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隋王朝的兴亡

姚世仁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姚世仁  

页数:

227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为何要褒扬隋文帝杨坚?一是希望中华民族的传承人不要忘记隋朝创业者在民族兴旺、国家统一、节俭爱民等方面建立的功勋。历史记述的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父子遗存史料极少且缺乏实物文字,从秦始皇立国起中国才有实际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在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曹操父子、晋司马氏祖孙三代、宋朝刘裕、齐代萧道成、梁朝萧衍、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十二个(或群体)开创统一大业、结束乱世分裂混战局面的枭雄中,堪称英明大器有文治武功的杰出皇帝也只有杨坚、李世民堪称典范,刘秀、刘裕、萧道成、赵匡胤、朱元璋文才不足,曹操无能力统一中国,司马氏有统一武功但政治腐败并摧残文化,都不足或不堪作为正面形象褒扬。  二是从爱护民生、民力、为民谋利的观点出发而施政的创业帝王中,也只有萧衍、杨坚、李世民堪称楷模,皆说到做到、身体力行,采取有力行动,通过稳定社会、保障和平、严防内乱、纳谏从善、不断纠正错误等各种策略中缔造了三十年、四十多年以至一百三十年的国内和平,堪称太平盛世。而秦二世和隋炀帝等皇帝却由于荒淫纵欲、大兴土木、榨尽民力、经济崩溃、对外频繁用兵导致百万、千万民众丧生破产,才使秦、汉、隋在起义风暴下灭亡的。历史应当分清贤明国君与昏暴皇帝的天壤之别,褒扬英主的护民功德。尽管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过错,但其主流、主观上是对民族兴旺、生活安康有利的,绝不能将正义崇高的人物和邪恶的祸国殃民者混为一谈。  杨坚是隋朝政权的创建奠基人,他以自己的努力统一了分裂达二百八十年的中国。为何他不像秦始皇那样自称始皇,是因为杨坚明白始皇在八百年前即为全民所痛恨且臭不可闻,所以他才不会像秦始皇那样狂妄自大地为自己取个“始皇”这样的称谓。  又为何要重写再塑杨坚的生平业绩呢?  因为自《史记》至《明史》,叙述史实全为本纪、志、列传三种体裁,史料分布在各个人物传中,但彼此间却无一种完整系统的综合写法,即像有联系的人物也不放在一起写,一件史实往往割裂分布在许多列传中且重复,这就让史书将历史分割为许多片断,研读者、求知者想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必须要到许多列传中寻觅相关史实拼成全貌,才可达到求知求实的目的,十分耗时费事,以至研读历史的人群不断缩小,成为职业专家方能涉足的领域。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撰述历史各次大事的概况,以一代统治人物为主线,贯穿一个时代的真实发展进程,重新发现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还历史本来面目,洗刷一切不实之词,使亿万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轻松透彻地了解民族发展、动荡、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去伪存真。  而叙述历史,不但要完整、真实、准确,还应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力求通俗易懂而又雅俗共赏,在观点、论述中独创新意而又不可违背历史真相,成为信史,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欣赏、钟爱,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历史实录文学只能忠实于可靠的史料,但也要有看透史书中受皇帝强制而伪造的事迹,绝不能信以为真,作者必须吃透历史每一个细节,才能尽量符合史实,绝不能照搬史料而不进行甄别,继续误人子弟。  杨坚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像李世民那样组建一个敢于谏诤的大臣班子,执政多凭自己的良知、政治技巧周旋在人事之中,在皇后干预政治的局面下被迫作了许多错事,结果被次子杨广诈骗而愚蠢之极地废了长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如果不是杨广继任皇帝,隋朝绝不会那么快便走向灭亡,李世民便无起兵夺权的机遇,至多出将入相成为隋朝名臣。历史的轨道和千万人的生死往往就由一件人事的成败改变了方向和结果,实在是奇妙诡异无比。一个皇帝的生死改易,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和千万人的命运,这不是否定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而是表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皇帝、总统、元首之流权力至高无上,带来的祸福也是至广无边的。君不见从秦始皇到希特勒,二千二百年中受其同类祸害而死的少说也在十亿人之多。  史实发人深思、惊人猛醒、逼人自省,而要发现许多历史潜藏的真谛正理,不是照抄照搬只考证不分是非所能做到的,今后的史书要做到写一个人物传记不必去查几十个人的列传才能得到完整的资料,不要以某种理论判断去淹没历史的真理、重大关节以及准确的细节,使读者感到枯燥朦胧渺茫;也不可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功过是非,善恶高下一定要分清说明,杜绝含糊。

内容概要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二世即亡。它在正午时分高调登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短暂的璀璨辉煌。姚世仁编写的这本《大隋王朝的兴亡:隋文帝、隋炀帝父兴子亡实录》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盛世之下的欢歌,也有隋炀帝杨广的奢侈骄淫,滥用民力,致使民穷食尽、经济崩溃、盗贼蜂起……《大隋王朝的兴亡:隋文帝、隋炀帝父兴子亡实录》综合相关史料,忠于历史事实,理清历史重大事件的脉络,让历史真相清晰有序地大白于天下……

作者简介

  本人姓姚,炎黄子孙,辈分日世,取名为仁,是合成“姚世仁”,使用姓名逾一个甲子从未更改。生于1945年1月,一生热爱文化艺术,渴求知识,尤恋历史与文学。  为向中华同胞普及中国历史的精髓,本人积累五十余年来潜心学习研究文史之心得,撰述如实反映历代兴亡、扬正气、批邪恶的实录型断代史,以激发同胞对祖先奋斗史的崇敬,对民族败类的痛恨,感悟到人生的意义、价值,从而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书籍目录

一 败军之将,杨忠空怀灭敌志向二 杨忠屡立奇功三 落败南逃,杨忠再度寄人篱下四 杨坚自幼寄托佛门五 杨坚成婚六 杨坚命运浮沉不定七 杨坚长女成太子妃八 杨坚广泛交友谋取天下九 女婿暴死,杨坚执政十 宇文皇族遭斩草除根十一 内外政敌尽杀无赦十二 杨坚称帝十三 功臣谋反十四 一统天下十五 杨素掌权开启祸端十六 兄弟反目十七 美人遭暗杀十八 皇后泄忿谋废宰相十九 忠臣遇害天下寒心二十 晋王清道二一 杨坚受骗二二 独孤皇后撒手人寰二三 内心失落,企盼真情二四 善待忠臣二五 知错善改二六 杨素终成祸患二七 勤政至死二八 忠臣遭弃二九 杨广弑父三十 兄弟争权三一 重建新都三二 逼死杨素三三 冤杀功臣三四 梁武帝玄孙成隋后三五 东征高丽三六 三伐高丽三七 李姓大臣惨遭杀戮三八 雁门遇险三九 旷世文豪被诛四十 杨氏凋零四一 征战不休四二 逐鹿中原四三 各霸一方四四 权奸误国四五 暴君毙命四六 过河拆桥四七 三雄鼎立四八 五国竞起四九 盖棺论定五十 杀人为食五一 唐继隋统五二 书画国宝尽毁东流尾声 劫后孳遗后记

章节摘录

  一 败军之将,杨忠空怀灭敌志向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自青藏高原东流转北,被阴山挡住掉头向东,至云中郡顺势南下,冲决黄土高原和吕梁山脉之间的山丘,于龙门下泻,与汾水合流,受阻于秦岭山脉华山之下,只得向东流入大海。在华山北麓的弘农郡下属的华阴县,有一个杨氏大家族,远在汉朝就出了一个太尉杨震,连续四代皆为朝廷官品最高的三公。传到曹魏末年西晋之初,荔亭侯杨文宗之女选为晋武帝司马炎之正妻(世子夫人),后立为晋朝皇后,所生子立为太子,后继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杨后为保太子平安,临死前将叔父杨骏之女推荐给武帝,又立为皇后,十五年后其竞被儿媳贾南风逼死,杨骏夫妇也含冤死去。  此后二百年中,华阴杨氏一族中为官者最高的也不过郡太守,随着许多郡升格为州,族人中官至州刺史者也多了起来,其中一支宗室杨播家最为兴盛,在魏孝文帝时官至华州刺史、华阴伯,其子杨侃官至卫将军,杨播之弟杨椿仕至司徒、太保;五弟杨津官至魏司空、尚书令,其子杨倍也升任至齐之尚书令、开封王,在政变中被幼帝二叔残杀,子孙连坐受死。  杨播族中另一支系为其族兄杨钧,官职仅次于杨播,历任尚书、行台、刺史、镇将。杨钧之子杨暄位至谏议大夫,在征讨葛荣大叛乱中遇害。杨暄之子杨敷袭祖父爵位临贞县伯,任汾州刺史,进爵为临贞县公,后来战败被齐兵俘虏不屈而忧忿致死。杨敷之子杨素袭父爵,将自己以战功获得的安成县公转让给弟弟杨约,官至隋朝太师、尚书令。  华阴杨氏第三个支系在东晋末有一个杨铉,在五胡十六国后期是燕国北平太守。杨铉之子杨元寿在燕、秦二国灭亡后的魏国治下任武川镇(今呼和浩特一带)司马,后定居于神武树颓,再也没有回到华阴故乡。杨延寿是汉太尉杨震九世孙,待到传至第十二世孙杨祯时,武川镇发生大暴乱,杨祯避难移居定州中山郡(今定县),组织民兵抵抗鲜于修礼的乱党而战死。杨祯族弟杨爱敬、杨钟葵或早死或离散在邺城,杨祯的独子杨忠此时(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已二十岁,恰巧于前年十八岁时单身一人南下泰山游历,躲过一劫。他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生父。  但杨忠却没有躲过另外一劫。他在齐州济南郡结识了一吕姓人家的女子苦桃,一见钟情后向吕家求婚,吕苦桃之父见杨忠相貌端正,身材魁伟,性情沉稳持重,出身于将门之家,又有高超绝伦的家传武艺,一口答应了婚事,只等杨忠游历完泰山南北的壮丽河山后回定州得到父母允许,即来济南迎娶。  游遍泰山,杨忠又向沂蒙山进发,决心东去大海观潮踏浪,以了平生心愿。秋凉之际,南国梁朝又兴兵北伐,扫虏将军彭宝孙攻占了琅讶郡、东莞郡。梁军见杨忠身高七尺八寸,武艺高强,劝他人伍立功,收复中原,驱逐胡人,也好升官发财,安居乐业。杨忠正愁家业沦丧,飘流他乡,也不是长久之计,就欣然入伍,当了一名头目,领一队人马作战。  杨忠原以为平定北国后就可迎娶吕苦桃过太平日子去了,不料半年后梁军元帅、梁帝次子豫章王萧综叛投魏军,梁军大溃退,杨忠随军退到江南,与家中音讯不通,返乡无路,立功无门,十分苦恼。  梁军将士兵中的北方人都集中输送到魏皇室子弟元树的军中,称为义客,准备北伐。元树是咸阳王元僖的儿子,在党争中因父王被杀而逃命至梁国,梁帝封他为邺王、平北将军。就在杨忠之父被杀那年,元树与梁军一道攻克了淮南第一重镇寿阳城,杨忠看着投降的魏杨州刺史李宪被放回北方而为自己不能还乡而悲苦。  次年三月,梁帝萧衍舍身佛寺,改年号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大赦天下,而杨忠仍困在江南一筹莫展。北方战火四处蔓延,安乐王元鉴据相州反叛,梁军的北伐也毫无成果。势力最大的叛乱首领葛荣攻占殷州、冀州,击杀朝廷多位大将,齐王萧宝夤据关中雍州自立为帝。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梁帝竟不全力北伐,只以小部队在边境骚扰对方,坐失统一华夏的良机。  在杨忠陷在南方的第五年的四月里,北魏肆州(今太原北三百里)胡人酋长尔朱荣乘都城兵力空虚,进军洛阳,杀死皇帝、太后、贵族、大臣两千多人,另立皇帝把持朝政,皇室子弟纷纷南逃梁国。十月中,梁帝立魏北海王元颢为魏帝,以梁朝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率七千人护送(实为北伐)元颢归国讨伐尔朱荣,收复国土。  杨忠也调入陈庆之军中。陈庆之是世代江南人,家住义兴郡国山脚下,十二岁就被选为梁帝萧衍的贴身侍从,昼夜伺候主人,勤勉恭敬。陈庆之十九岁时萧衍代齐朝自立为梁帝,他开始任职为宫廷小吏,从主书、奉朝请升到武威将军,前年征伐寿春,陈庆之为安西将军元树大军的总知军事、假节,统领以北方人及江湖流民为主组成的义客兵,立下显赫战功,升任东宫直阁将军。随后从领军将军曹仲宗讨伐涡阳,因畏惧魏援兵强盛,曹仲宗欲全军而退,独陈庆之杖节于军营大门阻止退兵:“若曹将军班师,庆之身受皇帝密敕不准怯战退兵,违者立斩。”众将只得随他出战,陈庆之独率部下,连下敌城十三座,大获全胜。  此番领义客出征,陈庆之仅有假节、飙勇将军之名号,孤军七千深入北魏腹地面对四十多万大兵,没有超人的胆量是不敢担此大任的。陈庆之射箭乏力,穿不透箭靶,骑马技术不高,但他长于鼓动士气,身先士卒,善待部下,人人愿拼命作战,从而每战必胜,不到五个月就攻下三十二座城镇,四十七战全胜,魏北海王元颢在洛阳皇宫临朝称帝,改年号大赦天下。  杨忠在陈庆之身上受到极大的震撼,原来以一胜十的口号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敢硬拼、不怕死,不可思议的奇迹就能发生。在陈庆之率领的所有战役中,最惊险的大战是攻荥阳之役。荥阳城内有精兵七万,城坚墙高,攻之无效,敌援兵铁骑二万多将至,全军惊恐以为必死。不料陈庆之安详悠闲地解鞍喂马:“我军杀人父兄,掠人子女,虏众三十余万皆与我等有深仇,今日之战还想活命吗?!只有在胡骑未到之前攻进城中,据城死守,方有活路!”众人醒悟,勇气冲天,一鼓作气攻上城头。陈庆之率三千骑兵乘敌骑兵刚到就发起冲击,敌人见坚城失守,军心惊惧,无心抵抗,争相脱逃,被围者下马乞降,城内外十万魏兵顿时冰消瓦解,虎牢关、洛京不战而人。杨忠佩服之至,他从陈庆之身上学到了克敌制胜的高招秘笈。  杨忠被元颢选为侍卫之长,未经战阵,人洛阳皇宫后任直阁将军。元颢在宫中日夜沉醉在酒宴美色之中,自以为有陈庆之击溃几十万强兵于前,自己天下无敌,不但懒得治理千疮百孔的国家,而且要摆脱梁朝的控制,以便与梁帝平起平坐、为所欲为。因而他拒绝了梁朝出兵为他讨伐叛乱、平安魏国的计划,上表向梁帝夸口“臣与庆之、自能擒讨尔朱荣”,不但低估了敌手的强大势力,甚至在暗中准备消灭尔朱荣后将梁人梁兵赶出国境。杨忠见此料定元颢必败。  陈庆之渡黄河迎战尔朱荣,坚守北岸要塞北中郎城,三天交战十一次皆胜。尔朱荣已元信心,准备退兵,有人建议偷袭南岸河桥守军。尔朱荣渡河击溃元颢新招募的禁卫军,元颢在南逃路上被杀,其子元冠受被俘。杨忠与侍卫五百骑兵经辗辕到临颍(今许昌市南),遇临颍县卒阻击。此时还有二百多里就进入梁国境内,侍卫多不愿弃家流亡异乡,趁机回马四散北逃,投靠新主人去了。  杨忠虽不想做此背信弃义之邪道行径,但孤掌难鸣,又挂念家中亲人和未迎娶的新妇,只得从众返回洛阳,投奔在尔朱荣从父弟尔朱度律帐下,仍在皇宫为侍卫,尔朱度律先任右卫将军,后升卫将军兼京畿大都督,提拔杨忠为统军,千人之长。后来他得知陈庆之全军结阵归国往徐州挺进时,在嵩山遇山洪暴发,人马被冲散,杨忠深为感伤,追兵未找到陈庆之。’后来陈庆之化装成僧人逃至豫州,义士程道雍护送他归梁,皇帝奖赏其功,擢升右卫将军,封永兴侯。  ……


编辑推荐

  《大隋王朝的兴亡:隋文帝、隋炀帝父兴子亡实录》一书以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的生平经历为主线,辅以合理的细节想象,适度的文学描述,为我们还原了一千多年前这个独特王朝的历史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隋王朝的兴亡 PDF格式下载



太简单了点,写的有点粗略,凑合着看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