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旅游文化史

尚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尚新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前言

  无论是春风拂面的五一黄金周,或是金风送爽的十一黄金周,总有大量海内外的游客潮水般地涌入上海观光旅游,人人喜气洋洋,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每当我看到这番情景,心里总会升起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喜悦。  的确,上海有其自身的旅游文化与特色。从历史上说,上海是中国旅游业开创最早的城市,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今天,仍是国内外旅游者主要的集散地之一。  平心而论,若以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自然风光的旖旎秀丽来说,上海不如其邻近的苏州与杭州,然而,上海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特别是开埠以后,欧风美雨频吹浸润,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市民生活和市容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名度迅速上升,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的游客,还影响了周边城市的发展。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上海来逛马路、看洋楼、“白相”大世界,一时成为时尚。至于来上海看电影、跑马厅、西洋镜、买洋货、跳舞、喝咖啡的,也是不计其数。  毫无疑问,上海旅游业的开发与形成,主要在开埠以后;而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又构成了其旅游文化的主要特色。由于英、法、日、美等租界的出现,大量外国侨民移居沪上,各国文化纷至沓来。当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仍在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统治下时,西方许多强势文化和最先进的文明发现却纷纷登陆上海,从电灯、电影到魔术、马戏,从电梯、电车到博物馆、图书馆,从宾馆饭店到公共花园,从各种教堂到城市雕塑,从咖啡吧到音乐厅,从各式交谊舞到各种体育比赛……上海总是遥遥领先,在中国捷足先登,令其他城市的人们刮目相看,或紧随其后,竞相效仿。可以这样说,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先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也是中西文化结合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

内容概要

  《上海旅游文化史》是一部上海旅游文化史,书中,作者梳理和描述了上海旅游文化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上海旅游文化史》共分5个章节,分别对“开埠前的名人游踪与人文景观”“上海开埠及近代旅游文化的剧变”“民国时期旅游文化的崛起”“共和国时期的上海旅游文化”“改革开放后上海旅游文化的复苏、振兴与发展”作了详细的阐述。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孙琴安,生于上海。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古代室主任、中国旅游文学会会员、李白纪念馆特邀研究员,徐志摩学会和杜甫学会顾问,上海古典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著作《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性文学史》(上下册)、《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唐诗与政治》、《毛泽东与名人》(上下册)、《毛泽东与文人》、《徐志摩传》、《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等二十余部,主编《历代名臣上书录》等多部,并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论文。其中有多部著作和论文获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开埠前的名人游踪与人文景观第一节 唐宋名人在沪的游踪第二节 元人笔下的沪上风光及其人文景观第三节 明代旅游文化的活跃兴盛一、园林建筑的蓬勃发展二、走出去与走进来第四节 清代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名人遗迹的增多二、园林建筑的新发展第二章 上海开埠及近代旅游文化的剧变第一节 租界的出现与西方文化的输入一、西方公共花园的植入二、西方宗教文化的大规模渗透与对上海建筑的影响三、西方来沪旅游者的增多与西方娱乐业的兴旺四、博物馆的勃兴五、私家花园的新变化六、看火车成沪上奇观七、西方豪华饭店的崛起第二节 传统旅游文化的继续发展一、沪城八景二、传统宗教文化的发展三、传统的私家花园第三章 民国时期旅游文化的崛起第一节 开埠后上海城市的新标志——外滩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新景象一、大型游乐场所的出现二、集旅游与购物于一体的“四大公司”三、戏剧、电影、舞厅与旅游文化四、早期的旅行社第三节 近世尚存的名人故居与古人遗迹一、近代名人故居或遗迹二、古代名人遗迹三、外国名人的住宅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继续与景观的添置第五节 各式宾馆的林立而起与迅猛发展第六节 日伪时期旅游景观的破坏与旅游业的萧条第七节 日伪时期的上海舞蹈业第四章 共和国时期的上海旅游文化第一节 成立之初的调整与变化一、旅游观念的淡化与集体遗忘二、以新的标准确立名人故居与纪念馆三、烈士陵园与烈士纪念碑的建造与竖立四、旧公园的改建与新公园的辟建第二节 “文革”中旅游文化的重大摧毀与破坏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旅游文化的复苏、振兴与发展第一节 新的起色与体制上的变化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重新恢复一、宗教活动的恢复与旅游文化的复苏二、风景名胜的修复开放三、旅游意识的苏醒与重新唤起四、对上海旅游景点的一次评比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迅猛发展一、缔结友好城市二、娱乐业与城市旅游文化的繁荣三、宾馆业的再度繁荣四、旅游专业队伍的培训与扩大五、大小旅行社竞相涌出六、新开放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第四节 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一、上海近郊各区的旅游文化二、城市雕塑三、上海的桥四、步行街与特色街五、新景观与新标志性建筑六、缤纷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七、上海半日游与上海一日游八、主动走出,联手拓展旅游空间第五节 明天一定更美好附录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据1865年初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记载,当时尚无一个日本人,这说明开埠之初的上海,仍以西方人为主,其中以英国人为多,另有法、德、意、美诸国侨民。到了十九世纪末,日本人在沪的人数才急剧上升。  初到上海的西方人,对于中国这块古老而又陌生的土地,难免会产生新鲜和好奇的感觉,他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四处游走,观览名胜古迹,体验中国人的风俗民情。所以,在上海的旅游行列中,也多了不少碧眼金发、西装高鼻的西洋人。  与此同时,由于大批西洋人涌入上海生活与工作,他们把自身原有的一些娱乐休闲或游玩活动方式也都带到了上海。如每逢礼拜天,他们喜欢去舞厅跳交谊舞,到溜冰场溜冰,去跑马场赛马,或去郊区打猎,或去江河划船,或去球场打球,等等,于是,一座座舞厅、夜总会、溜冰场、跑马场、体育场等应运而生,竖立或出现在租界,引来无数中外游客。  不少西洋人本有夜间看戏的习惯,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诸地尤为如此。开埠之初,许多来沪的洋人苦于无剧场看戏。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英剧社在沪成立。1866年,上海第一个现代剧场兰心戏院建成,供大英剧社演出。可惜1871年被火焚毁。三年后重新建成,楼座两层,戏台宽敞,设备精致考究。从此,西洋人有了舒心的场所观剧了。  早在1850年,西洋人在南京路以北、河南路以西,购地约八十亩,辟为公园,作为跑马场,这是上海第一个跑马场;1854年,他们又在泥城浜之东,购地另辟了一个跑马场,这是上海第二个跑马场;1862年,他们将第二跑马场以高价出售,另购静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块地方,辟为上海第三跑马场,也就是后人常说的跑马厅。每年5月和11月,西洋人在此各进行一次赛马活动,每次时间一般定为三天。每逢开张之时,上海及附近地区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已成为上海地区每年两度的旅游文化活动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旅游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