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问题儿童教育实录

桃莉·海顿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

桃莉·海顿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男孩篇讲述的是桃莉和一个名叫凯文的男孩的故事。  凯文的真实姓名似乎被人们遗忘,人们叫他“笼中孩子”,因为只要有任何人出现,他就一起躲在桌子底下。15岁的他,8年来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他把自己封闭在自构的牢笼中。人们都认为:除非奇迹发生,否则这孩子根本不可救药了。  桃莉倾注所有的心力,解开凯文层层的心结,终于发现他的不为人知的悲惨过去。  女孩篇讲述一个饱受虐待的6岁女孩席拉的故事。  席拉从不开口说话,也不哭泣,双眼总是充满重大问题。在一个寒冬的夜晚,她将邻居家3岁的男孩绑在树上放火烧。没有任何一位教师会打接受这样可怕的学生。 桃莉怀着博大的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耐心、机智、小心翼翼地打开席的的心灵之窗,并开启她的智慧之门。

作者简介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创造奇迹的“爱的天使”。
她曾就职于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智力培育协会。是一位教师、专业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她曾长期关注研究儿童自闭症、性虐待等诸多社会问题,并长年从事青少年特殊教育。在她的帮助下,许多有心理创伤的孩子恢复了健

书籍目录

男孩篇 1 他就是不出来 第一章 笼中孩子 第二章 努力尝试 第三章 第一次火山爆发 第四章 第一次开口说话 第五章 恐惧和疯狂 第六章 走进过去 2 他让我毛骨悚然 第七章 仇恨 第八章 不可思议 第九章 第一次淋浴 第十章 第一次外出 第十一章 住进精神病院 第十二章 再次进入囚笼 第十三章 谁是布莱恩 第十四章 杀父情结 3 诡异的时期 第十五章 自杀 第十六章 凯洛的脑袋 第十七章 诡异 第十八章 自由外出 第十九章 真正的布赖恩女孩篇 第1章 垃圾班 第2章 充满故意的见面礼 第3章 拒绝被爱 第4章 摧毁力 第5章 尖锐的叫声 第6章 超智商的天才 第7章 蜕变 第8章 体罚与哭泣 第9章 不愉快的家庭访问 第10章 小王子与狐狸 第11章 作业战争 第12章 自残 第13章 驯服一朵花 第15章 梦魇 第16章 性虐待 第17章 抉择 第18章 洋装情结 第19章 能散前夕 第20章 最后一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问题儿童教育实录 PDF格式下载



昨晚于老师推荐了《再决定治疗》,还未曾下单,先打开手头早就买来迟迟未读的美国教育专家桃莉·海顿的《问题儿童教育实录》。一边读一边流泪,在心痛、心酸复又甜蜜和柔情中读完其中的女孩篇。诚如卢勤在推荐序中所说:如何帮助问题孩子走出问题?如何帮助那些把自己关进笼子里的孩子放飞翅膀?如何让受伤的孩子心中充满阳光?这是当今教育的难题。而作者回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答案,即使有了“爱”,也不见得就是足够的。作者每天面对着暴力、贫穷、毒瘾、酗酒、性虐待、生理虐待、漠视,从不曾灰心!桃莉老师怀着博大的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严谨的专业素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仅有爱是不够的,母鸡也会爱;仅有方法也是不够的,缺少了爱的慈悲和温度,方法是冷冰的。当席拉从一个受伤的小兽转变成一个阳光的精灵,她们终于迎来了离别。席拉说:你若离开我,我会不乖的,我会做坏事,做个坏女孩。桃莉说:那是你自己的决定,可是你也很清楚这样并不能改变什么。至于你要怎么对待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可是我们或这个班级都不会为此而回来的。最后席拉严肃地告诉桃莉:我会当一个乖女孩的,为了你。桃莉摇摇头说:不,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这可看作再决定治疗实录么?而席拉只有六岁而已。


再见,布莱恩。
  
  看到这里,是第一个案例的最后一句了(本书共2个案例,分别是男孩的和女孩的)。眼睛湿润,液体顺着脸颊流下来,能感觉到它的热量。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最终的是happy ending,切合了所有人对世界的期待和幻想。这样的结局,或者说这样的继续(因为故事的结束并不意味的所有的结束),是心理师桃丽·海顿用爱、用作为一个人类而不及仅仅是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和无条件的包容、接纳、真诚、热情、共情等等,来治疗一个8年未曾说过一句话,把自己封闭在自己构造的牢笼中的问题孩子,在所有人都要放弃的时候,在所有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她义无反顾的用她的善美的心一点一滴的创造谁也不会想到的奇迹。在最美好的成长时代受到继父的暴力、蔑视、甚至性虐待、被迫乱伦、被猥亵、兄妹关系被迫的破裂,目前的无能为力和包庇,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凯文躲进自己构造的牢笼里,与世界无声的对抗,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爱,没有关怀,没有信任,没有未来,甚至未来也是不重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的不为人知的过去,是她怀着博大而宽广和永不放弃的心,小心翼翼的层层剥开,温暖这样一个受伤害的孩子。
  
  很多次,她觉得已经没有可能了;很多次,她觉得这个案子是那样的希望渺茫;很多次,她自己受到深深伤害;最终她没有放弃,那是因为她觉得这个世界有爱,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即使哪怕一点点也是好的。在迷茫与坚持中,她用她的并不是最精湛的心理治疗技术和一科所有做心理治疗师的人需要有的博爱、善、澄澈的心。
  
  最近也在看保姆911,一个个家庭的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一个个秀气聪明的孩子在大人们眼中是多么的不正常,难以搞定,一副想放弃又不忍心、无可奈何的样子。那只是孩子,涉世未深,因为初识世界的面貌,他们当然无法全部的理解,随着他们的成长,自我也开始出现,利用刚刚建立的一点点自我试图向世界宣战。大人们用他们老谋深算的思维来看,他们学不会更好的教育孩子,甚至都不了解孩子每一个时期需要适应和面对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容易出问题,才出现了一筹莫展的状况,才有了红火的保姆911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一个人的儿童成长时期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童年早期的人格构建是非常重要的,童年早期某些各类的性兴趣或性活动(常见的有肛门、口、窥视等)变成成人性满足的主要方式。对神经症病人的精神分析表明,其内心变态的欲望很活跃,但其欲望存在于潜意识中,并会引起焦虑和内疚,这跟童年早期是密不可分的。同样的,童年时期受到的性虐待或者不正当性活动,就会造成长大以后的问题引爆储蓄力。
  
  在强调注重儿童成长路上处理各阶段问题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面对已经出现的儿童行为问题,是要好好的思考是否只能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这样的情绪可以允许有,也必须得到排解和发泄,更多的则是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去做什么,如何去做,甚至是去学习和练习。
  
  另一方面,作为我自己,要不断的给自己以正面的能量,以及爱和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的期待与相信,要如何去不断的塑造自己的这样的专业素质,付出以及投入,只要可以做哪怕是微薄之力,那也是创造奇迹的可能。
  
  问题儿童,是世界给我们展示的它的另一种美,人类博爱灵魂的美。


看完之后很震撼。每个想当特教教师的都应该先看看这本书。佩服本书的作者是多么的有耐心和爱心,以及书中所描述的机构的慈善、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社会环境的宽容。我个人觉得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更好,上半部分只是围绕一个叫凯文的男孩子展开的各种教育,地点也真的是很特殊,禁闭室、单面镜小教室、医院,看的好压抑。下半部分的故事多数发生在学校里,教室里,班级有着好几个孩子,泰勒,莎拉,比德,马克斯等等。看完之后,对作者,也就是桃莉老师依然好钦佩,她对可怜的席拉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引导和教育,最终成功了。两部分内容看下来,一方面惊讶于造成问题儿童的人为因素实在太可恶(希望只是极少数个别的现象。社会文明发展到现在,应该没有成年人会像书中案例里的坏人那样伤害可怜的孩童),一方面折服于桃莉老师的博爱、耐心、不放弃。


上个星期在当当网上淘书,心理学是我一贯首选的书目,无意中看到桃莉。海顿的《问题獐教育实录》,毫不犹豫将之买下。平时的学习中,心理学的书籍多数是学术性很强,讲理论的居多,很少有心理学专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咨询过程完整地写成书的,弗洛伊德有过这方面的著作,如《少女杜拉的故事》等,但不知道是太专业还是时代较久远还是翻译的缘故,反正不是很好理解;国内专家读过杨凤池老师的咨询实录,还有北京刘明老师的咨询实录,感觉受益不浅,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相当于跟随心理学专家亲身体验过精彩的咨询。
海顿的这本书一到手,第一时间就马上阅读,并深深吸引了我,那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同时,也体会到作者那份爱心和专业的咨询技能的运用,让人回味无穷。如此两个让普通咨询师望而却步的案例,在作者以爱为指引的努力下,有了质的升华,让人体验到心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无穷魅力,让人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原先是因为此书搞特价,所以买了。放一边好久都没动过。前几天闲着就顺手翻书看看。谁知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我震惊,我感动!世上竟有孩子小小年纪却苦难深重。桃莉不愧为爱的天使。大海可以干枯,她的爱却用之不竭。她用她真诚的心,如火的热情,广博而深沉的爱与智慧,为受伤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走出阴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看了这本书,让我一下子对于孩子的交流充满信心。文中的孩子都是心理受过创伤的孩子,但是在桃莉.海顿的教导下能走出阴影。可见,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难的呢?
书很让人感动,也很佩服书中的老师,非常好!


虽然书到的时候有些脏了,边角也窝了,但是要看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封面,所以一气呵成的看完了全书。
桃莉--应该是这个名字吧,看过了很久都有些忘记了,是个非常有经验而且有耐心的少儿教育引导者。她善良,独立,疼爱孩子,有想法,韧性和耐力,有原则--这些元素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魔力,时时散发着光芒。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无奈--那种来自于社会的、永远都无可避免的压力,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我们看到了她灵魂深处真实的爱--无私的,纯洁的爱。非常令人感动。
而这两个问题孩子的变形,让我们明白,人的心扉是可以敞开的,无论年龄、性别、甚至环境,即使是在最频临绝望的时候--但请千万不要让孩子如此压抑和绝望。“生存”这样的本能被麻木了,该是怎样的扭曲!
享受阳光和鲜花,雨露和自由,是地球上每一个生命体的权力啊。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还没有接触过有什么大问题的儿童,在书中桃莉作为老师或是心理咨询师无疑都是成功的,在每一个个案中付出的耐心和爱也是超于常人的。
每个小孩都是天使,有问题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太多创伤而扭曲了心灵,在这两个个案,父母都是离异,孩子成长过程中又没有及时的解决问题才导致了后来情况的严重,所以各位大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也应该要考虑到小孩子的感受。
另外作为书中的情节好像有一部份,就是17章和18章这间的衔接不连贯,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完整的


一直从事正常学生的教育,由于学生本来就很优秀,我常常感到“教育”其实不能改变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本来就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那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本来也不困难,我只是稍稍提点而已。
作业要他们自己做,阅读要他们自己阅读,活动要他们自己设计。。。

看了这部书,我对自己身处“教育”之中,而又无视“教育”的作业这种愚蠢的想法,深感内疚。
虽然这本书只有两个案例,虽然这本书在翻译的时候还有很多疏漏,但是她一点也没有妨碍我和主人公桃莉的交流。她用她细腻的笔触,一次次的证明“教育”对于孩子,不仅仅是“专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爱”、“包容”。

其实那些看似正常的人,真的就只需要我们的说教?

这本书告诉我“爱可以创造奇迹”,看到那两个孩子的成功,我为自己身为教师这个职业感到荣耀,也许我用自己的“爱”,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奇迹。毕竟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问题多多,等待是不会有任何的结果,做点什么,也许可以在局部产生效应。

我想起了那个“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也许我做点什么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也许“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


读完男孩篇,有很多感触。一个好孩子被家庭毁了,还好有桃莉老师,帮男孩走上正轨。家庭教育太重要了,年轻的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


桃莉老师的亲身辅导经历给我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和毅力,当然,其中最大的是爱心!爱孩子才会为他付出,为他顾虑···
本人是社工,所遇到的也是一大批的特殊儿童,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外加家访和疏导,不过,没有桃莉老师面对的孩子那么特殊···


这是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的两个治疗案例,男孩凯文和女孩席拉,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不幸,甚至可以说是很悲惨的事,而这些事,如果他们的亲人,特别是他们的母亲,只要哪怕有一点点爱心,都可以避免发生这样的悲剧。。。。
我强烈推荐所有的母亲都读一读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孩子,认识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一本可以给阅读者带来这样的思考的一本好书。


值得一读的书。原本买来是看着价位比较低,凑数买的。买来一看,超值。书中的人物虽然是特例,但桃莉的一些爱心教育,值得借鉴。


桃莉的爱心让人感动!老外的教育方法比中国的人性多了!


这本书一口气读完,感觉桃莉的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对一个从事心理工作的人来讲,应该好好读读。


两个故事!一个问题男孩,一个问题女孩,最后都算有个好的结局。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还有智慧。和问题儿童相处,还要能受虐,哎╮(╯▽╰)╭
问题男孩比问题女孩恐怖多了,攻击性好强哦!发起狂来吓死人!
而相对的来说,虽然小女孩破坏力也很强,但至少在班级中都没有伤过人好像,顶多砸东西!


我一直对于我家宝宝的不良行为一般采取的是打屁屁政策,每次看到他顽皮搞破坏时,我就一个头两个大,心情也莫名其妙的想发火,当我用严历的眼神盯着他时,他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如果我坚持用这眼神继续盯他,他会选择不正眼看我,然后偷偷的看我一下,如果发现我仍这样看着他,他又会看到别的地方,反复这样。直到我因不忍心放松表情时,他会突然对你笑然后走过来问我这问我那,一直以来,我都纠结于该怎样去教育这样一个二岁零七个月的小男孩,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只有爱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于他们,在他们面前我们必须对于很多都得去坦诚,作者面对那么多有严重缺陷有问题的小孩都能做到不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比起书中的儿童,我们的小家伙们更为正常,书中重点是,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心来感受他们的感受。


简单粗暴对待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才会有问题儿童,让孩子感受到爱,接受他的一切,相信他,他和她一定会变好,我很敬佩书中的女老师,坚持,耐心,关怀孩子,使问题孩子变成自立、优秀、让人喜欢的孩子,我也替两个孩子庆幸,由于她的出现,孩子的一生发生转变,原本悲哀、没有希望的人生从此丰富多彩!希望所有的老师和父母,对待孩子,对待他人都有足够的耐心,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中国这样的义务机构、义工也要完善,人人都有做善事的心和行动,有正常运转的机构、完善的制度,世界更美好!


书中孩子受到刺激后的表现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同时心理老师用她的耐心还有爱心也更让我感动,很不错的一本书,比起理论的说教更能启发我们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原本买这本书,目的有二:省钱,好奇
初买之时,只打算,差不多就好,可当我翻开书页,静心阅读,才发现,这本书很不错。虽然针对“特殊群体”,但以小见大,每个孩子都有过“伤”,或大或小,重在看看其解决之道。“大巫”都见识过了,面对“小巫”,我们也多一份从容。
以前觉得有了爱,就万般皆有法,但这还欠缺很多,比如解决问题的智慧,面对问题的勇气,面对众多压力的耐心······总之,仍需磨练的太多。
适合心理学,教育学,特殊教育问题,孩子有特殊问题,以及义工参看。
初始的好奇~~中期的艰难~~后期的坦然,希望能给予需要的人帮助。


写的是作者用爱和耐心去与问题儿童交流沟通的过程,期间作者也有没有耐心的时候出现.但她会很快从中走出来,又变得有耐心.而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有心理问题的还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做为家长都需用有爱和耐心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爱与耐心才是教育的最好工具.


很佩服书中治疗师的耐心和爱心,也就是这样的耐心和爱心才能重塑问题儿童的心灵世界。看过之后,觉得很震撼,同时也收获良多,建议热爱儿童教育的人士都看看这本书。


一本很写得全面详细的关于问题儿童的书!不论是儿童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行为,还是作者怎样去发掘和引导他们,都很详细。
不仅感觉很专业,作者的文笔表达能力也很不错。
全书一共只写了2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详细才会深入嘛!
相信对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会喜欢的


书中二个故事,二个孩子,因为异常不幸的童年导致了畸形的心理,作者很耐心很有爱的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生活,非常好让人感动的事情,这些故事不一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对于孩子有一个美好正常的童年大人有不可推脱的义务和责任,一个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重要,影响一生。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有责任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不要让他们受伤。


实用性不是很强,大概中国孩子很少这样被虐待如此严重,普遍性不是很强,但是确实也震撼了我的心灵,孩子与孩子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孩子的种种不乖和调皮都是有原因的,或性格,或成长环境,而且孩子的一切表现也不是两三天能改变的,需要漫长的等待、耐心的引导、无限的谅解,最后孩子才能改变一点点。如果家长和老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那么苛刻、暴躁。。。。。。


看完心里很伤心,为那些小孩不幸的遭遇;也很感动,为那位充满爱和耐心的老师。不过更重要的是,有收获。其实所有失调的背后都有一颗勇敢面对的心,只是可能方向没找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到那颗勇敢的心,一颗真正自我的心。


我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这本书,姚莉的教育智慧和耐心值得人敬佩。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去教这样的两个小孩,但是不能不为这两个小孩感到幸运,他们遇到了海顿*姚莉。也让我们警醒,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政府也应多关注特殊家庭孩童的成长环境了。


在当下的中国,特殊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很系统科学的一套实践方法,基本是靠母性和爱心来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东西也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本书虽然只是记录了两个故事,但是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另外,中国孩子太多~唉···


书中描述的有些情节,使我感到很纠结。当梅莉以她独特的充满爱的方式去解决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教育者能够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引导他们走出迷途,她在我心中就像天使一般。


还在看第一个男孩,感觉问题太严重,看的心情压抑。对教育孩子我没找到实际帮助,但会以这个男孩来警示自己,必须做个好妈妈。


这本书有点类似于工作日记的性质 但是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书 我一开始就这么以为的 但是买来以后发现不是 是一个心理工作者针对两个有心理问题的儿童的治疗过程的书 恐怕实用性不是那么强了 但是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这些范例的问题儿童,似乎离偶们的孩子很远,但是作者对他们的治疗,也可说是博爱,可时时提醒自己,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请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吧!


全书是两个故事,得出了一个结论:缺爱是问题儿童问题的根源,爱是治疗问题儿童的问题的良方。我本来买来是想看看有没有具体解决问题学生的策略的,不过这书里的两个故事的孩子的问题太严重了,也不是一般的问题儿童了。


书到了以后,马上就开始阅读,本书通过了两个非常特殊的案例,详细描述了作者如何跟孩子沟通,得到孩子信任,并一步一步把孩子带出阴影,引向正途的过程,作者对孩子的喜爱跟细致入微的观察再文字中非常淋漓的体现了出来。我认为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叛逆或者小问题有帮助的书


看了美国特殊教育,才知道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和可怕,而他们是多么的人性化,多么的专业,我以一个教师的良心,决定以后一定要多看书,让自己更专业,更仁慈,更有教育爱,尽量少或者免去孩子受那些不必要的伤害!


书中主要讲述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儿的内心是脆弱的,任何的伤害都会使其蒙上灰烬


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对别人的孩子那么耐心那么费心那么尽心尽力,作为家长的,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将本该陪伴孩子的时间交给了无聊的网络微博QQ呢?这本书我是为了凑够29免运费而买的,没想到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是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个案的,我一口气看到了第四章,后面的暂时还没时间看,但花几块钱买到这书实在是很值得很值得的。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教给我们怎么才是用心对待孩子。别让我们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你再考虑如何正确的教育。


每个问题孩子都有他成长的原因,我们对待他们需要的要有爱与耐心的了解,这样说很容易,但做起来有点难。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快乐成长不受伤害。


本身用的是一种叙述的方法来写有关问题小孩教育的形成的过程及作者自己的理念,值得所有的父母都去看一看。问题小孩的成因更多的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法或者家庭本身有问题。所以本书不一定是搞教育的人才看,我觉得适合所有的父母看,看了以后当反面教材鞭策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我的孩子6岁多了,这段时间才开始接触教育儿童的书籍,非常后悔怎么不早点看呢,所以现在有关教育这方面的书都大把在把地买回来,囤起来慢慢看


每个老师都去温暖孩子的心,孩子会很幸福。爱心创造奇迹


是Murphy's Boy和One Child两本书的合译,两个故事内容没有关连。
第一个故事(Murphy's Boy)似乎漏译了部分内容(18章和19章之间),看起来会有点莫名其妙,虽然没有影响主要情节就是了。
写中文序言1的人估计就没看书,只看了简介,写出来的东西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隔了一个太平洋之远。
书里反复强调“只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方法,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社会资源的支持。
作者也不是想写她个人如何伟大,教育者不是拯救者,这是个困难的职业,充满挫折、遗憾与挑战。


很多家长一提起孩子就怪这怪那,其实多问问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问题?这本书可能会给你帮助!


我女儿6岁。买这本书并非因为她是问题儿童,而是我希望通过学习书中的案例能有所借鉴。毕竟大多数问题儿童不是生下来就有这些问题的。书还没有读完,读完后再来续评。


太喜欢了,我想不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每一位关心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


像是读小说一样,我感觉对于家长教育孩子倒是没有什么帮助


前几天到的货,今天已经读完一遍。感觉这本读物不错,有的人读后可能对其中很多文化差异感到不愉快,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爱心的教师工作的实录,如果只是这样简单滴理解这本书,还远远谈不上读懂了这本书。正因为差异很大,所以可能给我们的启发才更大,这一点,不正像那句说得已经太滥了的话——“风景在别处”?


通过书内几个小主人公的实际实例,心理老师的耐心辅导,明白如何面对孩子种种问题及表现的深度理解。


这本书的专业性与可读性结合的比较好,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读了这本书,深深地被作者感动着,每一个咨询师都是来到凡间的天使,他们的工作让人肃然起敬。对待孩子要“随人分限所及”,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


对问题儿童的专业理解与对康复的坚守,让作者成功将两个孩子带出人生的黑暗地带。作者与孩子告别的情节最让我感动,既是专业关系的结束,也是人间真情的释放。


很佩服作者的耐心,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非常需要这样有耐心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如此有耐心,那么孩子们的童年将是快乐和美好的。


虽然是活动时候买的,但是收到以后一打开,那天就什么也没做,一直把这本书看完。

很感动于国外教育工作者对于问题儿童的那种超越亲情的关爱与专业的心理救助,希望国内也能有类似的机构,救助那些需要免费心理帮助的儿童。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希望能作到像桃利那样有耐性,有智慧地教育孩子们。


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作者如何处理两个极端的问题儿童的案例,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的原则和方法。就是书里面有残页,很不过瘾。但是当当给返还了15元,用于下次购买,只好保留意见了


看的触目惊心,也对儿童的成长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是个了不起的人,这本书专业性挺强的,给儿童教育工作者或者老是对自己孩子存有抱怨的家长看看,很好


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个国家,与众不同的孩子都会受到排挤,尽管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除非遇到真正用心理解爱她们的老师,本书的故事很感人,却又感慨万千,有多少孩子能像书中孩子那么幸运?又有多少天才的孩子被埋没了?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难带,与众不同,努力找一位适合他的老师吧,孩子以后的生活会因为有一位好老师而变得精彩。


内容很吸引人,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太幸福了,孩子聪明,家庭幸福。


本来买回来打看自己看的,结果女儿先拿来看了,他爸爸还开玩笑,说这个问题儿童自己先看了,可以找到对策来对付你了。还好家里女儿是个乖孩子。


不错,只是是讲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不过可以告诉我们,孩子的所有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长应该多反省下自己,多陪陪孩子。


家里有小孩子,买着学习,很受教育,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


这两年比较喜欢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尤其是像这一种:教育与学生心理方面的,因为遇到太多的学生,他们智力不低,他们能力不差,然而,总是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各样的事件,使得他们总是在行为中产生形形色色的偏差,实在是非常可惜,而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的指导人们如何去做,然而,有心的人还是能从中吸取经验: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爱,发自内心的爱,没有歧视的爱 ……而我们,做到了吗?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育儿书籍
通过完整和系统的案例分析,指出了真正教育应该的实践。
或许,没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孩子没有错,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镜子!
这个事实有点残忍,也是我这半年才意识到的!
无语,惊醒,一身冷汗!


问题儿童教育实录是 我的最爱,喜欢他的细细的委婉的到来边看书边听非常过瘾~!~!~!~


问题儿童的研究在中国中小学里还是很不够的,看了这本书觉得人家才是真正的做教育。


这次收了十多本书,第一本看的就是这本,内容写的很好,很真实,通过这本书,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们是有效的,什么样事情对孩子影响大,看过以后自己反思一些日常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足,加以调整,有点像心理读物。


这类题材的教育书籍可以帮助父母们更了解孩子的世界。


以前,我会觉得孩子太过分的时候,是可以稍微打一下,惩罚一下的。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任何程度的暴力都不能让孩子听话,只有接近孩子,接纳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问题儿童教育实录


儿童心理治疗师对凯文的不放弃很让人敬佩,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不放弃,不抱怨,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特价买进,本以为使讲如何教育孩子的,后来看了才知道是讲两个案例的,不过也还是挺好看的,讲的案例只能当故事看,对指导教育小孩没有什么意义。便宜,当闲书看看挺好。


很震撼心灵的书。作者简直是天使啊。细腻。耐心。


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教育孩子光有方法不行,还要有爱。


特价买的,看了这个书,孩子再犯点错,不听话什么的,都觉得这有什么呀,我的心里承受能力强多了。也深感我们国家的教育实在是缺少人性化。


问题孩子,令人头疼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对孩子的爱要建立咋u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是本实录,所以让人觉得像是身临其境的感觉,问题儿童的问题,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案例来分析研究,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参考~


这本书正上我想要的,可以从例子中的孩子的问题引起反思,很好


外国的教育更适合现在的中国孩子!


谁不期盼孩子成龙成凤?然而,现实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在这里,您教育孩子的烦恼得以消除。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面对有那么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作者都能做到的事情
那么我们当家长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借口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
给予他真正的理解和爱呢?


了解自闭孩子的心灵


挺好的一本书,对于教育孩子很有一套~~~


虽然只写了两个孩子的治疗过程,但是发生的一切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用心,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种种做法是否得当。感动!


两天就看完了这本书,作者对于问题儿童所付出的耐心和努力让人佩服的同时也很有启发。


看完之后 ,深受教育。问题儿童来自问题家长。


刚刚拿到书,还没有给孩子看,打开看后我觉得不错,我觉得孩子看了也会觉得不错的!


学习教育孩子


对教育孩子有启发


这本书真不错,值得一看,对问题儿童家长和教师都有帮助。


感觉现在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俺脚着,外国人好变态啊!
书中的两个孩子遭遇到的事情好恐怖啊……
都不像是真事,所以俺当小说看……


儿童教育也算是心理学既一个分支,希望看完这本书能对我的知识有所提高~


作者专门从事问题儿童教育

很有针对性


两个孩子的故事
爱极了这个老师,赞


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
书中描述的小孩的状况,想象一下都让人头大。自认为博爱的我,都难以忍受。可作者却用她的智慧,使这些小孩走上正轨。每个做老师和家长的人都有必要读读这本书。


這一本書我非常喜歡,超過預期,我是一口氣讀完的.

問題兒童的遭遇真的非常令人同情,幾次落淚~

對孩子們真的要多點愛,多點關懷~


一口气读完了,实在佩服作者的耐心与爱心


特价买入,内容很吸引人,除了有一些教育参考外,作为故事读也很不错


对了解一些孩子有帮助


对走进儿童内心,了解问题儿童教育有借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