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迈欧篇
2003-1
上海人民出版社
柏拉图
230
谢文郁
无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提出两个重要概念:载体和理型。载体指称的是事物的材料来源,而理型则为事物提供了形式结构的来源。载体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在别处读不到关于这个概论的讲座。本概念提出和含义在拍拉图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理型柏拉图的著述中是讨论得最多的概念。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Platon) 译者:谢文郁
序 靳希平自序蒂迈欧篇附录一 《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附录二 载体和理型参考文献索引
书摘 那些在空中运行的星体也是出于这个理由并按同样的方式被造的,即使这个宇宙应尽可能成为完善的理性的生命体,模仿那永恒者。 有了时间,各种与原本相似者便被造了出来。当然,就这些生命体各自并不包括原本生命体的全部而言,它们并不与原本完全相似。造物者根据原本的本性继续完成余下的工作。他认为宇宙必须拥有原始生命体所具有的理性,从而有能力辨清一切不同形式。他创造了这四种生命体:天空中的诸神、在空中飞行的有翅物、在水中居住者、在陆地行走者。 他主要用火来造诸神的形式,使之辉煌可观,并根据宇宙的样子而给他们以圆形。他赋予他们以优越的理性,并安置在天空各处,点缀整个宇宙。他赋予他们每一个以两种运动,一种是原地运动,是指总是思考同样的问题,拥有同样的想法;另一种运动是向前运动,这样他们的运动就与同和相似运动合拍。他没有给他们另外五种运动,是要使他们尽可能完善。全部固定星体都是这样产生的。他们是生命体,永生,自我旋转。至于那些不固定的游荡星体,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他把地球设计成我们人类的养育者。她围绕着那贯通的轴心旋转,作为昼夜的护卫者和度量者,是天空诸神中最受尊重的。 我们认为,做这件事是徒然的,即去搞清楚这些星体的运行,它们的位置关系,运行中的顺逆,产生的先后,谁与谁面对面,前后顺序,沉隐和显现时间表,及其如何给那些不知所措的人们递送恐惧,等等。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有同的运动的模型作参照。因此,我们就到此为止,不再谈论这些可见的被造神的本性了。 我们还发现,做这件事也难,即,弄清楚其他神和他们后代的事。人们关于这个问题很早就有说法了,我们暂且就相信他们的说法罢了。他们说,作为神的子孙当然会有关于他们祖先的知识。我们不能不信任神的子孙们,然而我们也找不到可能的或肯定的证据宋证实他们所说的。我们还是遵循传统接受他们给出的家族史吧,并以此来谈论这些神的后代。天神和地神生了俄克阿诺斯(Oceanus,大洋神)和忒提斯(Tethys,所有河神的母亲);从他们生出了弗耳克斯(Phorcys)、克洛诺斯(Cronus)、瑞亚(Rhea)以及整个一代神。从克洛诺斯和瑞亚产生了宙斯(Zeus)和赫拉(Hera)以及他们的弟兄们,还有他们的后代。 还有,肌肉损伤后,经常将积气留在体内而无法外泄,所致的折磨就像吸入外气却无法排泄一样。最严重的是,当这气集结并在腱和小血管周围膨胀,使它回压脊梁以及相依的腱。这种回压导致的病乱有破伤风和角坂张,很难医治,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着发烧而缓解。 白色黏液中的气泡有气,因而它的堵塞也是很危险的。如果其中的气逃离身体,危险就会轻些。但还是会给身体留下危险性的白色疹斑,以及诸如此类的疾病。要使它和黑胆汁结合并扩散至头部的神圣环路,引起迷乱,那么,每次发作时,如在睡觉中相对来说会轻些,但在醒时就很难摆脱它。神圣区域的这种病称为“神圣之病”。 酸性和盐性黏液则是各种由流动堵塞所引起的病乱的原因;其名称由黏液流向的部位来定。 身体各部位的炎症,即体内的发烧发热,乃是胆汁所致。如果胆汁有出口,它的沸滚会把各种疹排山体外;要是闷在体内,它就会导致炎症。最糟糕的是,胆汁和纯血相混而打乱血纤维的位置。血纤维在血中保证血液的稀稠比例;有了这个比例,热就不会因血过稀而从身体的多孔结构中流出身体,也不会因血过稠而在血管里流动缓慢。拥有这种性质的血纤维保持着适当的量。即使死后血已凉了,抽掉其中的血纤维,血就会流动;相反,要是血纤维留在那里,它就可以使血冷却时聚结不动。因为血的血纤维有这种作用,当胆汁(原是从血中产生的)由肌肉重新融入血中时,开始时数量很小、热且有流动性,在血纤维的作用下发生聚结;在聚结过程中它原来的火熄灭了,从而在体内引起发凉发抖。要是胆汁汇流,其热量压倒血纤维,在沸腾中搅乱它;如若胆汁能够持续压倒血纤维,就能渗入骨髓将它烧毁,把灵魂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止它自由。如果汇流较弱而身体还能抵抗解体,胆汁就被压倒,或者被挤出体外,或者被挤压穿过血管而进入肚子的上部或下部,就像内战时一个城市被流放那样,整个地被逐出身体。这便是腹泻、痢疾,等等。 如果身体生病因火过量,它就会持续发烧发热;气过量则生日发疟;水过量则生隔日热(因水较火和气惰性更大);土过多时,由于它在四种元素中最有惰性,每隔四天才通一次便,称为三日疟,其热很难去掉。 因此,从另一个意义上看,《巴门尼德篇》是没有结果的。它所进行的讨论需要作进一步的推进以得出肯定性的结论。这就是《智者篇》谈话的中心问题。本篇谈话与《巴门尼德篇》有一种衔接的关系,我们可在“谈话”中寻得一些支持。在217C,柏拉图有意识地提及《巴门尼德篇》中发生的谈话;进而在时论存在和非存在时,以简练的方式重复了《巴门尼德篇》中的讨论要点。所以,柏拉图便能充分利用《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推论,使讨论纵深进行。 柏拉图认为,关于理型关系的两种情况都是走向极端、矛盾而不能成立,因而不能为人接受;惟一可走向光明的道路是折中,即有的理型可以相互渗透,有的则不行。但是,如何去把握理型的相互渗透呢,柏拉图觉察到这是一个非常奥妙的难题,非一时半时而能解决。对此,他采用比喻的手法来阐明他的思想。他谈到,把握理型间的渗透需要十门专门的技术,称之为“辩证法”,这门技术与字母的组合技术、音调的谐和技术等极为相似。字母组合需要元音字母作为撮合者;理型则要求独立性,不能混淆。例如“动”这个理型,它是动,就不能是其他的理型,不能为其他的理型取替。在字母组合中,字母在元音字母的撮合下,彼此相拼结为一体;理型则可以相互渗透,动可以具有“存在”、“非存在”、“静”、“动”、“同”、“异”等性质(理型)。在字母组合中,有的字母能组合,有的则不行;在理型关系中也有同样情形,有的理型相互渗透,有的则不行。所不同的是,在理型关系中,有一些理型,它们可以渗透入一切理型中,如存在与非存在、动与静、同与异。柏拉图详细研究了这三对理型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它们便是贯通于一切之中的理型。柏拉图的这些思想通常称之为“通种论”。 可见,柏拉图在这里企图通过“辩证法”来把握理型之间的关系,了解理型的渗透规则。关于最普遍的理型的问题,他认为是“辩证法”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谈话中读到详细的有关论证。此外,柏拉图在谈话中还讨论了一些非最普遍的理型,如知识、美、大、公义、言语、思想意见等等,简略地提及它们与存在、异等最普遍的理型的渗透情况。由此可以明了,本篇谈话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柏拉图企图建立一种新的“辩证法”。 柏拉图接着对他自己早期的理型论进行了批判。批判的角度是认识论。他旨意说明:承认了那么一种理型论,把“存在”理解为不生不灭、不动不静、绝对永恒而神圣的理型,则“存在”将不可认识。证明:认识是一种能动的作用,因而认识对象是被动者。根据这种观点,存在作为认识对象是被动者,它被知到什么程度,就被动到什么程度。如果“存在”是自在的、不动的,没有接受作用的能力,那么认识将没有作用对象而不能发生,从而“存在”遂不可认识。这个结论说明:要使认识成为可能,“存在”必须是动的。但柏拉图马上指出,作为动的“存在”也不能认识。证明:认识是探究事物相同性质、相同形态、相同关系的活动,因而需要有静止的对象。因此,存在应具有静的性质,否则认识亦不可能。由此得到结论是:“存在”作为认识对象必须是既动又静。 但是,存在又动又静将导致存在不动不静的结论。证明:动与静是极端相反的,把它们集合于一个整体时,这个整体就不能是动,也不能是静,因为归之为动或静都将毁灭这个整体;因此,这个整体是不同于静或动的另一存在物。由此即可推出:这个存在物不动不静。 至此为止,柏拉图为“辩证法”所进行的奠基工作完成了。我们发现,上述推论中的每一个结论都遭到否定: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动与静等,它们本身是什么,究竟具有些什么性质等等,我们仍然没有肯定的把握。柏拉图奠基的目的似乎在于,人们关于概念范畴的理解是缺乏理性批判的。简单地认为存在就是存在,与非存在无关;动就是动,与静无关;一就是一,与多无关等等,这些思想在理性批判之下只能谬论百出,不能立足。这就要求对概念范畴有一种新的理解,尔后的“谈话”中,其主题便是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即他称之为“辩证法”的理解。 既然要,给出新的理解,怎样开辟这条途径呢?柏拉图谈到,人们关于范畴的理解无非有三种情况:或把它们孤立起来,互相不发生任何关系;或把它们无条件地联结起来;或把它们理解为有条件、有规则地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对于第一种情况,将得出否定一切的结论,连使用这些概念也不行。对于第二种情况,将使概念范畴丧失其独立性,如动是静,静是动,这是没有意义的。这两种情况前面都有论证,证明不能成立,不能接受。余下的只有第三种情况:有的理型能相互渗透,有的则不能。这种情况“几乎同字母一样情形——字母有的能;彼此相拼,有的则不能相拼”(253A)。字母的相拼是需要技术的,音调的谐和也是如此,等等。在各个领域,只有内行的人才能辨别其中的规则,掌握其中的技术。在理型关系中,指出哪些理型相互渗透,哪些不能,这也需要一门技术,这门技术就叫“辩证法”。“辩证法”的任务是:确立理型的独立性,不使它们相混淆;从事物中分化出理型;从低级理型中分化出更高级的理型;揭示理型间的渗透关系,等等。 ……
序文郁兄是我国著名西方哲学翻译家王太庆先生的高足,在北大学习期间就对柏拉图情有独钟。留校后教西方哲学史,一个学期结束了,柏拉图还没有讲完;一时间,校内冒出了不少青年柏拉图主义者!此事在北大哲学系一度传为佳话。 在美国读书、研究、教书多年后,文郁兄将他最有心得的柏拉图《蒂迈欧篇》的研究整理出来,献给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同好,这对国内形成中的“回归希腊”小气候真是一件幸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通过文郁兄的慧眼,得见柏拉图这篇在西方影响最广、也最艰深的对话的全豹,进而自己去探查古希腊精神的堂奥。 靳希平 2003年4月18日 于圆明园西骚子营
《蒂蒂迈欧篇》这样的在西方思想上影响如此深远的著作,如果我们想了解西方文化的话,那是必读的著作。对一般读者来说有了中文译本,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思想就可以在中文语境中被阅读、思考、谈论和吸收了。
无
我以他的学生的身份保证,我们的谢先生真正是以哲学的眼睛看哲学,他无比真诚慷慨地把最好的哲学思维给我们。这样的人对他的书绝对负责。我保证。他的外文很好。
需要了解柏拉图的人,就不能绕过蒂迈欧篇。谢老师翻译的水平确实很高,一些关键词是在深入讨论希腊文的前提下才确定的,其英语水平自不必说。另外,这本书的注释也很好,对一些背景性的东西也有补充,更有词源学的解释。书中还附有谢老师的两篇文章,有对蒂迈欧篇的理解和解读,很值得有志于此的同仁一读。
本书是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之一,喜欢西方哲学的人怎能不精读此书呢?另外,“世纪文库”早期的几辑的装帧是很精美的,封面尤其漂亮。后来大概是出的品种多了,换成了素雅的白色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