对此还是深信不疑的。然而,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善变的东西,再深的爱,面对时间的洪流,感情的脆弱还是不得不露出它真实的面目。
   不得不说我很欣赏张爱玲的爱。感情来的时候不掩饰,认真地付出。爱不在了,懂得决绝的放手。虽然无法彻底忘掉,但懂得适时的离开。在和胡兰成的这段感情中,她卑微过,可是,她离开的高傲,离开的让人钦佩。一直都觉得爱情从来没有公平可言。两个人深爱,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会是全部,而对男人来说,只能是一部分。这也许是无法改变的命题。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突然觉得张爱玲让人心疼,不如说,是那种深爱而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人心痛。


   我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极度喜欢张爱玲。她也不是我所知的唯一对张爱玲情有独钟的美女。那个女孩倾国倾城的同时惊人的早慧。我记得她在我的同学录上写下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时候我才初三。她在班级里发表聪明又美丽的女孩子是可悲的演讲的时候,我也才高二。彼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像她一样天赋其惠的女孩子总是那么伤感。如今稍稍理解一点她不为人理解的丰富内心世界。
   人的内心丰富到一定程度大概总希望别人能理解。张爱玲便是典范的一个例子。看罢这本书倒也没有那么为张爱玲感伤,毕竟她与胡兰成还是幸福过好一段时光的,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幸福。


  张爱玲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作家,从印象深刻的《半生缘》、《色戒》、《金锁记》到张爱玲的传奇一生统统都喜欢,她的小说中通常有很多“兀自燃烧的句子”使人心有戚戚,有时候只是淡淡的一笔,却道尽人情冷暖、人性自私、卑劣、贪婪。
  张爱玲一生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是为了爱他在尘埃中开出花来的胡兰成、一个是到美国后出于现实原因下嫁的赖雅,这两个男人都比他大了许多。
  看完本书,觉得胡兰成是一个传统、有野心的男人。如果条件足够宽容,是不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
  张爱玲之于胡兰成始终属于奢侈品。胡兰成在政治上风光无限的时候爱上张爱玲、这个时候他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当然需要一个红颜知己,满足红袖添香的书生理想。身居汪伪政府要职的他当然也需要一个才女、名人来装点自己的门面-----这是奢侈愿望的实现,就像一个女人,在经济条件尚可的时候,为自己买了一支lv或者chanle。
  而胡兰成之于张爱玲确实必需品,是用尽生命来爱的。高贵、优雅具有极高文学和艺术修养的她遇到了胡兰成,不在乎他的政治倾向、不在乎话他是有妇之夫、不在乎社会舆论和亲友轻视,只愿和他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希望他成为自己终生的归宿。和他结婚之后眼中是慢慢的笑意、满心欢喜。
  可是乱世中,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再好的奢侈品也不及必需品那样实在、实用,而胡兰成又是一个特别随遇而安,处处生情的人,风流才子的身边从来不乏投怀送抱的女人,况且他自己也渴望在乱世中借女性的温柔来增加存在感和安全感。在武汉,医院的护士周训德能够照顾自己饮食起居,可以在轰炸来临的时候奋不顾身掩护自己,在逃亡的途中,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范秀美可以为他一路奔波、过着落魄糟糠的生活。
  周训德、范秀美正好意味着胡兰成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的部分。衣食丰足、功成名就之时,他追求艺术、需要张爱玲,仓皇逃难的时候,张爱玲就变成一种奢侈品,即使后来,张爱玲放弃在上海公主生活,一路千里寻夫到温州也无法阻止关系的破灭,她的高贵、脱俗,冰清玉洁也变成刺眼的缺点,即使她在这段关系中经历了千般委屈、万般无奈。
  张爱玲来到美国,生活困窘中遇到了赖雅。赖雅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在异国他乡,寂寞时时刻刻折磨着她,她需要交流、需要关心和爱,需要调整从城市到乡村的生活节奏,需要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需要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她需要选择热情、会关心的人赖雅做为依靠,虽然赖雅比她年长很多、面对张爱玲怀孕的状况让她去做人流、结婚不久就中风。张爱玲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吧?
  她爱赖雅,所以要考虑他的意见,她是女人,当然实实在在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在爱人和孩子中间做出选择,这个一种残酷。
  赖雅和张爱玲的结合,让张爱玲有了家的感觉,这种感情的链接,是胡兰成没有办法给予的。
  聪明的女人,是需要明白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谁把你当成奢侈品,而你又把谁当成必需品,决不在不值得人身上浪费感情、生命。
  


  这是作者对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倾城余恨的最好总结,至少我这么认为。哪一份爱到最后不是千疮百孔?经不起挖掘,欠缺相守的余韵,一切一切,都是没意思的,所以在大家都变得窘迫之前收住脚然后离开吧。余恨总好过惨死


  一开始看小团圆。脑子都看的糊在了一起。然后看了这本倾城余恨。真是人性的一面。张爱玲,如此的一个奇女子,在自己感情中,却平凡的如那“尘埃里的花”,但是始终是欢喜的。那样的精神,以情不以淫,还有多少人能在现在的社会中淋漓体现?


   原本并不是很喜欢张爱玲的文章,觉得恐怖,不是如同鬼片一样,而是对人性揭露的太剔透,觉得害怕,故而,看她的书较少,即使看了也是有忌讳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一个不同于芸芸众生的女子。
   总觉得这本书将张爱玲和胡兰成对比着写,明显感觉上胡太过平庸,就如同中国古代的普通官僚,而张就是一部传奇。这一倒是不明白朱天文朱天心姐妹还有众多才女为之倾心的原因了。或许,胡于文学方面来说确实与爱玲相差甚多。读胡的《今生今世》也很少显示他的才气。
   虽然如此,还是觉得书中对胡有着一定的偏见的,尤其对于他成为汉奸那一部分的心理猜测。
   很多人说,张爱玲在胡兰成之后就将才女的圣失去了。而张也说自己此生不可能再爱其他人了。而我感觉两个人都有借文学作品渲染自己情绪以及对对方的恨为自己的开脱的嫌疑。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段孽缘,我们才看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东西吧!


那个演讲稿我很有兴趣,不知能否透入一点


我是听别人转述的,也不清楚


纵使这样的才女,也命运坎坷啊。


个性使然,期间她还是有其他机会可以选择的


有时候对张爱玲的性格欣赏不了。虽然她比较有个性,毕竟是出身名门,书里称她是金枝玉叶,但与之相应的孤傲与之俱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