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
2003-1
吉林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诺齐克,F.A.哈耶克
324
250000
秋风
无
译丛取材选目则不吝其小,助力求主题相对集中,现约略勒成数专辑:一曰西方古典思想与人物,尤以古希腊为要。二曰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特重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思想制度主流之自由民主的发展。三曰知识分子与自由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皆卷入市场经济,超越性大概正是较现实的中华人文化所需特别留意处。五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思想,藉此希望国人眼光也能注意我们近邻心灵的深邃。六曰《学术思想评论》,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作者:(英国)F.A.哈耶克 等 译者:秋风 编者:何怀宏
第一部分 知识分子:自由市场的天然敌人?
知识分子与社会至上主义
工程师和计划者
资本主义与犹太人:探讨一个悖论
知识分子为休拒斥资本主义
知识分子与市场
自由、市场与国家
丑陋的市场:为什么资本主义遭人憎恨、恐惧和蔑视
反资本主义精神为何会增长?
知识分子、道学家与自由市场
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敌意
作为“工人阶级”捍卫者的教授学者
经济学和资本主义为什么总是招来议论?
2000年的反自由主义势力:新千年集体主义的崛起
什么是资本主义
美国被迫害的少数:大企业
第二部分 反潮流
走出奴役之路:预见没落——托马斯·W·哈兹利特
采访F.A.哈耶克
重新发现自由:个人回忆
哈耶克与朝圣山学社
五位热爱自由市场的诺贝尔经济学获获得者
书评自由市场大幅度地改进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境遇,然而,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鄙视、厌恶甚至憎恨自由市场。为什么?哈耶克、诺齐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布坎南等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会诊这种奇怪的心理症状。
自由市场大幅度地改进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境遇,然而,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鄙视、厌恶甚至憎恨自由市场。为什么?哈耶克、诺齐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布坎南等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诊这种奇怪的心理症状。
无
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很高,但很在感情上难以博得知识分子的青睐,在中国尤为突出。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向往田园牧歌生活,以及心灵交流。市场的核心是价值交换,价值是关键。传统文化一种重要理念是“君子喻于义不喻于利”,故而会从心底抵触市场。本书深刻阐释了知识分子与市场的关系,对我国文化改造意义重大,对建设市场经济尤为重要,值得一读!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也从色面充分的诠释了49年知识分子错误选择的原因
哈耶克的著作都值得读,读后往往会使人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不错 值得一看。。。。
秋风翻译得不错。
书上错别字太多了,这个出版社和作者实在有点太不负责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太多,粪青太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空谈太多,理性太少。读完此书,可以消除我们对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误会和敌意,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愤怒。中国的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太多,而是资本主义太少。
本书文章的作者都是西方世界著名的学者,他们又为什么会反对市场呢?市场的发展无限度地掠夺地球的有限资源,造成了今天的环境的极度恶化,使人类贪婪的本性无限放大…这些都让有识者深深的预感到,所以他们反对市场。书的内容不错但纸质比较差。
书到手还没看就被质量吓到了,都不如市面上的盗版书质量好,盗版书都比这专业了...大大影响看书的心情!
翻译得很糟糕,有一些文法错误实在是很明显.同一个人的名字,前后出现了两种译法...
看了就知道国内的美国鹦鹉说话套路了
是18篇文章的结集,虽然有利于观点交锋,但是远不如图书的题目那么醒目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待看。
这本书非常好,对于市场的理解都是大师在阐释,非常受用。
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当中指出:现代性导致知识分子的身份受到了挑战-----他们成为打工者从属于现代工业机器,除非有利于“增值资本”提高效用,“没有人会出钱雇佣他们”。一个滑稽的悖论摆在他们眼前:任何观念即使是革命的颠覆性观念本身,“除非能进入市场出售给现代人,否则就无法为现代人所知并改变他们,”因此,“知识分子不仅要为了面包依赖于市场,而且也要为了精神食粮依赖于市场——而他们知道,这种精神食粮的提供是不能依靠市场的。”不管是现代主义者贝尔,还是反现代主义者巴勒斯,都始终在“沸腾而多产的社会和经济大锅的表面上冒泡翻滚。”
诺齐克则借鉴了米塞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反自由主义的心理根源》的一章中的写法,称知识分子之所以反对资本主义,是缘于不成功者的“怨恨”。他指出:是学校教育培养了人文知识分子的“宠儿”心态,使他们接受了一种按照智力能力分配奖赏的机制。但是,市场社会的标准与学校标准是如此不同,资本主义制度分配个人回报的唯一依据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上其他人的需要,它只问你在经济上带来的收益,而不管所谓的的“个人价值”。所以,即使在学术上春风得意的学者,也会在与市场精英的横向比较中,产生一种心理失衡之感。最令严肃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的是,“市场未必会给那些知识上最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以应有的奖赏;它所奖励的是那些公众喜欢的东西。这些可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研究,或者有可能根本就是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东西。” 正是这种心理落差,使人文知识分子对于市场产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诺齐克指出,知识分子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掏钱购买知识产品的公众身上、而不是出在市场机制本身上。
市场对于知识分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社会物质的富足是文化发展的前提;而宽容多元的市场体制也为创作自由创造了条件。然而,市场的本质是大众的品位与喜好;而严肃的科学与文化恰恰是与它相对立的---精英文化必定难以顺利走向市场。今日的很多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则是市场体制的受益者,“他们利用那一机会令其声誉获得了充分认可,进而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时事评论家。他们之中有些人,正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如所宣称的那种舞文弄墨的空谈家。” (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这些人常常非常真诚、非常自信、也非常愚蠢。从制度上看,公共知识分子向大众市场提供“符号产品”,往往有迎合之意,常常有哗众取宠的娱乐化表现。
现代社会由三大系统构成:政治、市场与文化。反观当今中国的情况,中国知识分子曾长期处于政治压力之下,面临着不容置疑的政治教条;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则面临着大众的需求与品位。在几十年的政治压力之下,我们早已丧失了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与知识分子团体;而当今在充斥着功利主义与物欲的市场体制面前,知识人又如何保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地?这无疑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多个作者关于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各个作者只是针对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对于较为熟悉这一方面知识的读者来说,有的部分可能觉得乏味;而对于初次接触相关方面信息的读者来说,因为作者太多,带来思路上的不连续不统一,确实会对读者照成一定的麻烦。但是不破不立,未尝不是好事。而在一些细节方面,各个作者之间也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样会使还没有形成自己观点的读者如醉云雾。
所以建议想读本书的读者,先做一定的功课,可能读得会更有营养一些
全书有一些很新颖的观点很有意思,需要读者耐心品味,细细思考。
哈耶克和诺齐克那篇相对而言写的较好。其他的几位看多了感觉有点儿索然无味。
哈大爷最后回忆圣殿山学社的成立经过的段子我觉得非常“浪漫”。你想啊,在孤独的旅行中碰到几个和自己同样孤独的人,于是萌生了让孤独的人们齐聚一堂的想法,并付诸实践。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在斯大林主义甚嚣尘上的20世纪40年代,“一小撮”顽固不化的古典自由主义者的秘密集会,即便是最没有情调的人也会为之小小感动下吧?
不过秋风最后那篇文章写得很差劲,连译名都没统一,一会儿哈耶克,一会儿海耶克。内容更是东拼西凑,有些段落甚至直接抄袭同一本书前一部分哈耶克本人的文章。我说,编辑也好作者也好,你们就不能认真一点儿么?
现代社会由三大系统构成:政治、市场与文化。反观当今中国的情况,中国知识分子曾长期处于政治压力之下,面临着不容置疑的政治教条;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则面临着大众的需求与品位。在几十年的政治压力之下,我们早已丧失了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与知识分子团体;而当今在充斥着功利主义与物欲的市场体制面前,知识人又如何保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地?这无疑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昨日听导师博士生的课,学习卡勒的文章。其中卡勒指出当代文学的六大潮流中的最后一条就是返归美学。老师即指出美学平民化的益处,我却深表忧虑。一般意义上而言,正是知识发布权利的下降,民主进程的加速才使得个体意义上的理性的复归。但是,还是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否承认,文化一直以来就是一种精英主义,民主进程搅乱了这一进程也最终导致美学与形而上学的死亡。知识分子(您推荐的萨义德意义上的)也就最终在民主进程中死亡了。当马克思把劳动和工作带入到知识界,独立知识分子已经消亡。作为人儿存在的个体被更大的意义生产机器取代,话语场域取代人的灵性之光,这便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您说对了。我当初也就是冲着这两篇文章才买了这本书的。如今也只读了这两篇而已。其余至今空白。
对头
现在可以跟09年的翼师握手了——为什么觉得这么伤感?
现在可以跟09年的翼师握手了——为什么觉得这么伤感?+1 我也是刚能握上,好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