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为了理想

陈晋,赵新茹,王为衡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晋,赵新茹,王为衡  

页数:

214  

内容概要

  《为了理想——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是一本青少年党史教育的优秀通俗读物。该书以文物为切入点,选取中国共产党人在80年历程中“为了理想是怎样奋斗的”这一主题组织素材,以翔实的史料、简练的文字、珍贵的党史文物图片,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示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的丰功伟绩,为新时期理想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该书通过文物及故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崇高追求、高尚的人格,以及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进而折射出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该书文物的选取以小见大,故事的编写见物见人。突出反映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既通俗生动,又尊重史实。该书的明线是党史文物背后一个一个的故事,暗线是党的历史。全书以文物及故事引领,又由革命理想这个主旨串在一起,让读者有亲临革命博物馆的感觉。

书籍目录

序篇:鲜活的记忆一、旅途之初引爆中国的一把火传播理想的种子“红船”起航记不再做牛马的人们滚滚洪流浴血悲歌二、红色狂飙霹雳一声暴动延伸的路生死之间红土地穿越时空的理想之诗三、民族之光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咆哮的母亲河宝塔山下敌后传奇建造思想大厦四、命运决战在“桃子”熟了的时候决战之初失道寡助战争奇迹的秘密得人心者得天下五、变换乾坤丰碑的注释人民币的进军万方乐奏在糖弹面前重整大地为了和平六、强国序曲初登世界舞台工业化的新音符治国盛事三大改造高潮撬动知识的杠杆七、曲折探索新起点浪漫年代在调查中反思创业者之歌在动乱中有朋自远方来艰难跋涉八、转航岁月一份手稿和历史的转折一份考卷和科教的春天一张契约和农民的选择向昨天告别九、潮涌中华八面来风上下求索遍地起风流在挑战面前十、世纪跨越春华秋实向目标挺进九州方圆精神家园新风景太平洋的潮声迈向新世纪十一、发展新篇“非典”启示新的路程多难兴邦百年梦圆民生承诺中国答卷尾声:使命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宝塔山下1937年11月,在山西抗日前线领导八路军抗战的朱德总司令,给四川老家的亲属和好友各写了一封信。给亲属的那封信说:“那些希望升官发财的人,决不宜来我处。至于真心爱国,能牺牲一切,吃苦耐劳的人,不妨多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没有要过一分钱。”给好友与龄的那封信说:“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我已不能再顾及他们。  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健康。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我十数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法币,’请速寄家中朱理书收。”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总司令,竟要靠借钱来养活艰难度日的母亲,这对于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官僚来说,恐怕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正是靠这样的作风,延安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千千万万追求真理的青年。到延安去,成为许多爱国青年的追求和选择。  在延安城东南的山顶上,有一座唐代修建的宝塔。许许多多热血青年从国民党统治的地方奔赴这里的时候,在很远的地方,一看到这座宝塔,就觉得是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他们宁愿放弃重庆等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也要到这里来接受一种精神的洗礼。正是在延安,在宝塔山下,在延河水畔,他们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生活,获得了一种人世间特别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获得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激情和灵感。  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抗日战争时期,有近百名外国记者带着怀疑和好奇来到了陕北这片神奇的土地。1938年,荷兰著名纪录电影艺术家伊文斯,在国统区拍摄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原计划到延安拍摄,但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阻挠而没有成行。这时,他得知中国电影工作者袁牧之要到延安拍摄纪录片,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架“EYEMO”手提摄影机和2000米胶片送给了他。正是这架摄影机,记录下了黄土地上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或许一张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毕业证书会告诉你。  当时的延安,是一个文化精神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办起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十几所学校。有中共中央党校,有马列学院,有民族学院,有艺术学院,有女子学校,有青年学校,甚至还有自然科学研究院,等等。  最有名的学校,则是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所学校还先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创办了12所分校,共培养出10多万名抗日军政干部。青年们来到延安,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技术。在一些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毛泽东还常常去讲话。他说:你们在宝塔山上学了几年,就要下山了。传说中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成仙要下山的时候,他的师傅元始天尊送给他三样法宝: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要他去安世治乱。你们今天也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不过你们在这里修炼的是马列主义真经。你们到各地区开展斗争,我也送你们三样东西: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许一个粗瓷海碗会告诉你。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  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于是,我们在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在进行豆选。  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放着一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的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民主,用它那最直接的方式,给庄稼汉蜕去了心灵上的老茧,为他们寻回了几乎忘却的自尊。  许多非共产党人士就这样被选进边区各级政府和参议会里任职。担任边区参议员的人当中,有一个叫李鼎铭的地方绅士。他也会些中医,曾开了几张药方给毛泽东治好了病。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他提出了一个叫“精兵简政”的议案,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有人反对说,抗日战争正是紧张的时候,“精兵”就不能发展部队,“简政”就很难巩固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精兵简政”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力量。有人因为李鼎铭是党外人士,甚至怀疑他提出这个议案的动机不纯。毛泽东看到这个议案后,把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还批注说:“这个办法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于是,在这届参议会上,李鼎铭被选为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毛泽东后来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谁提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他的办。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许一把锄头、一块肥皂会告诉你。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严酷的岁月时,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很难维持庞大的军政机关的开支。随着精兵简政运动的开展,延安还发动了大生产运动。起因也是一件来自民间的小事。有个延安的老百姓说了一句:“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有关部门觉得问题严重,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说后,不仅没有去审查严办,反而思考老百姓为什么会对自己不满。经过调查,知道是边区政府的征粮政策给老百姓压的负担太重了,由此,中央决定通过一场大生产运动来解决粮食问题。有一首叫《南泥湾》的歌,说的就是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到南泥湾开荒种地的故事。过去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有人烟,八路军到来后,让这里变成了塞北江南,到处是良田,遍地是牛羊。在延安,人们自己纺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还自己种菜种粮。在边区,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生产了一种叫“新华”牌的肥皂。这种肥皂除供应延安市场外,还远销到了西安等地。人们或许还常常在电影中看到毛泽东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镜头,而那块用来做镇尺的铁块,就是延安自己生产的。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靠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靠着宽广的政治胸怀,靠着罕见的创造精神,靠着粗放的生产方式,支撑起一场正义的战争,终于在一个荒凉贫穷的地方,搞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局面。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为了理想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