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打开咖啡馆的门

张耀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耀  

页数:

253  

字数:

5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作者简介

张耀书作目录:《打开咖啡馆的门》(1995年);《黑白巴黎》(1996年);《张耀·咖啡地图》(1997年);《百年夕阳红》(1998年);《彩色罗马》(1998年);《威尼斯进行式》(1999年);《音乐咖啡地图-巴黎巴黎!》(音乐CD书,1999年);《马德里到里斯本》(音乐CD书,2000年);《八百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第一章 漫漫的“咖啡之路”从东方开始 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第二章 咖啡桌上的启蒙主义 从带有土耳其风的小咖啡铺到悬挂水晶吊灯的欧式咖啡馆第三章 大革命风暴中心的“政治咖啡馆” 18世纪民主思想的摇篮第四章 “毕德麦雅”的历史角色 “文化咖啡馆”的历史角色第五章 辉煌的“环形街咖啡馆”城市布尔乔亚的凯旋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咖啡宫殿”第六章 “咖啡中心”——一个世界的支点 一个“作家咖啡馆”的哲学第七章 从布拉格到维也纳的“旋风” 现代派艺术在咖啡馆的崛起第八章 “哈维卡”,现代浪潮里最后的孤岛 战后欧洲咖啡馆复兴的曲折尾声

章节摘录

书摘  咖啡在欧陆上流社会,尤其是新兴的城市有产阶级沙龙里大受欢迎。渴望开拓市场和冒险的西方海上商人,一发而不可止,用远洋海船把土耳其咖啡辗转运往西欧各地。1624年后,大批咖啡陆续到达阿姆斯特丹、汉堡、伦敦、马赛等港口。  由于路程遥远和海运能力的限制,咖啡在欧洲广泛传播的另一途径是跨越东部巴尔干半岛的陆路。不过在这条大道上,最先奔驰的是奥斯曼帝国西征的战车。地处中欧的奥地利帝国是抵挡土耳其人进入阿尔卑斯山腹地的最后防线,同时无意中也成为接受“东方”咖啡文化的前站。  自1529年至1683年,奥斯曼大军几度兵临维也纳城下,围攻这个中欧的首都数年之久,伊斯坦布尔咖啡铺最热衷的常客:行旅商人、周游传教的乐师、军官、神职人员和年轻学生都属于这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欧洲远征的中坚。  他们往日的咖啡嗜好也被带到了遥远的多瑙河畔的营寨,搭起了不可缺少的咖啡帐篷。热气喷香的家乡咖啡成了他们在异国消磨无聊时光和抵御北部严寒的秘方。在停战和外交桌上马拉松游戏之间,连战场对面的奥军官兵和维也纳市民也禁不住飘来的咖啡浓香和种种传闻的诱惑,不时越过早就没有刀光剑影的火线,进入土耳其人营帐品尝这种异国情调的令人兴奋不眠的“黑色饮料”,军营成了变相的咖啡铺和交易场所。  一批批咖啡豆被精明的土耳其商人悄悄运过的防线,涌进了维也纳和它背后的欧洲地区,这也是以后西方百年不断的大规模咖啡走私的开始,难怪维也纳流传一句老话:“欧洲挡得住土耳其人的弯刀,挡不住土耳其人的咖啡。”  历史应验了这个断言,在战线南端不远的威尼斯,1645年出现了全欧首家街头咖啡馆。1656年来奥国议和的土耳其特使卡哈·穆特巴夏劳师动众,带着300多个随员和全套东方奢侈品,包括咖啡,正式进入维也纳城,拜见奥地利皇帝。随团的两位咖啡厨师每天都是特使盛宴上惹人注目的主角,不但烹调各式咖啡,还展览了品尝咖啡的豪华仪式和考究的咖啡餐具,成为轰动首都社交界的新闻。  P108-109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我是消耗型的人、挥霍型的人。所有的钱都用于咖啡和旅行上。  如果这样描述这个人的职业:游历欧陆各处经典咖啡馆、大饭店,—边旅行、吃喝,—边摄影、写文字,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乡村小屋中……可能你会以为是文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有人是这样过日子的?他不卖咖啡,却靠咖啡成名。“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印在《打开咖啡馆的门》的靡页,成了咖啡厂商的招牌语。  ——《GQ国际中文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框,根、家乡,这些都是边框,我的边框是自由的。我没有归属的感觉。  见张耀前,重新翻看了他被誉为“雅皮圣经”的《咖啡地图》和《彩色罗马》,试图从漂泊的影像中归纳天马行空的思维碎片;见他时才发现,他的“视觉书”中表现的狂放相对于他本人而言显得太为含蓄了。他递过来的名片上,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没有名字,只有他的网址和一片虚无风景。  你的家在哪里?  张耀在书中的回答是那句著名的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云云。  面对面,他的回答改成了:“我没有家,没有归属的慨念,现在住在巴黎。”  ——《时尚·伊人》  我不会有这个需求:一个家和一个叶落归根的感觉。  他的行李箱里一定放着成打的唱片。他喜欢听音乐的方式是按在重复键上,让一支歌、—首曲子,几十遍地一次次不停地放。到一个地方,没找到想要的音乐,就很难有感觉是真到了这里。如果再能找到—个喜欢的咖啡馆,则差不多算是—半到家了。  ——《大美术》  我奉行两个主义,一个是世界主义,一个是个人主义。  所谓“张耀方式”,或可理解为有东方意识的、世界主义态度的认知方式。作为作家,你要考虑的是什么最适合你,而不是读者怎么想,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这种态度成就了后来的张耀。  ——《新快报》  相机就像我伸出去的一个手指。  他的话曾在中国追求品位的小众中风靡。但如果说现在就是“读图时代”的话,张耀说他愿置身在“读图时代”之外。  ——《新京报》  他们不需要认识我,但他们真心喜欢我书里的东西。  他不喜欢被贴上某个大师标章,却拥有—群忠实的拥护者,热情的书迷们拿着《咖啡地图》,按图索骥地到欧渊搜寻梦中的咖啡馆。  ——Sony Music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打开咖啡馆的门 PDF格式下载



了解咖啡历史很人文的书,了解了很多历史上很多与咖啡有姻缘的历史,尽管有传奇的成分,还是张耀的一贯风格。


送给一个爱咖啡,梦想开一家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咖啡店的朋友~


很久之前已经看完了,算是我的第一杯咖啡之书!对某人的情怀,对咖啡的钟情开始,内容比较具人文色彩,与现实相差较远!图文并茂是一部高雅的作品


可以说是一本很有情调的书。


没有特点,都是千篇一律的概念COPY的感觉。


之前看過,喜歡裏面的配圖。


  这本书好像更像是咖啡馆简史呢,推开咖啡馆的门就看到了它的前世今生!寂寞的文人、明日的巨匠、政坛的新星,过去与未来的交错,时光与影像的流转,当你推开咖啡馆的门,这里每天上演的总是不同而又似曾相识的剧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