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家与社会革命

(美)西达·斯考切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西达·斯考切波  

页数:

389  

字数:

379000  

译者:

何俊志,王学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作者简介

西达·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言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地图

章节摘录

  当然,比较历史分析并不是没有它的困难和局限,有几个尤其相关的方面,需要在这里进行简短的讨论。首先,根据既定的逻辑应用这一方法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人们常常不能恰当地找到符合某种比较逻辑的历史案例。即使找到了一些大致符合的案例,也不能熟练地控制潜在的相关变量。因此,对于实际可能起作用的原因——也就是说,哪一个因素在实际上影响或没有影响研究对象——就不得不做一些策略性的猜测。其结果是,总有一些历史案例的背景性特征没有得到检验,而这些背景性特征又与要考察的原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比较历史分析有可能或者没有将它们揭示出来,或者是必须要简单地假定它不具有相关性。  另一组问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比较历史分析必须要假定(就像任何多变量逻辑一样),比较的基本单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实际上,如果这一假定以前还充分有效的话,对于革命这样的宏观现象则几乎不可能充分有效。因为,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这些现象发生在独特的、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之中,它们发生在一个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国际结构之中。对大多数既定的比较历史分析而言,关于独立单位的想象常常可以得到维系。例如,为了探测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原因,我将把旧制度下的法国、俄国和中国基本上看成是类似而且互不相干的农业国家。但是,在大多数宏观分析中,人们迟早必须要认识到世界背景和时间的独特影响以及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将会分析独特的世界历史背景对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我还将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俄国革命实际上通过共产国际传播了共产党的模式和政策。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比较历史分析绝不能替代理论。事实上,只有结合不可缺少的理论性概念和假设,比较历史分析才能具体加以应用。因为单靠比较历史分析自身,就不能界定要加以研究的现象。它不能选择合适的分析单位,或者说决定应该研究哪些历史案例。它也不能提供要加以探测的因果假设。所有这些都必须来自于宏观社会学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又必须要由当代的理论争论来激活,而且,还必须要对一系列历史案例的证据模式保持敏感性。  比较历史分析为理论思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验或支撑。它鼓励人们去阐明在宏大理论视角(gr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下提出的因果性观点,并在需要的情况下结合多种观点,以维持对基本目标的信心——即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而实际阐明的因果定律。无论理论上的灵感来自何处,只有当比较历史分析能够令人信服地实现这一目标时,它才算取得了成功。如果比较历史分析能够被成功地应用,它就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理论与历史的理想策略。如果比较历史分析不被机械地加以应用,它就既能促进理论的扩展和重构,又能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具体的历史案例。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章的前几部分构造了一种参照性的理论框架,并引入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原则上应用于对许多可能出现的社会革命的研究。当然,本书并不是对社会革命的所有可能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度研究。也不是从所有可能案例之中抽出“随机”样本进行分析。事实上,当比较历史分析被用于研究具有某种共同的基本特征的几个案例时,它最为有效。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仔细地挑选案例,清楚地确定将这几个案例归结为一类的标准。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成功社会革命转型的案例。因此,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一点篇幅来阐明选择这些案例的理由。  ……


编辑推荐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一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家与社会革命 PDF格式下载



对于历史,我向来不怎么感兴趣。主要的原因在于,以前所受的教育,让我对历史著作几乎失却了全部的兴趣。但我也深知,历史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只是感到国内历史著作过于乏味。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就是其中一例,不是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即是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失却了大历史的视角。而这本著作却采取了一种世界历史的视野,将各个国家的革命历程,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而又不失于对一国内部因素的深刻分析,实在是难得的一部经典著作,无怪乎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并成为北美多个大学中必读的著作之一。革命不经常发生,但革命一旦发生,将会导致社会的变革。所以,马克思讲,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革命年代”似乎不可避免。然而,不同国家的革命不尽相同,革命后的情势也是复杂多变。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以后的这场蔓延全球的革命呢?这实在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课题。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讲,这些革命都发生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那么,这种时代背景对革命的发生具有什么意义呢?在斯考切波看来,这个时代背景或国际环境是理解各国革命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许多学者都忽视了。这个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革命总是发生在旧政权不能有效应对外来挑战的情况下,这些外来挑战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进行外部扩张而带来挑战。当有些国家(如日本)的旧政权能够进行改革,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进,革命的机缘就无从谈起,它们也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成功地转型。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成功,有些却失败呢(如中国),根本的原因是旧政权缺乏自主性的能力,它们不能冲破旧社会中支配阶级的阻碍,因此无法实施成功的改革,也就无法成功应对外来的挑战。国家自主性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革命情势的影响,也体现在革命后国家建设的路径中。中、法、俄三国革命后的政权建设即体现了这一点。当然,农民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的主要力量。这实际上是斯考切波的老师——摩尔的经典命题。在斯考切波的解释中,国际环境(外来挑战)、国家自主性、农民阶级构成了解释革命发生、发展及革命后政权建设的主要变量。其中,国家自主性是至为关键的要素。这也是历史制度学派重新关注国家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现代国家建设是目前国内政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国家如何构建,现代国家如何成长,这些问题时刻困扰每位政治学者。《国家与社会革命》会给你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解读。


很不错的一本书,分析很全面,我已经差不多看完了,还剩20多面。我觉得很好,对法国,俄国,中国的分析都很到位,只是有些地方我不认同,比如说中国国民党为了在战争中积蓄对抗***的力量而刻意隐藏实力,没有与日本人打仗,我不认同,虽然后面也有提及,但仍不是很全面,只是一笔带过,留下个笼统的国民党未抗日的分析。可能是由专门的中国学者分析的原因,可能隐过了这一段也有可能。不过除了这些之外,总觉得前面的写的很好,而对于后面未免太过粗略而只停留在政治斗争上面,没有深层次的像前面的那样分析因为经济而区分出各个阶层,最终由各个阶层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那样细致。后面的东西似乎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而来的社会矛盾,只在政治上面。或说由政治来引导经济,但也没全面的分析因为政治又给经济带来什么细致的影响而涉及到人民的思想形态和经济状况。总的来说,书是很不错的书,花了我几天时间才看完,觉得还是很有道理,支持推荐。顶。


本书的好处在于对比了三个国家发生的社会革命的特征,让我们有更直观的了解革命对社会的变化的影响。


我一直躲在一角静静地思考着革---革命口号、革命目的、革命手段和革命后的实际状况,有头脑的或准备有头脑的人都有必要学会思考,不要为口号所迷惑,要知道自己真的是要什么能得到什么,比如按需分配可以吗?耕者有其田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本比较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我个人认为则也学社会科学的人的必读书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是一位女性,在政治学界,自古代以来就是男人一统天下,很少有女学者进入这个领域。她——斯考切波就是为数不多的和阿伦特一样伟大的女政治学家!


比对三个国家的发展现状


比较史学的巨著,立意新颖,虽非马列理论指导的,但是很经典,可以同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相媲美


在方法、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多启发。历史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新制度主义的经典著作,很没细看~属于收藏之列


还好吧,用的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有意思,有借鉴意义。


不需要同其他著作合并着看,就是单独看她写中国的部分,也会有启发的。


首先,书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也很不错,推荐下~~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看看


很及时,送货速度很快。


写作的角度独特,值得读一读.


作者把法国、俄国、中国的社会革命作了对比,视角独特,引人思考,某些地方会激发你的思考,可读。


不错的市郊,对中国的分析让人开眼界,但也得对法国和俄国有说了接,否者有点晕


正在阅读中,是在阅读《找回国家》一书时,顺便买了这本。


当然的好书,可以和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起看,应该会有很大的启发。


读了一遍,不是很认真,所以收获也不大,尤其是对于比较历史分析,只是的广度和深度不达到一定程度连欣赏的资格都没有,汗颜!


刚刚毕业似乎读这样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只好留着以后再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