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

杨亚佳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亚佳  

页数:

151  

内容概要

  实现法治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百年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虽然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五年中,承载中国人百年梦想的法治终于被推上了圣坛,但实现法治的进程仍步履艰难。1978年底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新起点,此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法律和司法的权威受到权力的侵蚀,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艰难,都说明作为法治的法律至上、人权保障、权力制约、司法权威这些制度性架构和法治环境尚未真正形成。自清末变法以来,我国法律在制度的层面上可以说就已经告别了悠久的以刑法为核心、以诸法合一为特点的封建中华法系传统,步人了现代法的轨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我国更是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但是,就法治的现状而言,离真正的法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虽说存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制约因素,但法律制度与法治文化之间的紧张与错位却是左右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所在。

书籍目录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说 一、法治理念的渊源与内涵 (一)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认知 (二)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精神意蕴 (三)法治理念是法治的价值理想 二、法治理念的功能与地位 (一)法治理念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定位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素 (一)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成要素的出发点 (二)反映中国法治实践特色的法治理念 (三)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 第二章立法理念 一、立法理念与立法的基本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需要立法理念 (二)立法理念的内涵解析 (三)立法理念与当代中国立法 二、良法标准与立法理念 (一)良法标准——立法理念的价值归宿 (二)传统良法观念之回顾 (三)良法标准之定位 (四)良法标准与立法理念的思索 三、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人本立法理念 (二)民主立法理念 (三)平衡立法理念 (四)客观立法理念 第三章行政执法理念 一、行政执法理念研究的前提条件 (一)权力分立学说 (二)权力从属性质 二、西方国家行政执法理念的变迁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执法理念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执法理念 三、我国行政执法理念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行政执法理念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行政执法理念 四、行政执法理念的内容 (一)行政执法保障人权的理念 (二)依法行政理念 (三)合理行政理念 (四)行政程序正当理念 (五)诚实守信理念 第四章司法理念 一、司法理念的概念与价值 (一)司法理念的概念 (二)司法理念的价值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 (一)司法独立理念 (二)司法中立理念 (三)司法民主理念 (四)司法公正理念 三、现代司法理念的普遍性与本土化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趋同化和普遍性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本土化整合 第五章守法理念 一、守法理念概说 (一)守法理念的内涵 (二)守法理念的法律特征 二、守法理念与法治基本价值 (一)守法理念与公平正义 (二)守法理念与自由 (三)守法理念与权利 三、守法理念的文化源 (一)守法理念与法律信仰 (二)守法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与冲突 (三)守法理念与中国法治文化的构建 四、守法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制度价值 (一)守法理念与党的领导 (二)守法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素 (一)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成要素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这一理念与中国,与社会主义,与法治分不开。由此,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遵循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适性理念;又遵循中国法治发展的特殊规律,反映中国现阶段特殊国情下的法治发展在理念上的特点。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产生于当代中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空规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而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当前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的、政治的,而且有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所有这些特点,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根本性物质条件,这个条件是中国法治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基本的制约因素。中国法治回答的不是哪一个抽象国家的问题,也不是回答哪一个西方国家的问题,它必须回答的是中国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必定也必须是中国国情,其法治理念的构成也要反映中国的国情,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 其次,中国的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治性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的道路,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空间和地域内建立起植根于并超越传统中华文明、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法治,必须凝聚中国社会的高度共识,而不是在中国简单移植一种符合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或模式的法治。中国法治必须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相兼容,支撑并受制于这一制度。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即使在西方曾行之有效,也未必有助于中国的当代和长远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不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理念,而不是人治理念、行政管制理念。这就决定了法治理念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胆借鉴和吸收经实践证明是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法治经验和法治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规定。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