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代名臣故事

刘广臻 著 刘广臻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04出版)
出版时间:

2012-01-01  

出版社:

刘广臻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04出版)  

作者:

刘广臻 著  

页数:

227  

前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之于君,是“事君之吏”,乃为皇帝分忧,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统御天下黎民百姓。在中国历朝历代之发展史上,有无数名臣良将名留青史。他们或则为开国之功臣,或则为治世之股肱,或则为中兴之良才……。凡此种种,皆是济世之能人、佐国之股肱,他们都为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正是这些臣工在维护着古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些历朝历代的名臣良将们是如何来践行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人生?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代名臣,笔者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疏浅学识,不能将历代名臣逐一列举叙述,再者,此27位名臣乃笔者条分缕析,仔细挑选,皆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虽然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众臣子的全貌,但是他们身上却透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群臣身上最积极的因素。这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在古代社会的大臣之中,有奸亦有忠。无可否认,正是因为这些忠臣良将的存在,正是因为忠臣良将们的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厉行改革、变法图强,敢于上陈种种弊政,才筑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帝国王朝,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才如此的辉煌灿烂。虽然说历史绝非一两个英雄式的人物所能改变,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却有力地推进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没有这些忠臣良将的存在,英明君王们就不可能成就那么辉煌的业绩。可以想象,假如秦王赢政未遇李斯,高祖刘邦不得张良,太宗李世民未有魏征之谏言,刘备未顾诸葛孔明,晚清乱世未现文正曾国藩……历史的车辙将是怎样?当然历史是不允许我们假设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并不是几个帝王所创造的。我们作此假设只为说明封建社会这些名臣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自己所处那个年代所做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笔者所选若非名臣必是良将,都是安邦兴国之人。他们为了国家之统一,为了社稷之安定,为了民族之大义,或在开国之时,或在盛世之中,或在中兴之际,以不懈的抗争,将才华奉献给了江山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领会的。 我们今天无意于再次去反复评论这些历史人物,所谓盖棺定论论难定,我们更无意于另立新说,因为历史会为它的孩子给予最公允的评价。当我们捧起一本厚厚的书卷,拂去岁月的灰尘,看着发黄的卷牍,穿行在字里行间的不仅仅是一幕幕的沉浮故事,而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慢慢地体会、慢慢地咀嚼。伟大的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浩浩史海,我们能有自己一瓢水来饮,幸也!

内容概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之于君,是“事君之吏”,乃为皇帝分忧,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统御天下黎民百姓。在中国历朝历代之发展史上,有无数名臣良将名留青史。他们或则为开国之功臣,或则为治世之股肱,或则为中兴之良才……。凡此种种,皆是济世之能人、佐国之股肱,他们都为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正是这些臣工在维护着古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些历朝历代的名臣良将们是如何来践行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人生?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代名臣,《中国历代名臣故事(插图本)》笔者刘广臻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疏浅学识,不能将历代名臣逐一列举叙述,再者,此27位名臣乃笔者条分缕析,仔细挑选,皆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虽然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众臣子的全貌,但是他们身上却透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群臣身上最积极的因素。这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书籍目录

1.佐汤兴商,帝师之觞——伊尹 2.奇策治国,尊王攘夷——管仲 3.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 4.食粟之鼠,千古一叹——李斯 5.运筹帷幄,安稳天下——张良 6.汗马未劳,功过人臣——萧何 7.削藩之策,深谋远虑——晁错 8.算缗告缗,盐铁官营——桑弘羊 9.辅政守成,忠心佑汉——霍光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1.东山再起,应变不惊——谢安 12.直言敢谏,辅君理政——魏征 13.安邦定国,功过参半——赵普 14.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15.雄心难展,变法维艰——王安石 16.山破河碎,丹心照汗——文天祥 17.满腹经纶,以儒治国——耶律楚材 18.知文晓理,安邦定国——刘基 19.位及首辅,厉行改革——张居正 20.抗倭名将,戎马一生——戚继光 21.刚正不阿,冒死谏言——海瑞 22.收复台湾,青史垂名——郑成功 23.销烟虎门,坎坷仕途——林则徐 24.中兴名臣,力挽狂澜——曾国藩 25.秋风宝剑,孤臣一泪——李鸿章 26.创办洋务,收疆平乱——左宗棠 27.兴于军旅,复辟帝制——袁世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地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处,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2)渑池会盟,将相言和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军队损失了两万多人,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面,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名臣故事(插图本)》编辑推荐:在中国古代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之于君,是“事君之吏”,乃为皇帝分忧,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统御天下黎民百姓。在中国历朝历代之发展史上,有无数名臣良将名留青史。他们或则为开国之功臣,或则为治世之股肱,或则为中兴之良才……。凡此种种,皆是济世之能人、佐国之股肱,他们都为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正是这些臣工在维护着古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些历朝历代的名臣良将们是如何来践行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人生?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代名臣,笔者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疏浅学识,不能将历代名臣逐一列举叙述,再者,此27位名臣乃笔者条分缕析,仔细挑选,皆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虽然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众臣子的全貌,但是他们身上却透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群臣身上最积极的因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代名臣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