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2008-11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童世骏 等著
252
205000
无
30年前,我们党果断结束“文化大革命”,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勇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谱写中国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从此,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历史活动的主题,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 30年来,党和人民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锐意创新,开拓前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摆脱贫困、逐步富裕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她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光明前景,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信心。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研究梳理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成长,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生活态度、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等问题。
总序序言上篇 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打破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二)“文革”结束以后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三)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不同领域的思想解放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 (一)物质生活、个人利益和主体意识的重新认识 (二)打破“大锅饭”激发出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一)辉煌的古代历史与屈辱的近代遭遇是中国人民爱国为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海外侨胞同心支持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资源 (四)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四、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篇 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 五、坚忍不拔,艰苦奋斗 (一)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普通劳动者是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三)在国际国内风浪面前清醒而又顽强地扎实奋斗 (四)中国达到“小康社会”以后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六、大胆尝试,勇敢闯关 (一)打破小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习惯思维 (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 (三)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四)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的高度统一 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一)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党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阶层和实业阶层的“学习”品质 (四)改革开放过程中普通百姓的“学习”品质 (五)“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一)“日省三身”、“居安思危”的民族传统 (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成绩面前特别要防止骄傲自满 (四)“风险社会”中更要有忧患意识下篇 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 九、改革开放的精神效应 (一)人们对现在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 (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状况 十、当代中国的文化张力 (一)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 (二)提倡创新与脚踏实地 (三)与时俱进与坚守信念 (四)宽容多样与把握导向 十一、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从球籍危机到大国崛起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与大国责任 (三)和为贵: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支撑 (四)中国道路的形成与价值贡献 (五)精神资源整合与文明重建后记
上篇 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打破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 (二)“文革”结束以后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1.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桎梏 经历了“文攻武卫”的残酷斗争,经历了粉碎“四人帮”的兴奋激动,冷静下来,人们发现,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堆积如山:思想文化上,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盛行;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未得甄别;组织上,一些“文革”中的“三种人”仍在领导岗位上;经济上,社会物质奇缺,人民生活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年内乱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使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获得了充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而“文革”后人们的彷徨和茫然,则孕育了冲破精神枷锁的内在能量。 但是,哪里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思想上革命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如何看待毛泽东,这是思想解放的首要问题。 最大的障碍就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坚持“两个凡是”,就意味着不能纠正我们党过去所犯的错误,包括“文革”这样的严重错误,因为过去的许多决策,包括发动“文革”,都是毛泽东同意,甚至是亲自决定的。“两个凡是”是历史上极“左”思想路线的继续,是桎梏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当时中央宣传口负责人耿飚直截了当地说,“两个凡是等于四人帮没有粉碎。如果按照两个凡是去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邓小平也说过,“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的确,在“两个凡是”的桎梏下,人们无法放下思想包袱,无法更新观念,也无法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天安门事件也得不到平反,事实上,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清查运动时还继续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