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刘建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建军  

页数:

27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提炼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法则,概括古代中国政冶制度的总体特征与构成要素,探讨古代中国治理的空间坐标和施政坐标,揭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体悟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现代影响,深思中西政治制度差异的历史根源。本书认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要解决的六大难题是:(1)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人,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3)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4)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5)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6)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洽理?本是作者积14年教学研究之经验编写而成,其特色是将史论融为一体,以演讲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貌与神韵呈现出来。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根基,又把四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把握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本书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作为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治国方略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刘建军,山东省昌乐县人,现为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领导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主编的著作有《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在《读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述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讲 制度特质与制度形态 1.中国疆域:制度展开的地理空间 2.疆域类型与远近有别的制度设计 3.渐进的皇权专制 4.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 5.流程式分工 6.开放式政权 7.人物与政治制度 8.事件与政治制度 9.集团与政治制度 10.阶级与政治制度 11.无奈与启示第二讲 南北关系与制度成长 1.地理因素与南北关系 2.经济因素与南北关系 3.北强南弱:军事因素与南北关系 4.从“北重南轻”到“南重北轻”:移民与南北关系 5.政权转移与南北关系 6.以北统南 7.南北贯通第三讲 中西关系与制度变迁 1.传教与中西关系 2.礼仪之争与中西关系 3.战争与中西关系 4.条约制度与中西关系 5.南北关系与中西关系的交织第四讲 礼制与法制 1.元制度:礼法合一制 2.身份法与身份社会 3.血缘贵族 4.异姓贵族 5.官僚阶层 6.士大夫阶层第五讲 华夏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古代国家的含义 2.地理背景 3.经济背景 4.族群国家 5.华夏国家第六讲 官僚制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 2.从分封之国到新型国家 3.从青铜器到铁器 4.战争:从争霸到兼并 5.贵族制的没落与中央集权制的兴起 6.定都制度第七讲 中朝制与外朝制(上) 1.以“中朝”制“外朝” 2.皇帝与丞相 3.皇权与相权 4.从“宫府分离制”到“宫府合一制”第八讲 中朝制与外朝制(下) 1.外戚集团 2.宦官集团第九讲 封建制与郡县制 1.封建制与分封制 2.封建制与宗法制 3.从“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第十讲 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 1.内外关系与国家结构形式 2.轻重相维的尴尬 3.外重内轻的危险 4.内重外轻的流弊 5.内外关系模式的变化第十一讲 封闭式政权与开放式政权 1.从世卿世禄制到选贤任能制 2.察举制与开放式政权 3.九品中正制与封闭式政权 4.门阀政治 5.科举制与开放式政权第十二讲 官高吏低与吏强官弱 1.秦汉:官吏相通 2.魏晋南北朝:贵官轻吏 3.隋唐:官吏相分 4.宋朝:吏役相分与吏强官弱 5.元朝: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6.明朝:官高吏低 7.清朝:吏与幕僚共天下第十三讲 军绅政权与绅军政权 1.私人军队和国家军队 2.领兵权与发兵权 3.“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4.以内制外 5.以文驭武 6.兵制与国强国弱第十四讲 赋役国家与俸禄国家 1.编户齐民的困窘 2.赋税制度 3.徭役制度 4.品秩与俸禄制度第十五讲 乡里制度与治民之基 1.“下重上轻”与“上重下轻” 2.乡官制度 3.职役制 4.乡绅制度第十六讲 边政管理体系与朝贡制度 1.中心与四夷VS.中央与地方 2.从羁縻到直接治理 3.朝贡制度后记

章节摘录

问题聚焦在介绍了本书的特色之后,有必要把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向读者做一交代。对这些问题,有的我在书中做了直接回答,有的是隐藏在书的背后,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本书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一历史奇迹?我在讲授《中国历代政治与行政》这门课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延续除了与文化自身的弹性与柔韧有关外,似乎还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如果国家都没有了,中华文明或许还可以延续下去,就像以色列民族一样。但丧失国家依托的文明一定会如丧家之犬,飘荡无定所。无怪乎以色列民族最后不得不走向重建国家的征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代中国多个政权并存时的“正统”之争,倒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这也是使国家延续下去的一种手段。同样,元、明、清三代对省制的构建和发展,也是保障现代中国存续下去的重要依据。否则会不会重演五代十国那一幕呢?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制度文明,我们正是凭借这一制度文明,使中国延续至今。在中国如此之大的版图上,维持有效的大国治理,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朝代替代上一个朝代之后,便会及时总结治国教训,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上的改造,以克服前朝衰亡的弊端。历史奠定的框架,后人要想颠覆,是很困难的。古代中国这种累进的制度叠加和制度变迁,造就了绵延已久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不绝。本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展现中国古人对政治的理解?我们知道,自从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国人所接受的政治学知识基本上就是自由、民主、宪政、权利、制约、制衡等,岂不知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毫无用处的。更为可笑的是,口头上谈论自由、民主、权利的国人,在行动、习惯、思想上却还是不断在重复古代的政治信条,奉行古代的政治逻辑,复制古人的行动线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我们接受的这些西方政治知识不能解释古代中国的政治现象,那么中国古人一定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观念,突破西方政治知识惟一论的想法。在美国学者肯尼斯·米诺格撰写的《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一书的第一章“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中,这样写道:“在专制政体中,秩序的最高准则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然而专制体制也不是完全不讲正义的:正义在十分传统的社会里也普遍流行着——习俗主宰一切,人们把普遍流行的正义观念当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一个神授的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朝代的兴衰更替遵循着中国人常说的‘天命’,但对农民来说,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君主的智慧主宰一切。……‘专制主义’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非欧洲的各种文明几乎全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同形式的专制体制统治过,而西方的思想创造则总是遭到各种专制统治者的敌视——从残暴的埃及法老到精神狂乱的罗马君主如卡里古拉和尼禄,还有印度和中国那样的远方遥远异邦的皇帝。”按照这种明目张胆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就很自然地得出“专制主义中无政治可言”这一结论。而且,这种观点也想当然地把非欧洲地区视为专制主义的发源地。时至今日,这种陈词滥调已经被许多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否定。因为许多非欧洲地区的专制主义并没有西方学者说得那么夸张。而且,把来自异邦的知识作为评判本邦的标准,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国人还是用现代政治知识来解释古代政治现象,与欧洲中心论者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其特定的概念系统,如内外、轻重、礼法、文武、上下、名实、体用、干枝、高低、强弱等,当然也包含着现代社会科学所讲的集团、阶级、领袖、地域等与现代社会可以通约的要素。所以,我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摆脱西方现代政治知识的独尊心态,把古人对政治制度的理解呈现出来。二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成要素及结构转换和制度变迁的线路和规律,揭示给大家看。本书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要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就得剥夺地方权力,宁可冒丧失政权屏障的风险,也不能让地方势力翻江倒海。要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可以采取发兵权和领兵权相分离的办法。但是,这样的办法,还是不可靠,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完全剥夺将领的兵权,甚至宁愿冒国灭的危险,也不能让军事集团做大。元在征服金之后,收编了很多军队,后来又征发汉人当兵,致使军队中汉人占多数,在出征日本的几十万大军中,多数是汉人和南人,当大部分船只被大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毁坏以后,元朝将领反而丢弃士兵,自己逃回国,任由日本人屠杀汉军。这是巧合呢,还是元朝统治者“借刀杀人”?不得而知。反正,危及统治者地位的军队就这样被大风和日本人给消灭了。如何防止外朝势力做大,这是皇帝的心病。对皇帝来说,是相信文官,还是相信私臣?是相信制度,还是相信人力?是相信君子,还是相信小人?历史告诉我们,皇帝往往会选择后者。

后记

本书是我最想撰写的一本书。但是,仅仅凭借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本书的写作的。因此,要感谢的人很多。初稿完毕,承蒙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在百忙之余审阅书稿,纠补错漏,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吾永念之。无史学界前辈学者之研究,就无编写本书之可能。书中引用其成果,基本上已经注明。但下列学者令我尤为敬仰,他们是陈寅恪、钱穆、吕思勉、许倬云、张广直、瞿同祖、张荫霖、冯友兰、蒋廷黻、费正清(美国)、谢和耐(法国)、孔飞力(美国)、王恩涌、田余庆、李学勤、杨宽、黄仁宇、周振鹤、葛兆光、葛剑雄、滨下武志(日本)、谷川道雄(日本)、西螭定生(日本)、樊树志、赵世瑜、白钢、郭建、阎步克、何怀宏、李孔怀、张鸣等。年轻一代学者之研究,也对我启发有加,他们是宋昌斌、王威海、李晓杰、李志茗、李云泉、钱茂伟、赵秀玲、李世众等。对于没有列出姓名但引用其成果之学者,也表达同样的谢意和敬意。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复旦大学的诸多同仁对我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与赵可金博士的促膝长谈,为我撰写本书提供了诸多灵感和启发。尤令我感动的是,他在阅读完初稿之后,又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修改意见。最后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赵荔红女士,她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支点,了解和深化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史


通过此书,可以大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对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和政治结构的研究


本书从很多方面解释了古代政治的运行方式,产生等等


这本书很适合我这种对于历史感兴趣的、学政治的学生阅读。


一本好书,不过对政治不感冒的就不要买了,免得浪费钱!


最近在看历史方面的书,收获不小,喜欢的可以一看。


内容很丰富,对我的 教学帮助很多的


这本书起初我是在书店看到的,觉得不错就在当当网买下了。初读了一些章节,确实不错,适合初学者阅读。推荐大家购买。


内容暂时没有仔细看,看目录编排,可读性应该很强


刚收到,还没看,慢慢学习中


嗯,帮同学买的,为了写论文作业,还好


刚收到,大体一翻


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根基,又把四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把握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个人觉得,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学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政治制度入门级讲义,写得有些口语化了。


新的思路,比起一些枯燥的政治史,觉得这本书挺好的。包装和纸质都挺好。


阐述的角度和其他的同类书有所不同,内容也比较充实,部分扩展的有所不足,稍有遗憾!


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质量不错,但收货时间慢了点。因为上课要用,都等的我急了


虽然作者致力于平实的语言,但对比国外著作,仍然太死板


作者是个现代人啊!这有问题吗?


还没有看完,感觉是很不错的书。


例子很多,拿来授课很好~


讲述的视野开阔,评论中庸切合史实状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