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陔余丛考

(清)赵翼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2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清)赵翼  

页数:

9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分四十三卷,一至四卷论经义,五至十一卷论史籍编纂,十六至二十一卷杂论故事,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艺文,二十五卷论年号,二十六、二十七卷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卷论科举。三十至三十一卷杂论名义,三十二卷论丧葬礼俗,三十三卷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卷论术数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卷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卷为杂考证。

书籍目录

卷一 《五经正义》 画卦不本于河图 《易》不言五行 河图刻玉 《易》阙文衍文 《尚书》名起于伏生 《尚书》古、今文皆出壁中 壁书非孔襄所藏 虞、夏、商、周书目孔子所分 宋儒疑《古文尚书》 《舜典》当从月正元日分起 纳于大麓 元、恺、四凶皆在《尚书》辨 陟方 莱夷作牧 三正 《泰誓》真伪 帝乙即成汤 《康诰》文与《左传》不合 廷洪 《尚书大传》卷二 古诗三千之非 《诗序》 汉儒说《诗》 夏屋 后稷已行郊礼 坼副 帝武元鸟 奚斯所作 《春秋》 《春秋》底本 《春秋》书法可疑 春不书王 春王不书正 ……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

章节摘录

书摘 卷三《周礼·冬官》补亡之误 《周礼》缺《冬官》一篇,刘歆以《考工记》补之,汉唐以来皆无异说。至宋淳熙间,临川余廷椿始创论,以为冬官之属初未尝缺,其官皆杂出于五官之中,乃作《复古司空》一篇,朱子亟称之。永嘉王次点益引伸其说,作《周官补遗》,亦为真西山所赏。元人吴草庐、丘吉甫又因之,各有撰述,然其间亦各有不同者。今王氏《周官补遗》已不传,草庐所编则据《尚书》司空掌邦土,谓冬官不应杂在地官司徒掌邦教之内,遂取掌邦土之官列于司空之后,其他亦未尝分割。惟余氏、丘氏则益加割裂。余氏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内四十九官改入冬官,丘氏则以为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九、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若以周官三百六十每官六十之数论之,天官羡三,地官羡十九,春官羡十,夏官羡九,秋官羡六,是五官内共羡四十七官。而所著《周札补亡》一书,又于五官内稍有裁核,定为天官六十、地官五十七、春官六十、夏官六十、秋官五十七,而以大司空、小司空内五十四官改入冬官,与余氏大同小异。虽各以意割截旧文,然亦可见先儒之究心也。王鏊《震泽长语》云:俞廷椿、王次点以五官中凡掌邦居民之事皆分属之司空,则五官各得其分,而冬富亦完,且合三百六十之数,周官粲然无缺,诚千古之快也。而余不敢从,何哉?日乱经。是鏊亦未敢以为是也。按《南齐书》有人掘楚王冢,得青简书,广数分,长二尺,凡十余简。王僧虔辨之。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然则《考工记》原非杂于五官内,刘歆以之补《冬官》亦非。 《仪 礼》 先儒谓《仪礼》文物彬彬,乃周公制作之仅存者。即如《聘礼》篇末“执圭如重”、“入门鞠躬”、“私觌愉如”等语,与《论语·乡党篇》相合。晁氏谓:定公九年孔子仕鲁,至十三年适齐,其间无朝聘事,则《乡党》所记未必皆孔子实事,当是门人习礼者本《仪礼》之旧文而记其语耳。是可见《仪礼》为孔子以前之书,出于周公所作无疑也。当时必有全书,今所传十七篇,盖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者。熊朋来谓:《既夕礼》乃《士丧礼》之下篇,《有司彻》乃《少牢馈食》之下篇,则十七篇又实止十五篇耳。敖继公不得全书,遂以为周公此书专为侯国而作,而王朝之礼不与焉。如《冠》、《昏》、《相见》、《乡饮》、《乡射》、《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九篇,皆侯国之士礼。《少牢馈食》上、下二篇,皆侯国之大夫礼。《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诸侯之礼,惟《觐礼》一篇言诸侯朝天子之礼,然主于诸侯而言也。《丧服》篇言诸侯侯及于公子、大夫、士之服最详,其间虽有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于诸侯与大夫而言也。当时以此书颁于侯国,令其各据此以行礼,以教人,是以国无异礼,家不殊俗也。其立论固未为无见,然此亦第就现在之十七篇,而意其专为侯国设耳。按孔壁中所得《古文礼经》本有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余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 哀帝初,刘歆欲以之列学官,而诸博士不肯,遂不得立。孔、郑所引《逸礼》如《中霄札》、《缔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也,则《仪礼》十七篇外尚有三十九篇,王朝之礼亦必备载如精于太庙、王居明堂之类,不得谓皆侯国之礼也。吴草庐因取大、小戴《记》及郑氏所引编为《仪礼逸经》八篇,谓《小戴》、《投壶》、《奔丧》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固为《仪礼》旧文,《大戴》中《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朝》三篇虽已不存此例,要是作记者删取正经之节要而存之。其《中罾》以下三篇已不复传,而名犹见于注家,故亦编为篇目,而以注家所引片言只字附之,此亦见辑《礼》者之苦心矣。 五父衢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衙,问于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孔子生而神圣,岂有母在时不问知父墓者?况《檀弓》又云:合葬于防之后,孔子先反,门人后至。则葬母时已有门人襄事,孔子必非年少可知,岂有数十岁之人尚不知父墓?故何晏、夏侯玄、蒋济、王肃皆疑无此事,而近世高邮孙氏又谓“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为一句,殡浅而葬深,孔子父殡于五父衙,孔子欲启柩与母合葬,而不知父墓之为浅葬深葬,故审问不敢轻启,问于鄹母,始知殡而非葬,于是启其殡,与母合葬于防。先儒误读,不知“其墓”为句,遂生妄说云云。此论可谓辨矣,然究亦曲为之说。柩在帷堂日殡,入土则日葬,从未有人土尚称殡者,何得以殡为浅葬耶?即日浅葬矣,此何等大事,孔子当母在时岂有不问明,直待母卒而问他人乎?总由于记礼之家,得诸传闻,不暇审订,辄笔之于书,故有此等谬误。观《庄子》及《说苑》、《新序》、《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所传孔子佚事甚多,若一一信以为真,则圣人反浅。《檀弓》所记亦犹是也,而必从而为之词,毋怪乎愈解而愈支离矣。 伯鱼之母死 伯鱼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日:“谁欤哭者?”门人日:“鲤也。”夫子日:“嘻,其甚也!”疏以为出母。此最舛也。礼:父在,为母服期。是期本服母终丧之候,而伯鱼犹哭,故夫子甚之也。出妻之子为母期,若为父后者,则于出母无服,是并无期之丧矣。伯鱼固为父后者也,不服于期之内,而反哭于期之外乎?即此可见孔氏出妻之说之妄也。 晋文公辞国当以《檀弓》为据 公子重耳辞国一事,《檀弓》谓: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重耳,讽以得国,舅犯使公子辞之。《国语》则谓:里克杀夷齐、卓子,使人告重耳,欲立之,舅犯使公子辞。秦穆公又使人讽重耳得国,舅犯亦使公子辞。盖本一事,而《国语》误作里克及秦穆两事也。以理推之,当以《檀弓》所记为是。重耳之亡,舅犯辈之从亡,皆非无意于得国者。观其后纳怀赢而不顾,杀怀公而不恤,则其以入国为急可知。若里克既杀二君而召之。当是时,乱不自我起,且兄弟之次居长,义本当立,夫亦何所嫌避而却之以为名高?盖其辞也,在献公方卒之后,二君未被杀之前,国已有君,衅将未作,而遽欲仗外援以求人,倘一发不中。则身名俱败,此智者所不为也。《檀弓》以其事系于献公卒之后,而不言二君已被杀,自是实录。而《国语》所记在二君被杀后者,误也。《史记·晋世家》但采《国语》之文,亦无识。 《月 令》 沈作吉谓《礼记》中《月令》尤驳杂。古者于稚则发爵赐服。于尝出田邑,而《月令》孟秋乃日:毋封诸侯,毋以割地。《周礼》龟人上春衅龟,谓建寅月也,而《月令》孟冬衅龟策,盖秦之正月也。三代之官有司马,无太尉,而《月令》孟夏命太尉赞杰俊。殆吕不韦宾客所为耶?按沈氏之说,似将泥于蔡邕、王肃及张华《博物志》以《月令》为周公所作,故信为周制,而又有秦制在内,遂疑吕氏所为。不知此篇本吕氏原本,而礼家采人《礼记》中者。今《吕氏春秋》现在,可覆按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夫良弓九合,斯称钜黍之名;大乐六成,乃著总干之象。故苏世之学,兼蓄乎支渠;载道之文,不局于矩步。履稀削鐻,能助方闻;考缕剡麻,胥归淳制。用以卢牟往载,祓饰前谟,聚大魁而为笙,结春芳而崇佩。若云崧先生者,其今世之深宁叟乎!先生味道之腴,食古而化,三长兼擅乎史氏,九能可以为大夫。凡夫斗简觚编,龟杖鸟卜,天仪轨象,地节堪余,《凡将》、《元尚》之篇,乘方割圜之术,以及青囊之秘策,黄石之内书,莫不星宿森罗,云霞亄费,同撑腹笥,妙决言泉。东王投千二百骁,但闻天笑;侍中夺五十余席,谁及澜翻?于是奏罢《长扬》,便随《羽猎》;吟余红药,更上蓬莱。坐第七车,承玉音之问答;给尚方札,作官样之文章。岂不论可粲花,口将吐凤,而乃一麾出守,数载从军,参上将之韬钤,骋书生之笔舌。斯时也,大旗日落,万马无声,古塞云屯,荒磷四起。盾鼻磨墨,弩牙发机。胸罗破阵之图,翰洒洗兵之雨。直欲曲鸣桐鼓,碑借昆仑;固未暇覼缕陈编,钻研旧业,密尔自娱于斯文也。士各有志,水亦知归。乍释戎容,遽怀初服。虽福星一道,冀慰苍生;而寿母七旬,敢违白首?鲈鱼有味,*草忘忧,岫幌依然,楹书无恙。爰于爱日之暇,弥励惜阴之心。七层支白傅之陶瓶,十手佐苏公之笔录。源通河汉,环流太极之泉;药合刀圭,高筑轩光之灶。邮能考异,契乃参同。萌柢百家,喉衿群籍。成《丛考》四十三卷,标以“陔余”,纪实也。今夫土夫木伯,俗见易营,而守经者非之;《折杨》《皇2*》,里耳倾听,而审音者笑之。自志别九流,书沿五体,语焉莫知所本,述者但撮其文。遂至朱紫相淆,焉乌失据。黄车使者,小说托于虞初;白水真人,部居失乎汉纪。使非击麟皮之鼓,3*处同宣;燃凤髓之灯,昏衢毕照。正恐佩无迷谷,宝但康瓠,谁复登道筏而溯洄,仰谟觞而斟酌乎!先生以茂先之博,济公彦之勤,以夏侯之颛门,衍江生之师法。经疾史恙,洞中其支兰;书隽言鲭,各饫其滋味。每伸一解,则吻纵涛波;或下一签,则意穷冥漠。贵游畏其折角,时辈听之解颐。斥凭虚公子之辞,传公是先生之记。拈毫独笑,弄墨忘疲。沧海澜回,入尾闾而竞纳;泰山云起,积肤寸以成奇即此一编,已堪千古。麒水端莫见,宙合难窥,乃以鸿笔之如椽,下付鲰生而作序。归田可乐,正将山水从君;记事有珠,先以光明照我。愧读书未能见道,失已东隅;喜问字特许叩门,礼应北面。自忘蠡酌,愿附骥旄。如谓公衮之才,尚堪俳偶,长谦之业,亦有条抄,则栀貌仅存,蓬心未洗,是犹棘林萤耀而与夫*4木龙烛也。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四月望前三日同馆后学吴锡麒拜纂


编辑推荐

在清代历史上,本书是传之久远的著作。作者生前,一方面由于史学成就为诗名所掩,另一方面又因为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的制约。所以,本书受到不恰当的贬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陔余丛考 PDF格式下载



清代学者赵翼著,为作者自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逾十余年始刊行,以其为循陔(即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以类相从,卷一至四论经义,五至十五论史学,十六至二十一杂论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论艺文,二十五论纪年,二十六、二十七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论科举,三十、三十一论风俗名义,三十二论丧礼,三十三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论术数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为杂考。
陔余丛考
作者长于文史,其考订时有精到之见。另一著作《廿二史札记》,即在本书论史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中讲经义部分较为平常;论史学、掌故、典制、艺文部分,为书内精华。 如谓《左传》叙事,对于一个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谥号,一篇之中,错见迭出。像《泌之战》中同一人,有时称士会,有时称武子,有时又称士季,几乎使人无法识别。过去注家认为这是春秋笔法,其中寓褒贬,钱大昕认为这只是一种文法,别无深意,足见其认识高明。赵翼在书中还谈到《三国志》记事的疏漏、讹误,如《蜀志·关羽传》有将军傅士仁,《吴志·孙权传》和《吕蒙传》俱作“士仁”,这是一人姓名之异;《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三年孙权攻合肥,曹操派张熹往救。然后,曹操到赤壁与孙刘联军会战,不利退兵。显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战在后。而《吴志·孙权传》则叙赤壁之战在前,合肥之战在后。作者历考诸将传,断定《吴志》的记载是对的。作者还善于分析史料,比较史书异同,如卷六指出宋、齐、梁、陈、魏、周、北齐、隋史与《南史》、《北史》写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据《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北梦琐言》等书,订正新旧《唐书》叙事上的差异,亦足以显示《陔余丛考》在提供史料线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参考价值并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陔余丛考》关于风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综贯各种引证,详述源流演变。如卷三十对“名帖”的考辨,从汉唐到宋明,洋洋一千余言,详述其源流演变。
在清代历史上,本书是传之久远的著作。作者生前一方面由于史学成就为诗名所掩,另一方面又因为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的制约,所以,本书曾受到不恰当的贬斥。
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贻堂刊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排印本等。《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2006年新版。
好书,值得一读!


搞活动买的,20多,值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需要用心阅读,时间不是敌人,沉静处有最美的风景。


欲知大事、必先读史


赵翼的史学论文集,唯一的缺点不是繁体竖排的


此书印刷装订都很漂亮。简体横排。版面设计也很时尚。精装。很喜欢。


非常好,简体横排,字体较大,不费眼,精装,印刷尚可


名气不如廿二史札记大,但是同样有价值,值得细读。


现在用这样的钱,买到这样的书真不容易啦,印刷挺不错,赵翼写的内容很棒


该书与《廿二史札记》都值得花些银子。


很棒。有校点,简体横排。比中华书局的本子易于阅读。建议买这本较好。这本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北大教授阎步克先生在其代表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里就多次引用这本书里的内容。可见它的价值。


清赵翼的《陔余丛考》,是清季我国史学研究的一座高峰。文字典雅,考证详实;睹是书,喜欢历史的学子当会心一笑。此本为河北出版,简体横排,前言为赵翼考,却拉杂不见功力,见解亦无过人处。但印刷编辑很好,设计大方简洁,更重要的是书价很低---40来元钱!看看中华的128定价,打完折还要98元——值,这真物超所值!如此也就抵消了它不是繁体竖排的遗憾了。


虽简体横排,但字大清晰,装订漂亮,价格低廉。


中华版的老是缺货,买这个版本解解馋吧。简体横排不爽,但愿别再看到错别字。


内容好,书质量也好


必读!!


是一本学典故的好书


好书,遗憾的是没有校刊记.


同时一本书,比中华本便宜不少,减轻我不少经济负担。是经济性的书。


内容没的说,外观有点脏。简体横排,适合现代人看。


送货慢于牛,比孔网都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