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镜子

李夫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3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夫  

内容概要

这本书,何谓《镜子》?
因为这本书不是回忆录,不是创作文集,而是对跨度半个多世纪的一些老人旧事的新闻记述。它真实地折射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而今后永远不会再发生的一个特殊时代的大风潮。
自21岁从事记者,身经风雨,沉浮报海,凡55个春秋。但在奔劳新闻工作之际,并没深刻地意识到新闻见证历史的分量。故那时采访报道新闻也好,撰写评论、发表文章、散布舆论也好,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就欣然了之,从来未曾想过也认为没有必要把自己写的东西,集纳成册,留于世人。
晚年离休之后,喜得轻闲,回头翻阅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评论文章、随笔杂论,整理一些关于办报思路和做法的文字记载,这才真切地感受到,篇篇无不鲜明地打着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如果阅读起来,仿佛从中可以听到由远及近的时代脚步声。盖岁月之悠悠,新闻跌宕惊一时,往事尽逝烟云中。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它告诉人们:只有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发生那些特定的新闻,才会出现那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才会形成那样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潮流。然这种来自新闻的历史真实,丁是丁,卯是卯,印记凿凿,是不可改变的。
所有这些历史纪实,对亲历者来说,当然不是梦幻,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阅后也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对同时代人来说,也许会勾起对久远往事回味无穷的思念;可是待到若干年之后,对后来者说,说不定就成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谜团,引人深思;对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些零碎的信息似乎不足为奇,但到若干年甚至将来报纸消亡以后,拂去尘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土,它将变成未经打磨的史料钻石。出于这样一些考虑,才将自己在书报刊上发表的一些署名新闻作品和办报记载,原题原文,并标明原载日期与出处,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纂成这本书,留给对那个特殊时代感兴趣的人们。
以后无论哪一代人,再也遇不上那个天翻地覆的特殊时代了。然而从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太阳,从这些历史事件报道中,可以看清那个特殊时代人们摸索走过的路,从而审视、辨别、判断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应走的路。从这些鲜活的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中,可以形象地了解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奋斗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从中学会做个真正的人。
回首往昔,自认为在注入大半生心血的新闻实践中,坚持正义,用事实说话,还称得上客观、公正,坦然无愧,并为自己把最美好的年华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而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但是无可讳言,当年生逢其时,身在其中,有时在人鼓噪之下,也曾雾里看花,而随波逐流。后来老了,阅历多了,懂得多了,也离休了,此刻宁静而致远,天地方圆始看清。但时过境迁,已无补于事了。闭目细想,过去从事新闻工作,虽瑕不掩瑜,却也令人感慨万千。不过扪心自问,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才甘心情愿,竭尽全力而为之,甚至受了委屈,仍努力去做。历史阴错阳差,就是那样演变的,而人呢,受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又奈它何如?
如何正确评价那个特殊时代和那些人与事?任凭后人评说吧。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给这本书起名叫“镜子”。
2007年7月 八十作
2008年7月 修改
(《镜子》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60年前的今天,天津解放了,当1月15日解放天津的硝烟还没散尽,一大批党的新闻工作者即随军进城。《今晚报》创始人、第一任总编辑李夫当年就在这支新闻队伍当中,亲历和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1月15日是天津解放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81岁的李夫在今晚大厦五楼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在隆隆炮声中走进天津的年轻记者,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的耄耋老人。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敏捷,说话幽默诙谐。普通话夹杂着轻微的山东口音,回忆起60年前天津解放的历程,兴奋而且激动。他动情地说:“往事是短暂的,记忆是永恒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镜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