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海同根

葛剑雄等著/国别: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2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葛剑雄等著/国别:  

Tag标签:

无  

前言

十多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移民历史的过程中,深感移民与文化传播关系之密切,影响之深远,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在我与同人合著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中,能够用于这一方面论述的篇幅相当有限。所以我很希望有机会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将已有成果作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这些年间常以移民与文化为题写些普及性的文章,或作些这方面的讲座。但与移民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丰富内容相比,实在只是九牛一毛。介生自攻读硕士学位起即以移民史为研究方向,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区域移民史专著——《山西移民史》。他从事中国移民史研究多年,一直留意移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因此当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写这本书时,我很自然地希望以他为主将计划付诸实现。但因忙于其他工作,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只是与他讨论了章节目录,并看了全部书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在写作过程中,介生参阅了包括《中国移民史》在内的大量学术著作,这在本书后的《参考书目》中有着充分的反映,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本来是面向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充分消化吸收后,再融人自己的理解与研究心得,使之转化为可读性强且内容丰富的新作,是要花费不少精力的,这些都是介生的贡献。

内容概要

《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力求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出发,利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来凸现 移民运动、移民群体及个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移民,也就没有辉煌灿料的中华文化成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波澜激荡撼九州——中国历史上著名移民运动掠影第一节 行行重行行——上古历史中的移民运动及其文化遗韵第二节 遭遇强权——封建时代的内聚型移民第三节 逃避灾难——中国历史上三次南迁大潮第四节 附丽都城——由迁都引发的移民运动第五节 渴望土地——历史上垦荒型移民潮第二章 人才荟萃话繁盛——移民与文化发达区域的变迁第一节 五方杂处的“天府”——移民与关中文化区的变迁第二节 人众方为天下中——移民与中州文化区的盛衰第三节 南人多是北人来——移民与江南文化区的兴盛第三章 燕山胡骑鸣啾啾——周边民族内迁与中原文化第一节 胡越一家聚中华——内迁-周边民族接受汉化的捷径第二节 堂堂天府成“戎落”——周边民族内迁与中原文化的转型第四章 历经风雨绽奇葩——移民的文化贡献第一节 梦断故园山川——移民与文学创作第二节 梅花香自苦寒来——移民与学术研究第三节 天涯何处觅乡音——移民与方言地理及传统戏曲第五章 “西天”高僧送经来——移民与西域文有的传播第一节 西域“凿空”胡风吹——西域移民与中原的“胡化”之风第二节 天午高僧成帝师——西域移民与佛教文化之传播第六章 皇城根下“西洋客”——西方移民与西方东渐第一节 中西历法孰优劣——洋教士与西方科技知识的传人第二节 “十里洋场”费思量——近代租界移民对中国旧文化的冲击第七章 多少海客到瀛洲——边疆及海外移民与中国文化的外传第一节 于迷离处见真情——古代中国向日本、朝鲜移民的文化影响第二节 “三宝灵端”遍南洋——东南亚地区中国移民遭遇与“郑和崇拜”现象第三节 “猪仔出洋”与“唐人街”——近代苦力贸易与海外华人社区状况第八章 穿越迷空觅祖根——移民史与当代中国寻根文化第一节 “客民”、“客家”遍中华——移民史与客家文化源流第二节 何处家山何处根——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巡礼第三节 四海同根——寻根寄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佛教思想的传播,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僧侣间的口头传授,一是通过佛教典籍的传播。比较而言,后者通过文字的定型,更为准确直观,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而佛教经典均为梵文(即古印度文)写成,对于中原人士而言,不啻为“天书”,翻译工作势在必行。因此这一重任一开始就落在具有双语才能(既通梵语又通汉文)的西域移民身上。西域移民不仅开创了中国佛籍翻译事业,而且自始至终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意见。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古籍中所言“中国”往往仅指汉族中央王朝的中心地区,而作为今天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地区被划为“西域”。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就实际而言,佛教传人西域地区的时间必然早于中原地区。西域作为佛教东传的惟一通道,在张骞“凿空”西域后,佛教东传才有现实的可能性,故而《魏书?释老志》等书就将张骞西域之行的成功,作为中原人得知佛教的开始。不可否认,自那时起,在西域进人中原的朝贡者里难免会有笃信佛教的沙门(即和尚)。但真正让佛教及其经典引起中原朝野人士的关注,则必须是在一批德行非凡并具有双语才能的高僧出现之后。在现有佛教典籍中,一个关于佛教内传的故事流传甚广,一直为僧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就是“明帝夜梦金人”。明帝刘庄是东汉王朝继刘秀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年号永平。一天深夜,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通体金光四射的巨人从天空一直向他飞来,刘庄一下子被惊醒了。他对这个怪梦久久不能释怀,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明帝就急切地向满朝大臣讲述这个怪梦,并让大家替他解梦。正当绝大多数朝臣苦思冥想之时,老成持重的太史傅毅走出来回答道:“臣听说西域有一位了不起的神人,俗界称为‘佛’,陛下所梦,一定是这位神佛的化身。神佛凌空而来,说明神佛有东来之意。”一席话说得明帝满心欢喜。既然有此预兆,何不主动前往西域迎接神佛呢?于是,明帝派遣郎中蔡懵、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前往印度,寻找神佛的下落。他们到达印度后,果然遇到了一位印度高僧摄摩腾。摄摩腾为中天竺(天竺为印度古称,时有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之分)人,精通佛典,四处游历,志在弘扬佛法。蔡情一行人见到摄摩腾后,觉得他是理想的佛教徒人选,便力邀他一同回中原。摄摩腾爽快地答应了,与蔡情等人不辞劳苦,远涉千里,来到洛阳。他受到了明帝的热烈欢迎,并特意在城西门外另建寺庙,作为摄摩腾传扬佛法之地。摄摩腾可谓前来中原地区传教的第一位印度僧人,他所居寺庙就是后来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摄摩腾到达后不久,另一个天竺高僧竺法兰也来到洛阳。他学识渊博,精于佛典。他与摄摩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追随而来。竺法兰很早就掌握了汉语,因此,他来到中原后即开始从事佛经翻译工作,所译经文后多散佚,相传今天所见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竺法兰所译。另外,竺法兰还为中原人带来了第一幅释迦画像。佛教进入中国之始,步履艰难,摄摩腾与竺法兰的追随者寥寥无几。两位高僧的满腹经纶竟无宣扬的对象。形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有多方面的缘故,如汉语与梵语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思想的抵触等等。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遏制佛教东渐的脚步,时至东汉末年,一批西域译经大师的出现,使佛经翻译事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第一位来自西域的佛经翻译大师是安清。安清,字世高,原为安息国(在今伊朗)太子,后出家修行。他博通西域各国典籍,并擅长方术与医学。他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到京师洛阳,很快学会了汉语,开始从事翻译佛经工作。在长达二十余年时间里,安世高共译出佛经三十九部,是当之无愧的佛经翻译事业的奠基人。“凡其所出,数百万言,或以口解,或以文传。”安世高不仅翻译的佛经数量惊人,而且翻译质量也臻于上乘,慧皎《高僧传》对其译作高度评价:“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蹙叠而不倦焉。”其成就远远超出先前的一些译作,堪称当时“群译之首”。佛经翻译至此出现了崭新的突破。

后记

从事史学研究的人,大多会羡慕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的成功。我本人就极为赞赏《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讲述的水准与风格。在丝毫没有降低研究水平与学术含金量的前提下,用平实而生动的笔调,细致入微的精辟分析,娓娓道来,为所有读者展示出一段纷繁而真实的历史画卷。既不没有简化成“通俗史话”,也没有刻意为“学术散文”,却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了鲜活历史的撞击与史学研究的魅力。讲述者的大忌在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万历十五年》最初用英文写成,这是因为身居海外的黄仁宇先生讲述对象首先是欧美同行与读者。为了讲述的成功,他必须将中国历史研究成果与古典文献知识进行全面的提炼、调和以及再处理,否则,“夹生饭”式的货色是吸引不了有头脑的读者的,更不用说挑剔而富有学识的同行了。事实证明,黄仁宇先生确实达到了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的境界。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葛剑雄 十多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移民历史的过程中,深感移民与文化传播关系之密切,影响之深远,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在我与同人合著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中,能够用于这一方面论述的篇幅相当有限。所以我很希望有机会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将已有成果作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这些年间常以移民与文化为题写些普及性的文章,或作些这方面的讲座。但与移民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丰富内容相比,实在只是九牛一毛。 介生自攻读硕士学位起即以移民史为研究方向,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区域移民史专著——《山西移民史》。他从事中国移民史研究多年,一直留意移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因此当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写这本书时,我很自然地希望以他为主将计划付诸实现。但因忙于其他工作,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只是与他讨论了章节目录,并看了全部书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在写作过程中,介生参阅了包括《中国移民史》在内的大量学术著作,这在本书后的《参考书目》中有着充分的反映,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本来是面向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充分消化吸收后,再融入自己的理解与研究心得,使之转化为可读性强且内容丰富的新作,是要花费不少精力的,这些都是介生的贡献。不过,移民与文化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实在不是这本小书所能负担,所以本书中只能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为了使本书有更多的读者,适应更广泛的需要,本书着重提供了众多典型而生动的历史事例,以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移民与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避免繁琐的考证和过多的注释。有兴趣的读者可按《参考书目》的指引,在有关专著中继续寻找更详细的论述。 照理我不应署名,更不应排在介生的前面。不过由于我与介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在他的执意坚持下,只好使他屈居次位。所以我必须作此说明,使读者明白实际情况。至于对书中可能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自然不能辞其咎。 2003年6月30日


编辑推荐

《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讲述了:介生自攻读硕士学位起即以移民史为研究方向,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区域移民史专著——《山西移民史》。他从事中国移民史研究多年,一直留意移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因此当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写这本书时,我很自然地希望以他为主将计划付诸实现。但因忙于其他工作,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只是与他讨论了章节目录,并看了全部书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四海同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