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阿道尔夫

[法]邦雅曼·贡斯当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8月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页数:

151  

字数:

89000  

译者:

刘满贵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法国政论家、文学家邦雅曼·贡斯当最为重要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出身高贵、本人又是大学毕业生的青年阿道尔夫,爱上了一位伯爵的情妇、年龄比他大十余岁的爱蕾诺尔。爱蕾诺尔报之以更热烈的爱情,毅然抛开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投入阿道尔夫的怀抱。但不久阿道尔夫厌倦了她的爱情。他既不能专情于爱蕾诺尔,又不能斩断隋缘,担心断绝关系会给她造成伤害。阿道尔夫为此饱受困扰,爱蕾诺尔也不堪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郁郁而终。  小说只有两个人物,情节简洁,行文洗练,别具情趣。同时,作者对人物的复杂心理描写得极为细腻透彻,故而此书被视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法国文学家、政治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先驱。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对波旁王朝的复辟不满。又与百日政变的拿破仑和解。他主张一种制约和平衡机制,支持出版自由等制度,相信宗教是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他一生著述颇丰,既有政治

书籍目录

导言(帕特里克·科尔曼)关于小说版本的说明阿道尔夫——在信笺中发现的无名氏的人生逸事附录:“第二版序言”或“论本书对人性和道德的影响”邦雅曼·贡斯当年表相关文献选目

章节摘录

  `


编辑推荐

  法国政论家、文学家邦雅曼·贡斯当最为重要的中篇小说《阿道尔夫》:被称为法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所有法国小说中最具无声穿透力的作品。讲述一个出身高贵、本人又是大学毕业生的青年阿道尔夫,爱上了一位伯爵的情妇、年龄比他大十余岁的爱蕾诺尔,与之相恋,最后却抛弃她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阿道尔夫 PDF格式下载



作为小说,《阿道尔夫》精炼得让人骇然,极少场景,极少人物,阿道尔夫和爱蕾诺尔在贡斯当所建的花园迷宫中像两头受惊的小鹿,跑到四肢痉挛也无法停歇,只为给情感找到个出口;《阿道尔夫》又复杂得直让人叹息,它所表述那种对爱的无力感,直接根源于当时社会骄奢急躁的整体氛围,而在小说中对于上层社会规则和老旧宗教信仰的暗讽和嗤嘲,不得不让所读之人一再陷入沉思。在这本被奉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经典的作品中,攫取读者挑剔目光的肯定不只是故事。对于阿道尔夫的心理刻画,像是他从本体里抽离出另一个阿道尔夫,这另一个他担任了旁观者的角色,自顾自地对本体的作为进行各种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可能客观。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一个人的拳击赛,他努力挥拳,打得自己晕头转向。贡斯当的这种描述方式不可谓不高明,在展现主人公矛盾状况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奇妙的心理逻辑:那是一种无休止的自我分析,妄图客观和理性,实际却自私透顶,它使所有感情都蒙上了私心,使它们在产生时就已经变质。


要写关于世纪病的论文所以买了阿道尔夫,因为它短。但是没想到真的非常好。这本书的心理分析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我竟然找到了一丝共鸣。阿道尔夫是自私的,他“用自我分析取代自我反省”,这和很多人有共同之处。他的悲剧源自他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又不想承担责任,愤世嫉俗却又无法不顾及世俗偏见,追求一种不可能的绝对自由,他坚信在按着自由意志行事,最终却痛苦地发现所做的恰恰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本意。“我们引以为豪的理性既不能用来寻找幸福,也不能用来赐予幸福”。在一个价值巨变的社会里的自我的年轻人,要么厚着脸皮做一个现实的人,要么勇敢地做个理想主义者。像这种又想太多又懦弱的矛盾心理,一旦再对某件事寄予过于理想化的期望,除了悲剧还能是什么呢。


在先锋读过,特意再买了一本,因为觉得心理描写的刻画特别细致也特别契合


这本书名气不大,但是应该很有内涵!


很特别的一本书


自私而摇摆不定的人性最终酿成悲剧!


之前在图书馆看过才买的,觉得很不错~


喜欢康斯坦,所以买来看看。


根据译者的说法,虽然这本书在法国有着独特的地位,但我认为从各方面来看,本书显得都并不那么优秀。首先我们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对比,它不如《黑恋》——而这部现代作品更富洞察力地讲述了心灵深处的东西,主人公“我”与女主角间复杂的爱情纠葛,其中的大小细节繁密而清晰地让人难以置信;而从故事题材以及文学性(如果我们可以以中文译本作为对比的对象)来说,本作又比不上《当代英雄》。虽然我们可以相信《阿道尔夫》的创作也许会对后者起到某种灵感启发的作用(不过这种证据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显然莱蒙托夫做得更好(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指认说《阿道尔夫》是在讨论一段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两部作品所描摹的历史背景极为相似,而对于同一个时代的洞察,究竟是谁体认得更加清楚,只要阅读过这两部作品当然是自不用说了)。而对于弥留之际的描写,我推荐阅读伍尔芙的《远航》,那是我看过的最棒的这类场景的描写(虽然对于这类场面应该避免用“最棒”这类的称呼,但是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因为单单通过阅读笔者就被那种挣扎与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甚至产生了希冀女主角快点儿死去的想法。而作者在笔者看来,过于执著于理性的作用,所以反倒让自己面临到了文学上的瓶颈——文学对他而言,也许本该是一种单纯的抒发,但是却转化为了某种声明或者工具。但同样,我们不能否认作者在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性;但若我们读完附录中作者的回信与编辑的回信后,便会发现这个困境究竟是在哪里。而对于作品而言,作者的处境才真变成了一种文学式的讽刺了。《黑恋》多米尼克·诺盖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65195/《当代英雄》莱蒙托夫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55425/《远航》弗吉尼亚·伍尔芙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3765/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