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

娄晶 娄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娄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娄晶  

页数:

291  

前言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燃烧。当我同理想和希冀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依依惜别,即将步入厚重的中年时,一种“人生几何”的感喟时常萦绕于怀。遥忆往昔贫寒的童真岁月,仍愿咀嚼那涩涩的酸楚中播撒出的永生不灭的希望之火。 幼年的时候,家乡总共不过百种物品的“百货店”里,竞有一个柜台是专门售书的。在这里,我发现了牛顿,知道了高尔基,认识了列宁,记住了鲁迅。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一天放学回来,一位女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供销社来了一本好书,去看看!”我们一同跑到柜台前,一看是《闪闪的红星》,价格是3角5分钱,这在当时是7个鸡蛋的价钱。我一连三天,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看那本书,很怕被别人买走。第四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明了缘由。我怯生生地站在母亲面前,好长时间母亲没有说话,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拿着3角5分钱,终于如愿买回了那本书。“那一年,我7岁,听大人们说,闹革命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我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仍会清晰地记得买书的情景和书中的故事。 今天,当我踏上生于斯、长于斯又阔别多年的故土时,先要找回的还是少年的梦。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供销社,房屋早已翻盖一新,店主当然不再是戴着近视眼镜、眼睛一眨一眨的老师傅。除“大件”外,几乎和城里的物品一样丰富,应有尽有。可柜台里再也找不到一本书。当我看到读初一的侄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女的书架上,课外书几乎都是机器猫、卡通之类时,喉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难以下咽,心里沉甸甸的。时代不同了,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改革和财富增长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没有恋旧癖,更无意美饰贫乏的年代。但当怀念起童年少年时代那种难以忘怀的景象时,内心深处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的路途中还应弥补一些遗憾——强健精神的遗憾。 人无法超越生命的自然极限,但可以超越生命本身。人类正是通过他们的创造将自己的文明史推向前进。当我驻足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前,分明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毫无差错却被外公毒打;不是为了几枚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为了生生不灭的理想在阴暗的面包房里读书:这一幕幕情景仿佛伏尔加河畔不屈的少年高尔基就站在我的面前,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出身贵族家庭却自幼身残的拜伦,在高贵与卑贱的矛盾中让内心的苦楚升发出一种倔强、刚毅和力量。苦难的确是人生的最好教科书。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每一次记起陈独秀《敬告青年》中的这几句话,都有一种催人奋发的鞭策力量。对于不再拥有生命自然时段上的青少年时期的我,真想让心灵再走一番青少年的路: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一次性“消费”;珍惜青春吧,让青春的亮点变成一片光明,普照以后的所有生命里程。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救国救民、立志创业的信念,这种信念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方面的材料也很缺乏。本书对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番努力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林乾

内容概要

  《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艾森豪威尔 德国人的后裔 开明的乡村 成功的家庭教育 中学时代 在西点军校 幸福家庭 二战名将 入主白宫麦克阿瑟 苏格兰贵族世家 回味无穷的童年 意志坚强和自信的少年 西点军校的“西部牛仔” 辉煌的军旅生涯 五星上将“壮志”难酬

章节摘录

德国人的后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并无显赫的家史,双亲也非出自名门望族,他的童年和千百万在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孩子完全一样。他一生的经历大部分都平淡无奇。然而,艾森豪威尔却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成了军事史上的名将之一。他还是个天生的政治家。虽然他在竞选总统时已61岁了,仍不失为20世纪政绩最辉煌的总统之一。在1941年至1961年的20年里,艾森豪威尔在世界重大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结束后,领导美国人民走上和平建设之路的一位胜利的将军。 然而,在其成长过程中,他很少显露出使他成为20世纪深孚众望、声名显赫的人物之一的那些品质。但这些伟大的品质确实始终存在于他的身上,无论是在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还是当初级军官和默默无闻的参谋的少校阶段(他当了16年的陆军少校),都一直存在着。在他的朋友、同代人和上级中间只有少数几个有眼力的人看到他的这些品质。他自己确信一旦机会到来,他就能伸出手去把它抓住,他的父母曾对他说,这种机会是肯定会到来的。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生于美国开拓疆界结束之时,死于人类漫步月球之日。当他1890年10月14日在一间狭小的木板房呱呱落地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过着艰难的贫困生活。 1942年6月25日,当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美军司令时,德国的无线电台立即广播:盟军任命一名德国人担任最高军事职务。德国人的用意十分简单,是想在盟国的士兵中间散布一种对这位美国将军的不信任情绪。因为有好多人对这位具有德国姓氏、而又不大著名的将军受到如此重要的委派都感到突然。 那么,德国无线电广播的声明到底有多大的根据呢?艾森豪威尔父系的祖先的确是德国移民。他们原来居住在欧洲的莱茵兰地区,这个姓在那儿原来是写成Eisenhauer,意思是“铁斧”。他们是宗教异端分子,是孟诺派始祖孟诺·西蒙斯的信徒。孟诺派在法国本土是受到迫害的一个教派。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艾森豪威尔的祖辈逃到瑞士。1741年,汉斯·尼科尔·艾森豪威尔带着妻子、3个儿子和1个兄弟自鹿特丹搭乘“欧罗巴”号船前往北美洲的费拉德尔菲亚。简略的家谱只字不提他们这次迁移的动机,不过人们猜想汉斯是出于和其他许多人同样的原因,即寻求发财机会和追求宗教自由,才离开旧世界到这个新世界来的。 汉斯在费拉德尔菲亚得到一座占地120英亩的农场,并在费城西面的兰开斯特县造了一幢住房。美国内战以后,汉斯的孙子费雷德里克向西迁徙了约50英里,在哈里斯堡北面的伊丽莎白维尔(宾夕法尼亚)住了下来。费雷德里克的儿子雅各布在当时是相当殷实的人家。1860年,他在那儿建起了一幢宽大的两层9室的红砖住宅,这所房子至今还在,在当时它不仅是全家人的居室,而且也是宗教集会的场所,它也可算得上是艾森豪威尔家族在20世纪前住过的最大、最有气派的宅第了。 19世纪初,艾森豪威尔家的人加入了孟诺派基督教教友会。费雷德里克的儿子雅各布,即艾森豪威尔的祖父,他生于1826年,长大后在伊丽莎白维尔担任教派首领的职务。这个教派名叫“河上兄弟”。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居住在河岸上,绝大多数成员是普通农民。生活和衣着朴素,视战争为最深重的罪孽,这是他们的生活信念。 “河上兄弟”的生活相当闭塞,与世隔绝,但是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暴风雨事件、美洲独断独行的主宰、资本家的坚定步调,导致教派内部从经济上分化成阶层,导致教派传统的半族长制消失。 雅各布口才很好,富于组织才能,讲道时总是吸引大批的听众,大家对他的布道产生一致的好评。他说德语,这在当时河上兄弟会中是绝无仅有的。他满脸胡须,目光炯炯有神,这使他更显得威严和受人尊敬。内战爆发时,雅各布还不到40岁。他没有参加南方同盟,因为如同大多数孟诺派的教徒一样,他是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们讨厌战争。在战争气氛极度紧张的1863年夏季,当南方的罗伯特·李将军率领弗吉尼亚北部的军队经过艾森豪威尔家乡20英里的地方,向葛底斯堡挺进时,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就在大战爆发后12个星期,丽贝卡生下了儿子戴维,他就是艾森豪威尔的父亲。雅各布把1865年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亚伯拉罕,雅各布和丽贝卡夫妇一共生了14个孩子。 内战结束后,随着铁路不断地向大平原地区延伸,西部最肥沃的处女地像磁铁一样地吸引着人们。19世纪70年代,在“河上兄弟”中间开始掀起了迁往西部的运动。 P3-6


编辑推荐

娄晶、刘金洲、张白羽、唐赞编著的《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精选了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科学家的成才经历。希望阅读本书,能鼓励青少年朋友更加发奋学习,激励青少年朋友不断进步,进一步引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后备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