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黑龙江摩苏昆

孟淑珍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孟淑珍  

页数:

318  

Tag标签:

无  

前言

黑龙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她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重要区域。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三江流域部落众多,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中原黄河流域。古代史籍明确记载在黑龙江地区生息过的民族先后有:先秦时的肃慎、溅貊、东胡三大族系;汉晋时的夫余、鲜卑、挹娄、北沃且;北朝、隋时的夫余、勿吉、室韦、乌洛侯、地豆于、豆莫娄等;唐、北宋时的棘韬、室韦、契丹、女真、蒙古、汉族等;南宋、元、明时的女真及蒙古诸部、汉族、索伦诸部(即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东北地区的先民鲜卑、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先后人主中原,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崛起于东北大地的民族,一次次地向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注入了无比遒劲和深厚的生命力,并在文化的交流中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水乳交融的重要组成要素。黑龙江是一片开放的土地,她几百年来一直是众多迁徙者和拓荒者神往的地方。清朝建立,黑龙江地区的齐齐哈尔(卜奎)和瑷珲,被辟为流徙要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彦,至者接踵”。(杨宾:《烯发堂文集·伍敬玉五十寿序》)清末开禁之后,关内山东、河南人民大批移居黑龙江,民间称之为“闯关东”。清朝时期,黑龙江省的人口构成已是“(内地)十三省,无省无人”。(方拱乾:《绝域纪略》)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犹太人及20多个国家的近20万侨民涌人哈尔滨等地区,又带来浓重的欧风西俗。哈尔滨市因此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新中国建国之后,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以及文革时期的知青来到黑龙江地区。大量外来移民不仅改变着黑龙江的人口结构,也带来了新的文化要素,不断塑造出新的黑龙江文化面貌,积淀了黑龙江多元文化的底蕴,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

内容概要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也有学者称之为史诗。《黑龙江(鄂伦春)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一卷,在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多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得以面世。我省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又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摩苏昆”内容丰富广博、艺术风格独特,承载着鄂伦春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与久远厚重的民族历史,对于认识北方渔猎民族的社会、经济、艺术、宗教、风俗,保留和弘扬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因此,保护和研究“摩苏昆”,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摩苏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鄂伦春族摩苏昆概论/1(王益章黄任远)英雄格帕欠/1波尔卡内莫日根/83布格提哈莫日根/95鹿的传说/101雅林觉罕和额勒黑汗/128双飞鸟的传说/149娃尔都日堪和雅尔都日堪——姊妹山的传说/180特尔根吐求亲记/223诺努兰/230阿尔旦滚滚蝶——个孤女的遭遇/235阿尔塔奈莫日根/245神箭手/248鹿的传说/252乌布尔迭依兰阿戏吉/254达多联亲/257受气的媳妇回娘家/259“摩苏昆”的由来/261附录1古老语言艺术的“活化石”——论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267(马名超)附录2鄂伦春族“摩苏昆”调查报告/276(玛哈依尔·淑珍)附录3关于摩苏昆调查考证的补充报告/308(玛哈依尔·淑珍)附录4“摩苏昆”讲唱家简介/315后记/318

章节摘录

鄂伦春族民间文艺家孟淑珍对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遗产——摩苏昆的采录、翻译、整理,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著名民间文艺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马名超指出:“在今天世界上十分罕见并且处于原始渔猎文化终结期的北方冻土地带,直至今日仍然存留着如此鲜活而质朴的这类语言艺术‘化石’中,势必包含它远超现有地域疆界和仅只文艺科学范围的多学科研究价值。”①已故民间文艺家隋书今在为孟淑珍的翻译整理本《英雄格帕欠》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对人们全面认识和研究鄂伦春民间文学乃至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中,各民族口头说唱文学都有着重要意义。”②一、摩苏昆的主要篇目鄂伦春族的先民,原来活动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南北,东至库页岛、西起石勒喀河这数万里广袤的地区。在渤海时期属于唐王朝设置的室韦都督府管辖的室韦族,他们住在森林之中,以游猎为生。这个民族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有民间故事、传说、民歌和说唱故事摩苏昆。摩苏昆的主要篇目有:《鹿的传说》、《双飞鸟的传说》、《波尔卡内莫日根》、《阿尔旦滚滚蝶》、《英雄格帕欠》、《娃尔都日堪与雅尔都日堪》、《布格提哈莫日根》、《诺努兰》、《雅林觉罕与额勒黑汗》、《特尔根吐求亲记》等。说唱故事大致可以分为英雄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故事三类。

后记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也有学者称之为史诗。《黑龙江(鄂伦春)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一卷,在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多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得以面世。我省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又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摩苏昆”内容丰富广博、艺术风格独特,承载着鄂伦春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与久远厚重的民族历史,对于认识北方渔猎民族的社会、经济、艺术、宗教、风俗,保留和弘扬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因此,保护和研究“摩苏昆”,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摩苏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黑龙江摩苏昆》的整理、编撰,遇到过很多的困难。由于鄂伦春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摩苏昆”形成以来只是在民间口头传承,一直没有文字本。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演唱全本“摩苏昆”。而且,懂鄂伦春语的人也越来越少,“摩苏昆”的传承正面临着严重危机。2002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省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协会秘书长王益章在调研期间,专门拜访了“摩苏昆”的采录整理者、鄂伦春族民间文艺家孟淑珍女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时把“摩苏昆”列为重点项目,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为孟淑珍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之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摩苏昆”的编写、翻译。协会还邀请少数民族文学专家,协助她整理、审定文稿。2005年,“摩苏昆”得以完卷。这次《黑龙江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首卷出版,完整再现了鄂伦春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填补民族文化领域一项重大空白。《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筹划,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中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几度中断然后又重新启动。这一次丛书的出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部长衣俊卿的关心和指导。衣俊卿部长担任了丛书主编,并亲自为丛书撰写了总序。还曾两次就推进丛书编写工作做出过批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来源于民间,是广大民众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创造,生存智慧的结晶。“黑龙江省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根据民间文艺学分类法,分成文学、艺术、民俗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十册。丛书计划从2009年开始编撰,到2012年出齐。丛书将全面展示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勾画多彩的龙江民间文化艺术长卷,为了解和研究黑龙江文明打开大门。


编辑推荐

《黑龙江摩苏昆》:黑龙江流域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黑龙江摩苏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