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

行龙 著 行龙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10出版)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行龙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10出版)  

作者:

行龙 著  

页数:

337  

Tag标签:

无  

前言

时代前进的步伐呼唤新兴学科的诞生。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范畴和命题已被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所共同接受,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也许是因为经济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缘故,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已成为名正言顺的二级学科,而历史学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变迁与人类历史共生共存,其中可以研究和总结的内容非常丰富。近十余年来,尽管史学界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中国人口史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成就斐然。但是,这些研究不仅主要局限在历史地理学、人口史、经济史等有限的专业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一方面罗列人口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展示资源、环境问题。事实上,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是一个系统体系中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门学科的生长点所在,也正是这门学科最核心的研究对象。

内容概要

  时代前进的步伐呼唤新兴学科的诞生。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范畴和命题已被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所共同接受,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也许是因为经济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缘故,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已成为名正言顺的二级学科,而历史学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书籍目录

水旱灾害与生存环境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一、“时过境迁”环境史二、“枕水际山”:晋水流域的环境要素三、“峪水为灾”:明清以来的环境恶化与灾害四、“长时段”:并未完结的演变过程丁戊奇荒中的永济灾情与社会应对一、百年未遇之灾情二、朝野多方之赈济三、灾后时人之认识水利开发与社会运行凿池而饮:北方缺水地区的民生用水一、井深汲艰:生活用水习俗和观念二、治所营造: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三、凿池而饮:乡村生活的秩序四、人文景观:一池清水映天光引河灌溉:明清至民国时期以通利渠为中心的临汾、洪洞、赵城三县十八村一、通利渠开凿之谜二、无法选择的生存环境三、地水夫一体化的通利渠水利管理体系四、明清以来通利渠发展中的“内忧外患”引洪灌溉:明清至民国时期平遥官沟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纷争一、水利开发与用水秩序二、水利纷争与影响因素水利碑刻中的法律与社会一、社会史与法律史二、水利工程中的政府与民众三、水权与乡村社会四、水规的法文化解读五、水案与地方司法环境变化与社会应对明清时期山西北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与民众生存选择一、山西北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二、山西北部地区的人文与社会环境三、农业生态环境与民众生产方式的选择四、农业生态环境对民众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大同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人口数量的激增二、生态环境的退化风水意识与煤矿禁采——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山西省为中心一、煤炭开采与环境破坏二、煤炭开采与风水禁采环境脆化中的保护——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山西省为例一、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二、环保意识的产生三、保护环境的措施与表现土地盐碱化与近代交城硝皮业的兴盛一、林木砍伐与土地盐碱化二、近代交城硝皮业的兴盛三、硝皮业繁荣的经济效应晚清至1949年剪子湾的人口迁移一、剪子湾的历史与环境二、人口迁移与村落形成三、剪子湾移民的特点根据地社会与环境太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一、传统医疗方式及局限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初建三、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1943-1945年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剿蝗运动一、蝗灾的时空分布二、社会动员与全民剿蝗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司法既为社会生活之重要组成部分,又和社会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水案的司法过程,不仅反映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在被动或积极地创制着关于水权的规则,并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通过碑刻所载的水案处理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清代地方司法的某些特征:一是在调查审理方式上,注重地方官员的实地勘察和书证的作用。在地方官员看来,民事诉讼朦胧具控,构讼的情形比较多。所谓“讼之起也,未必尽皆不法之事。乡愚器量褊狭,一草一木,动辄竞争,彼此角胜,负气构怨”。①因此,他们对于原被告双方的所执言词,多不肯轻易相信,而愿意以自己的实地勘查和双方提交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书证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如《具控捏命夺水案碑》载:“蒙宪饬委陈会同盛勘讯,遵即提传案内人等,亲诣绛、稷分界之马首山马壁峪,详加履勘。”平阳府同知陈、绛州知州盛,还通过对明万历年间《平阳府志》等的有关记载和该涧水的实际情况,认定:平阳府旧志首称溉三界庄等村,馀溉绛州官庄等村。此“馀”字乃推类以及其“馀”之意,非馀剩之谓也。而绛志内于“馀”字下添一“水”字,稷志内竟改为如有余水方浇绛为北董庄村字样,以至三界庄民,因此借口混称北董庄村不应使水。如以余剩之水而论,则必先灌足三界庄,然后次第再灌绛州北董等庄。岂知马壁峪乃系猛水,雨后水发顷刻百里,三界庄灌毕,余水始及北董等庄,是稷志未可执以为凭。即据闫伟等所呈抄录碑记,北董庄不过在三界庄之下,并无北董庄不应使水之说。于是判决:马壁峪水应听北董庄照旧引灌,三界庄不得混行独霸。又如在稷山县黄花峪程村、东段村、马村等水案中,李知县“神驾亲勘,复验水之根源”,并根据地方志、水利碑摹、地契等认定当事各方的用水权。在僧民争水案中,地方官员以僧人所持碑帖确认其水权。

后记

自1982年师从乔志强先生学习中国社会史始,直至1998年在戴逸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我一直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尤其是人口史的学习与研究。世纪之交,想不到自己也由学生变成了“先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始增多,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逐渐加重。如何不要误人子弟,使学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也成为自己不得不经常思虑的问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这就是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的转向,即“走向田野和社会”的方法。2001年,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学术发展的趋势,我们提出了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的设想,并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山西有关问题展开研究。本书可视为《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一书之后,又一部反映山西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参加本书撰写的有(按章节顺序排列)行龙、郝平、张俊峰、胡英泽、王长命、李麒、韩晓莉、马维强、何满红、苏泽龙、邓宏琴、刘轶强、刘素林等。应该指出的是,各章节出自众人之笔,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与缺憾,但围绕主题,大家都在用心实践着“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下过一番苦工和苦心,这也是聊以欣慰的。希望学界同人不吝赐教,鞭策我们越走越远。是为后记。


编辑推荐

参加《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撰写的有(按章节顺序排列)行龙、郝平、张俊峰、胡英泽、王长命、李麒、韩晓莉、马维强、何满红、苏泽龙、邓宏琴、刘轶强、刘素林等。应该指出的是,各章节出自众人之笔,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与缺憾,但围绕主题,大家都在用心实践着“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下过一番苦工和苦心,这也是聊以欣慰的。希望学界同人不吝赐教,鞭策我们越走越远。是为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