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2012-06-01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于永玉,董玮 编
150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美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革·敢于革命》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反抗暴虐,揭竿而起;开辟中国近代史的民主革命两篇。
第一篇 反抗暴虐,揭竿而起武王克商成就王朝革命亡暴秦陈吴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灭暴秦绿林不堪压榨举义旗杜锼领导走投无路流民孙恩与五斗米教赵广聚巴蜀起义抗暴政盖吴起义破六韩拔陵起义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起义陈硕贞反重赋起义怜百姓袁晁起义抗剥削裘甫起义反苛政王仙芝起义抗赋役方腊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贵州、湖广人民大起义刘六刘七河北起义倡“太平”黄巾大起兵为百姓黄巢起兵茶农举刀枪抗暴政李白成起义换乾坤白莲教起义承遗志天理教起义洪秀全金田起义求生存捻军起义第二篇 开辟中国近代史的民主革命“要与台湾共存亡”谭嗣同就义白朗反专制举义旗促民主黄花岗上洒热血辛亥革命换新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左权愿拼热血卫吾华陕北的红星刘志丹项英毕生革命为人民
武王克商成就王朝革命商殷末年,由于统治者频繁发动掠夺战争,加重了各方国的负担和对民众的征调,商殷奴隶主王朝很快衰落。尤其是商纣王上台以后,骄奢淫逸,残暴无道,使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王,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北),一举摧毁了商军,商朝随即灭亡,史称“武王克殷”或“武王克商”。周武王能一鼓而灭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周一方考察,武王父亲周文王全面、周密的部署和武王审慎而不失时机地发起决战,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周文王为灭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体说来,在他在位的前40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辛勤治国,增强实力,“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在他去世之前的第七年,他“受命”称王,实际上已拉开了灭殷的序幕,灭殷进入了战略准备阶段。《尚书大传》载:“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讼,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虞(今山西平陆北)和芮(今陕西潼关西北)是殷的属国。两国发生了领土争端,本应找他们的共主殷调停,但却慕周文王的威名,“相予朝周”,请周文王加以裁断。二国君“乃人周”,“人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日:‘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日:‘西伯盖受命之君。”’所以,“断虞、芮之讼”既是周文王威望达到相当程度的一个标志,又是周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瓦解殷商并取得明显优势的标志。伐犬戎和密须,意在解除后顾之忧。当时周的中心在岐下,犬戎在他的北方,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在他的西方。文王要东进伐商,先扫荡掣肘的小国,确为周到的考虑。紧接着就是开辟通道。耆(亦做黎,今山西长治西南)、于(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东北)都在商朝政治中心的西面,由北向南连成一线,构成了商王朝西面的藩篱。周文王在他最后的几年将它们一一翦灭,就彻底扫除了周东进的障碍,朝歌已被置于周的矛头之下。在这种情势下,周文王把国都由岐迁至丰(今陕西户县),使指挥中心进人了更为方便的位置,周灭殷的准备工作至此已完全就绪了。不幸,文王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灭殷的重任便落到了武王肩上。武王继位之后,面对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一方面,文王称王,扫除东进的障碍,已使整个国家进人了灭殷的轨道,但是商王朝也有所警觉,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商王朝虽衰,但仍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和一定的号召力,而武王新即位,不仅实力与商有一定差距,自己的威望也多是借重父王的余泽。这不能不使武王既继续执行文王灭殷的大计,又要在实施时多方考虑,谨慎行事。因此,在即位的最初两年,他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而已。两年后,周武王才举行了第一次大的军事演习。他仍小心翼翼,借重文王的声名:武王上祭于毕(文王墓地名),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这次“观兵”,实际上是武王对自己实力和威信的大检验。虽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且皆日:“纣可伐矣。”但武王仍沉着冷静,回答诸侯们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武王所谓的“天命”,实际上是“时机”。又过了两年,“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商政权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武王认为灭殷的时机来到了。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日:“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周军渡过盟津、与诸侯之师会合之后!武王“作《太誓》,告于众庶”,进行了临战前的第一次动员:“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遢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周军士气高昂,长驱直人,“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寻找商军主力决战。在仅距当时商都七十里的牧野,周武王又向全军发表了誓词,史称《牧誓》。其略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人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这时候,到达牧野参加灭商的诸侯军队,仅兵车就有四千乘。商纣王得知周武王陈师牧野的消息后,“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决战在牧野展开了。“牧野洋洋,檀车煌煌”。武王首先派师尚父带领百名勇士到商军阵前挑战,紧接着即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即逃回王宫,登鹿台自焚而死。历时600余年的殷商王朝被灭亡了。◎史海撷英孟津观兵周原为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文王在位50年,做了许多灭商的准备,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使周繁荣兴盛起来。武王姬发继位后,继续任姜尚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为助手,积极筹划灭商的事宜。此时,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名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
《巅峰阅读文库·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革·敢于革命》这本书讲述了我国古代仁人志士与近现代革命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与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做斗争的事迹。在这些事迹中,无不充满着中华民族崇尚理想、勇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使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断革新,使我们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