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北抗日战争史-全五卷

张同乐,郭贵儒,黄黎 等 著 田苏苏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07出版)
出版时间:

2012-07-01  

出版社:

田苏苏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

张同乐,郭贵儒,黄黎 等 著  

页数:

1382  

前言

七七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标志,更是中国人民不应忘却、永远纪念的日子! 70多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成千上万个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发表了成千上万篇论文和著作。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个题目呢?那还要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说起。 2005年,河北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编辑了一套十卷本的《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在国内外引起了关注和好评,中心在讨论下一步的研究选题时,大家从华北抗战着眼,决定编写一套《华北抗日战争史》丛书,并确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70周年时推出第一部五卷本,当时分工让我们编写七七事变卷,我们知道不易,但还是奉命而为。接受任务后,我们便查阅档案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可是越查阅越觉得问题多,越查阅越觉得难度大。 第一难,难在资料很多但又很散,要想把史料收集全面非常困难。七七事变是中日间的大事变,中日间都有很多报道和研究。日文的不讲,就中文资料讲,仅战后汇集的资料集和研究著作就有上百卷,回忆资料和研究论文约有几千篇,如果加上大陆和台湾两地国共两党的档案,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找全这些资料不容易,看完这些资料也困难,就是把各地的资料汇编和研究成果都翻一遍,也需要相当的时间。 第二难,难在史料记载不一、回忆矛盾,要想查清搞准非常难。七七事变是中日两国两军的军事对抗、政治交涉,由于立场对立、利害相关,同一件事,中日双方的说法不一,结论也相反。就是日本人内部和中国人方面,几个当事人的回忆也不一样。就拿事变中一度失守的是铁桥还是石桥,直到现在网络的报道中还说法不一。再说中国守军夺回桥头堡的时间,中方两个重要当事人,王冷斋回忆是7月8日夜晚,而金振中回忆是7月u日凌晨。再比如张自忠留北平的真相,宋哲元和张自治在生前的讲话都隐去了一些细节,而后人的回忆又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要想搞清就要相互比较,认真考证,尽管如此也难以达到客观公正。 第三难,难在七七事变已被研究了70年,基本事实、主要观点都已明确,要想拿出新成果非常难。70年来中日两国、海峡两岸的众多当事人、见证人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漫长的回忆、反思、调查、研究、考证。尽管有些问题存在争议,甚至是对立的,但对事变的缘起、发展、结果等基本事实的认识是清楚的。一些重要的战役战斗,一些关键的谈判交涉,在叙述描写考察论证上,都非常确切精当。可以说是无法再深研,无法再出新,只能进行一些拾遗补漏、重复重审的工作。 因此在动笔前,我们确定,这次写七七事变,不再走查阅档案、重头做起的工作,而是充分利用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为了写这本书,我们先后翻阅了100多本资料集、论文集、图文集和专著,主要参考书目有20多种(见文后附录),特别是前10种书,我们认为其中有些篇章叙述简明、论证有力、比较成熟、比较客观,其中一些事变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写得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就进行了直接的专录和gI用。只是重新选择了一个角度,对七七事变进行追溯和反思。即从经过70年历史沉淀和史料积累的历史角度,从超越国家、超越党派,总结历史教训的社会角度,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我们的思路和读者的要求,重新进行了一些整理编辑。比如,以往的专著,写事变的大事件、大战斗、大人物多,而对小事件、小战斗、小人物记录较少,这次编写,我们在搞清大事件、大战斗、大人物的作战和谈判活动的同时,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和近年各地历史工作者及媒体新征集的地方史料、老兵访谈,补充了一些小事件、小战斗、小人物的抗战史料。对于回忆有矛盾的难点、疑点、焦点问题,在考证不清又无法调查时,我们就采用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比如王冷斋和金振中都回忆到谈判与作战,我们根据当时的分工,有关谈判交涉的就以王冷斋的回忆为准,而关于争夺桥头堡作战和金振中负伤等,我们就以金振中的回忆为准。鉴于事变已经过去70多年,一些读者想了解事变当事人的最后结局,所以,我们在文中尽可能地对事变主要当事人的人生归宿作了交代。 这部书稿的编写,开始于2006年春,完稿于2007年春。此后,中日学术界关于七七事变的新争论、新史料没有再搜集补充,近几年中日关系上的新矛盾、新动向也没有提及,特此说明,请予谅解。 坦率地说,这部书不是靠我们几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它是当年参加抗战的二十九军官兵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是经历事变的老一代用痛苦和心酸回忆记录的;是中日两国海峡两岸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结成的。在此,我们向七七事变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和记录研究过这段历史的前辈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文中有不妥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何天义 2011年10月12日

内容概要

  《华北抗日战争史(第1部·从九一八到七七)(套装共5册)》共分五册。第一卷。本卷利用档案、报刊资料,如《实报》、《新民报》,日文资 料《现代史资料》、《日本外交文书》,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 编一一对日抗战时期》等,通过对史料文本分析,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 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日本侵略华北政策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本卷从“由来已 久的侵略华北图谋”、“由占领东北到蚕食华北”、“分离华北政略的形成 及实施”、“对华北政策的调整与武力推进的准备”等章节,勾画了日本侵 略华北政策的由来和演变,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吞并华北的图谋。第二卷。本卷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及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变化为背景,依据大量新的资料,考察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分析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由剿共、不抗目的方针,逐步转向联共、抗日的 方针,中国共产党由反蒋抗日的方针,逐步转变为联蒋抗日、建立广泛统一 战线的方针;阐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国共合作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规律。从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是实现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 伟大历史转折的根本关键。第三卷。本卷依据档案资料和新的成果,以日本走上全面侵华战争道路,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大背景,较为系统、全面、客 观地考察榆关及长城抗战、冯玉祥察哈尔同盟军抗战及孙永勤民众抗日救国 军冀热边抗战、绥远抗战,分析其复杂斗争和深刻启示,揭示中国由分裂到 团结、由局部抗日到全国抗日的进程,阐明国共合作、全国抗战在华北爆发 的历史必然性。第四卷。本卷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民众,充分利用大量最新发掘的 民国时期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从不同层面多视角考察民众对于抗日救亡从 兴起到逐步深化,最后发展成为全民族救亡洪流的历史进程。立足微观史实,展示这一时期工、农、学、商、兵、青、妇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态势及演 变,分析国共两党对民众救亡的政策引领与促动,并从研究民众救亡的发生 和发展,揭示民众救亡与民族抗战的密切关联,考察民众之成为民族抗战主 体的历史孕育。第五卷。本卷根据70多年来中日史学界和历史见证人关于七七事变的记 录、回忆、调查和研究,对七七事变前的华北战局、事变爆发时的前因后果、事变扩大后沦陷的平津,进行了客观的历史回顾和追踪,同时对卢沟桥事 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就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教训、意义、警示进行了 具体分析。论证和说明七七事变是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是中 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转折。《华北抗日战争史(第1部·从九一八到七七)(套装共5册)》是一套中国历史书籍。

书籍目录

卷一第一章 由来已久的侵略华北图谋/1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大陆政策/2 一、明治政府的资本主义化改革/2 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5 三、《天津会议专条》的签订/9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北的觊觎/11 一、甲午战争/11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7 第三节 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反帝斗争/21 一、义和团的兴起/21 二、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27 三、《辛丑条约》中有关侵略华北的条款/36 第四节 对山东权益的攫取与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40 一、攫夺德国在山东已获得的侵略利益/40 二、中日有关山东问题的交涉/46 三、“二十一条”出笼的背景/57 四、“二十一条”的提出/62 五、日美间共同奴役中国的暂时妥协政策/68 六、“西原借款”与山东问题换文/73 第五节 出兵天津、山东与制造济南惨案/76 一、大沽口事件/76 二、济南惨案/78第二章 由占领东北到蚕食华北/85 第一节 田中奏折/86 一、“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86 二、魔爪伸向华北/89 第二节 侵占热河,进犯冀东/92 一、关东军的《对热河政策》/92 二、侵热政策的实施/96 三、进犯冀东/98 第三节 逼签《塘沽协定》/102 一、签订停战“协定”的交涉/102 二、《塘沾协定》的内容、实质/109 第四节 停战善后交涉/111 一、北平会谈/111 二、制造华北特殊化/114第三章 “分膏华北”政略的形成及实施(上)/122 第一节 “关于对华政策之件”/122 一、“天羽声明”/122 二、大连会议/127 三、日本对华北的“两面政策”/130 第二节 进犯察东与迫签《大滩口约》/134 一、日军进犯察哈尔省东部地区/134 二、《大滩口约》/140 第三节 土肥原与“分离华北”政略/143 一、“华北自治”方案的提出/143 二、阴谋策划建立“华北国”/146 第四节 策动冀、察事件/151 一、河北事件与《何梅协定》/151 二、张北事件与《秦土协定》/156第四章 “分膏华北”政略的形成及实麓(下)/160 第一节 多田骏推行“华北自治运动”/160 一、从多田骏“声明”到“广田三原则”/160 二、网罗奸伪,策动暴乱/165 三、诱迫北洋政客和华北地方实力派参与“自治运动”/168 第二节 土肥原等加强对宋(哲元)工作/1?1 一、土肥原主导“华北自治”/1?I 二、逼压宋哲元速行“高度自治”/172 第三节 扶植殷汝耕建立冀东伪政权/178 一、土肥原唆使殷汝耕组建冀东伪政权/178 二、日本侵略者借机煽动“自治”风潮/181 第四节 中日博弈与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186 一、中日博弈华北问题/186 二、“特殊化”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189 三、扩大对察哈尔的侵略/194 第五节 对华北的经济扩张计划及实施/196 一、“华北经济工作”的提出及经济调查的开展/196 二、控制和掠夺华北经济方策的确立/201 三、华北经济扩张方策的实施/211 四、纵容日货在华北猖撅走私/219 第六节 文化侵略渗透政策/228 一、所谓“对华文化事业”新计划/228 二、鼓吹开展对华“思想战”和“宣传战”/230 三、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234第五章 对华北政策的调整与武力推进的准鲁/244 第一节 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出笼/244 一、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出笼/244 二、以“共同防共”诱逼宋哲元/247 第二节 增兵华北 网罗汉奸土匪/250 一、增兵华北/250 二、加强特务活动,网罗汉奸土匪/257 第三节 华北政策的新变动及“调整国交”谈判的失败/265 一、制定《国策基准》和第二次《华北处理纲要》/265 二、中日“调整国交”谈判失败/272 第四节 华北政策再调整,“对华一击论”抬头/280 一、日本内阁的变动和军方对华北政策的“再认识”/280 二、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出台和“佐藤外交”的开展/283 三、近卫组阁及其对大陆政策的新诠释/288 四、“对华一击论”抬头/290 五、扩军备战,频繁军演/296参考文献/306后记/310卷二第一章 国共两党政策的初步转变/1 第一节 日本侵华的加剧与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1 一、日本的侵华战略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1 二、日本侵华的新步骤与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逐步形成/17 一、中国共产党新政策的酝酿/17 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33 第三节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43 一、国民党对内政策的调整/43 二、国民党对外政策的变化/52 第四节转变时局的枢纽西安事变/65 一、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65 二、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69第二章 国共谈判与两党关系的逐步改瞢/74 第一节 国共西安谈判/74 一、国共西安谈判的启动/74 二、国共西安谈判的进程及结果/76 第二节 国共杭州谈判/90 一、国共杭州谈判的经过/90 二、中共对国民党策略方针的完善与发展/95 第三节 国共第一次庐山谈判/99 一、中共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早日实现而努力/99 二、国共第一次庐山谈判的过程及结果/106 第四节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发展/113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明显改善/113 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发展/125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32 第一节 冯玉祥从解甲隐居到树旗抗日/132 一、中共对冯玉祥的帮助和推动/132 二、冯玉祥树旗抗日/138 第二节 国民党的错误政策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145 一、国民党对冯玉祥抗日义举的阻挠和破坏/145 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150 第三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察哈尔抗日/151 一、共产国际和王明的“保卫苏联”、“下层统一战线”策略的制订/151 二、共产国际和王明的错误策略对察哈尔抗日的不利影响/156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6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阎锡山“联共抗日”新政策的形成/160 一、华北事变后阎锡山的处境/160 二、中国共产党对阎锡山斗争策略的改变及阎锡山“联共抗日”新政策的形成/16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牺盟会”的建立/168 一、“牺盟会”的建立/168 二、“牺盟会”的改组/173 三、“牺盟会”的特点及历史意义/176 四、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新军的建立/184 第三节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87 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直接致书阎锡山/187 二、中共中央及其北方局加紧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189 三、薄一波与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1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宋哲元的合作/19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的合作/197 一、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的早期接触/197 二、中国共产党与绥远抗战/200 三、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统战关系的建立/20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的合作/210 一、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的早期关系/210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宋哲元转向抗日/218 三、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合作关系的建立/223参考文献/234后记/236卷三第一章 中日民族矛盾聚焦华北/1 第一节 日本侵略华北的初期活动/1 一、华北的战略地位/l 二、侵略华北早期计划与活动/4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华北危机/12 一、日本侵略华北的新步骤/12 二、国民政府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20第二章 山海关抗战/28 第一节 何柱国率部血战山海关/28 一、目军进犯山海关/28 二、中国守军奋起抗战/33 三、石河西岸防御战/37 第二节 山海关抗战的意义和教训/42 一、山海关抗战的历史意义/42 二、山海关抗战失利的教训/48第三章 热河防御战/53 第一节 热河形势危急/53 一、日军迅速部署攻热作战/53 二、北平军分会仓促部署热河御敌/58 第二节 中国守热军队溃败/63 一、日军全面进攻热河/63 二、热河失陷/64 第三节 热河沦陷的原因与张学良下野/70 一、热河沦陷的原因/70 二、张学良下野/78第四章 鏖战长城东段各隘口/83 第一节 中日两军对峙长城隘口/83 一、日军兵锋直指长城隘口/83 二、蒋介石、何应钦部署长城抗战/88 第二节 长城东段各隘口争夺战/92 一、冷口作战/92 二、古北口作战/99 三、喜峰口作战/111第五章 长城以南作战与《塘沽协定》签订/122 第一节 长城以南的作战/122 一、长城各隘口失陷后的形势/122 二、滦东地区的作战/125 三、关内冀东地区的作战/134 四、北平近郊的作战/14l 第二节 《塘沽协定》的签订/147 一、国民政府求和与停战谈判/147 二、《塘沽协定》的签订/152 第三节 长城抗战的意义和教训/155 一、长城抗战的历史意义/155 二、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158 三、《塘沽协定》后的形势/162第六章 冀热边民众武装抗日斗争/166 第一节 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的兴起/167 一、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167 二、孙永勤树起民众抗日义旗/171 第二节 孙永勤部英勇作战/173 一、中共大力帮助孙永勤抗战/173 二、孙永勤部在冀热边英勇抗战/176 第三节 孙永勤抗日救国军失败/178 一、转战长城南北/178 二、民族英雄遭日蒋合围/181 三、深刻的教训与启示/186第七章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斗争/190 第一节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崛起/190 一、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190 二、冯玉祥与中共合作抗日/196 第二节 收复察东与蒋日进逼/201 一、收复察东四县/201 二、蒋日围逼察省/204 三、冯玉祥被迫离察/207 第三节 抗日同盟军失败/212 一、方振武、吉鸿昌部继续抗日/212 二、遭蒋日合剿失败/214 三、察哈尔抗战的意义与启示/217第八章 全国抗战先声——绥远抗战/220 第一节 绥远抗战前的形势/220 一、绥远抗战前华北主权的丧失/220 二、日军企图西取绥远/222 三、蒋、傅部署绥远抗战/226 四、中共对绥远抗战的支持/229 第二节 绥远抗战的经过/232 一、红格尔图战役/232 二、百灵庙战役/235 三、锡拉木楞庙战役/237 第三节 绥远抗战的历史意义/238 一、重大意义/238 二、速起速落有缘由/240 三、深刻启示/243第九章 走向全国抗日战争/245 第一节 日本准备全面侵华战争/245 一、制订全面侵华战争计划/245 二、增兵华北,挑动战争/250 第二节 中国进行全国抗战准备/255 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国抗战而斗争/255 二、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加紧抗战准备/261 三、宋哲元与冀察当局转向对日抗战/265参考文献/268后记/273卷四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民众救亡运动的兴起/1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华北社会危机/2 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阴谋由来已久/2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华北局势/4 三、华北的民众基础/7 第二节 华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2 一、青年学生成为抗日救亡的先锋/12 二、工、农、商、妇等各界民众的救亡声浪/31 三、声援马占山抗日行动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战/38 四、东北抗日游击组织在华北的抗日斗争/49 第三节 华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51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众救亡运动的积极发动/51 二、华北各地反帝大同盟的建立与活动/54 三、国民党地方党部的宣传鼓动与组织农民义勇军/58 四、民众救亡运动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逐步发展/66第二章 长城抗战与华北民众救亡运动的新高涨/68 第一节 日军侵蚀华北与民众奋起救亡/68 一、日本侵略热河和长城一线/68 二、民众救亡运动的新高涨/70 第二节 华北教育界的抗日救亡运动/72 一、华北各校救亡运动/72 二、各教育团体的救亡活动/86 第三节 华北社会各界的救亡活动/92 一、各界民众的救亡活动/92 二、国民党左派及华北地方党部的救亡言行/107 三、流亡关内东北民众抗日救亡/108 第四节 航空救国与国货运动/110 一、航空救国/110 二、国货运动/115第三章 华北事变事态下的民众救亡活动/122 第一节 华北事变发生民族危机扩大化/122 一、日本对华北的逐步侵蚀/122 二、国民政府节节退让民族危机日益加剧/12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救亡的宣传与启蒙/132 一、《八一宣言》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132 二、救灾与救亡/134 三、民众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与宣传/135 第三节 民众思想的迅速觉醒/136 一、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萌动/136 二、社会各界人士的抵制与谴责/139 三、进步团体与爱国人士的抗争/142 第四节 学生及教育界的救亡呐喊/145 一、学生及教育界的抗日救亡/145 二、进步人士与进步作品的浇灌/156第四章 一二九运动掀起华北民众抗日救亡的高潮/159 第一节 波澜壮阔的一二九民众救亡运动/159 一、中华民族到7最危险的时候/159 二、震动全国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165 三、学生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华北/173 四、国内外各界对一二九运动的声援/185 第二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各地救亡团体的救亡活动/190 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立/190 二、各地救亡团体的抗日救亡活动/205 第三节 绥远抗战与民众声援/218 一、日本侵略绥远,傅作义率部应战/218 二、各界民众的援绥远抗战活动/225第五章 七七事变和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232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华北形势与民众动员/232 一、急转直下的华北局势/232 二、中国共产党对民众抗战的积极发动/235 第二节 卢沟桥抗战与民众声援/245 一、七七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发出全面抗战号召/245 二、民众奋起支援二十九军抗战/247 第三节 华北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阶段/257 一、遍布城乡的抗日救亡运动/257 二、各地民众抗日武装的抗日活动/277参考文献/282后记/288卷五引言/1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的华北局势/1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华北局势/1 一、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步步紧逼/6 三、《塘沽协定》后日本对华北的分离活动/12 第二节 接管华北的二十九军/28 一、由西北军改编的部队/28 二、长城抗战大刀扬威/33 三、化险为夷驻足华北/38 四、爱国爱民的遗风/41 五、共产党的抗日推动/47 第三节 卢沟桥畔的中日对峙/53 一、日军增兵华北/53 二、愈演愈烈的挑衅/58 三、中南海的鸿门宴/60 四、两次丰台事件/64 五、卢沟桥风起云涌/68第二章 七七事变的爆发/72 第一节 卢沟桥的枪炮声/72 一、日军的挑衅演习/72 二、夜幕下的枪声/76 三、事发当晚的交涉/79 四、城下桥畔的激战/83 第二节 所谓“停战协议”/92 一、日方四次背约弃信/92 二、铁路桥头堡争夺战/97 第三节 国内各界的反响/101 一、中国共产党的通电/101 二、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102 三、各界民众的声援/105第三章 日军继续扩大战争/111 第一节 日军扩大战争的阴谋/111 一、所谓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执/111 二、日军增兵华北的声明/116 第二节 宋哲元返平津的和平努力/119 一、宋哲元赴天津和平交涉/119 二、香月清司的谈判条件/121 三、宋哲元返北平的和平努力/127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交涉与备战/132 一、国民政府的两手准备/132 二、蒋介石的庐山讲话/135 三、和平交涉以失败告终/137 第四节 冲突加剧战争升级/139 一、宋哲元转入备战/139 二、廊坊激战/140 三、丰台争夺战/147 四、广安门之战/147 五、日军的最后通牒/149第四章 平漳在激战中沦陷/151 第一节 中国军队紧急备战/151 一、国民政府加紧备战/151 二、宋哲元通电全国/152 第二节 南苑血战/154 一、日军进攻南苑/154 二、佟麟阁殉国/155 三、赵登禹献身/158 四、军训团效命疆场/161 第三节 冀东保安队通州起义/164 一、冀东保安队的组建/164 二、秘密联络二十九军/165 三、张庆余宣布起义/166 四、剿灭西仓兵营日军/169 五、转移途中的战斗/170 第四节 天津作战/171 一、李文田召开作战会议/172 二、攻占车站、火烧机场/173 三、激战海光寺、大沽口/175 四、攻打公大第七厂/176 第五节 二十九军撤离北平/178 一、宋哲元率部撤往保定/178 二、张自忠留守北平的艰难处境/185 三、日军占领平津后的屠杀/190 四、平津人民的反抗斗争/193第五章 七七事变的历史反思/199 第一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起因/199 一、所谓“第一枪”/199 二、所谓“失踪士兵”/206 三、所谓“偶然事件”/208 四、事变罪魁们的结局/213 第二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教训/218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218 二、宋哲元保存实力与和平幻想/220 三、张自忠“主和派”的影响/224 第三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230 一、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230 二、中国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折/235 三、中国全面抗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253 第四节 七七事变的历史启示/258 一、中国不应该忘记屡遭侵略的耻辱/258 二、日本应牢记因侵略而惨败的教训/261 三、中日两国应该和平、和解、和谐相处/266参考文献/278后记/280

章节摘录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领主割据国家。以德川家族出身的将军为首的幕府,是日本的最高统治机构,掌握着全国政权。天皇高卧京都,无权过问。将军、大名(被将军分封在各地的大封建主,也叫“藩王”)和他们的家臣、武士等封建统治阶级,占有日本全部土地,对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进行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19世纪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日本面l临着半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在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日本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斗争浪潮日益高涨。 1868年,日本发生了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运动。萨摩(今鹿化岛县)、长州(今山口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一部分属佐贺县,一部分属长崎县)等藩的资产阶级化的武士,联合一批京都贵族和商业资本家,利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对幕府的冲击,推翻了德川幕府,宣布由日皇睦仁“亲自执政”。同年3月,睦仁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议;上下一心,盛兴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天下,大振皇基。睦仁天皇发布的《五条誓文》作为此后日本的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睦仁天皇发表的《御笔信》称: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这种狂妄野心的驱使下,日本统治集团制定了“富国强兵”之策。 1868年4月,睦仁天皇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中央集权。将“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分太政官之权力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但实际上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倒幕派领袖掌握着天皇政府的实权。为加强中央集权,1868年7月改江户为东京,9月改元为“明治”,并决定迁都东京。1869年9月,睦仁天皇迁居东京皇宫,建立起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明治政府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它通过“奉还版籍”等措施,取消了封建领地制度,并宣布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地主和资本家获得兼并土地的自由,迫使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转化为资本的奴隶,为资本主义开辟了劳动力市场。对于“奉还”了“版籍”的领主和因此失去俸禄的“武士”,明治政府则发给他们大批“公债”作为补偿,促使其向资本家和地主转化。 明治政府还在日本实行地税改革,把原来征收实物地租改为征收货币租税,进一步确认在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过程中兴起的地主富农的土地所有制,并保证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 地税改革是明治政府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通过地税改革,地主从农民身上榨取占收获量60%以上的地租,其中一部分以地税形式缴纳给政府,另一部分中的很大数额则被投资到银行和企业中去。明治政府利用从农民身上搜刮来的数额巨大的地税款,开办多种国有企业,兴建铁路,购置轮船,并扶植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商人。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统治,明治政府把发展军事工业作为重点,并接收扩建了幕府和各藩的制铁所、兵工厂和造船厂,新建了炮兵工厂和其他军工厂以及电信、矿业、机器制造等企业。因此,日本资本主义一开始即有着明显的军事性质。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明治政府加速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和广泛采用机器生产,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84年至1890年,日本农业、工矿业、运输业的资本从1341万日元增加到18935万日元,民营机器纺纱厂从19个厂5万枚纱锭,增加到30个厂27.7万枚纱锭。与此同时,明治政府将军事工业以外的国有工厂、矿山,以低价转让给三井、三菱等特权商人,使他们尽快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并逐步在机器制造、矿业、航运、纺织和银行等部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明治政府还进一步把发给原领主和武士的公债转化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连作为全国最大地主的日皇的动产,也大半投进了日本银行、日本邮船和日本铁道等大公司的股份中。1889年,日本国有银行资本总额的83%是由俸禄公债转化而来的。从明治维新到1893年的25年中,日本工业资本增加了13倍,商业资本增加了3.5倍;银行则由1875年的4家增加到1880年的15l家。 日本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软弱,加上大商业资本家长期以来和封建势力有紧密联系,在倒幕运动中和下属武士结成联盟,并让这些人掌握了主导权,因此在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时极不彻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保存了浓厚的半封建的生产关系。 当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尖锐。英、美、俄、法等国已掠夺了大片殖民地,控制了广大的国外市场,而后起的日本望尘莫及。日本明治政府从幕府手里继承下来的不平等条约还没有修改,英、美等列强在日本仍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特权。这与日本大资产阶级日益增长的向外扩张的贪婪极不相称,而且由于关税不自主,连本来就很狭窄的国内市场也为外国商品所侵占。如1889年,日本棉纱国产量为1275.7万公斤,输入量却达到2140.6万公斤;1890年,国产量虽增至1815.9万公斤,但输入量仍有1599.4万公斤,外国棉纱占据日本国内棉纱市场的极大份额。在此形势下,日本统治集团企图通过发展军事力量,以战争瓜分世界。 因日本明治维新是由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的,所以,大量封建因素仍保留下来。明治维新时的许多封建领主和武士,后来转化为资本家,其中一些人还身兼国家的高级官吏。这些人扶摇直上,逐步成为“财阀”、“垄断资本集团”,加之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国家以经营军事工业为主导来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因而具有很大的侵略性,所以列宁称日本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紧密结合,不少垄断资本家就是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变而来。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都远不及欧美列强,实力不足的垄断资本便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军阀集团勾结起来,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侵略战争,借以加速垄断资本的发展。P2-5

后记

《华北抗日战争史》丛书第一部得以出版,得到了各方面领导、人士的大力支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周振国、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进行了具体的领导和指导工作。感谢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戴建兵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宏斌教授、张同乐教授、郭贵儒教授参加课题论证。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黄修荣教授鼎立支持。感谢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的支持。感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资助出版本丛书。 本丛书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该书为作者田苏苏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l2LS03。 本书写作过程中,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河南省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图书馆、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提供了大量档案文献史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河北师范大学科技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写作过程中各卷都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已出版的学术论文、著作和资料汇编,使我们受益良多,在本书付梓之际表示衷心的感谢。 《华北抗日战争史》丛书编委会 2011年11月6日


编辑推荐

田苏苏编著的《华北抗日战争史》本书多方位、多角度、分专题进行研究,展现了这一时期华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弥补了多年来对这一时期华北的抗日斗争情况缺乏系统性研究著作的缺憾。该书主题突出,系统性强,不仅注重从政治斗争和抗日武装斗争研究着眼,同时更关注各党派、团体以及各界民众等在抗日斗争中力量的演变,翔实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各界对全面抗战形势形成发挥的作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华北抗日战争史-全五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