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真义

胡齐临 胡齐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2出版)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胡齐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2出版)  

作者:

胡齐临  

页数:

232  

Tag标签:

无  

前言

孔子的这部《论语》,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深受众人喜欢,它的理论已经被2j00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因而名扬天下。大到平天下、治国家,小到管企业、理家庭,修炼自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的教言,给后人留下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其影响波及全世界。历代批注、解释《论语》的文章很多,为中华文化理论发展史奠定了基础。笔者站在现代与现实的角度,把握《论语》教言的真谛,著书传播,意在使普天下的人群,都能在阅读中开发智慧,学习和应用这一理论,让《论语》文化由此而传遍世界。一般人确实是很难读懂《论语》这部书的,真能读懂《论语》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可以干大事业的人,“治大国若烹小鲜”,干小事必能更加得心应手。其原因就在于无论你读过多少遍《论语》,每次都能悟出不同的涵义,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经典的精神活跃在字里行间,每段文字,皆有多层意义的内涵。仅凭直义去理解,定将误人子弟。要之,必当设法透过直义而达到知其一而知其多。《论语》的教言,在排列上看似无序,浅学者但能照本宣读、断章取义,误己误人,贻害后世,不亦可悲也乎?《论语》的教言,各篇之间的相关内容有其内在的连贯性,而每一章节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君子学道,必当追本求源,若能如斯,必能心合古圣、智涌如泉,于人于事,必能止于至善。《论语》是一部智慧高深的书,更是人所皆具的由心灵最深处向外显发的智慧在世间的辉煌贡献。由心灵最深处向外显发的智慧可以对世间万事万物作出的正确反应;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的各种习气,都会对此种智慧,产生不同程度的遮蔽和干扰。占圣先贤看到广大人群普遍存在的这种弊病,于是对广大人群中的有缘人进行善巧而智慧的引导,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学人学习和实践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内容概要

  《论语真义》主要由“直义”和“见解”两部分组成,其中“直义”是表达原文涵义的最直白的诠释;而“见解”是作者对原文深层内容的发挥。《论语真义》站在现代与现实的角度,把握《论语》教言的真谛,著述传播,意在使普天下的人群都能在阅读中开发智慧,学习和应用这一理论。

书籍目录

前言《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后记

章节摘录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本篇指引 《学而》篇共16章。旨在宣说学习、修学、觉悟之道及其相关内容的根本道理。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学而》章的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这一评价甚合原文将《学而》篇置于全书之首的深刻涵义。【直义】原文在文字上仿佛只表达了一种意义,实质上在每一章文字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多种层次的境界。儒家之所以称为“儒家”,就是阐明它是“人”类所必“需”的如同“家”一般的大文化、大传承,它希望人类通过学习,消除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各种歧见,和谐互助、如同一个温馨大家庭的亲密成员,这才是“儒家”大传承的根本涵义。这种文化的实践之道,自始至终都是以“学习‘第一’”为重点,这才是学者之先务也。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依靠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学习。人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证明所学所用是否符合“仁”道,这个“仁”道,就是智慧,就是人所皆具的由心灵最深处向外显发的智慧在人世间的辉煌表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才究竟。“子”有老师、长者、先生的涵义,本书“老师”是【直义】,学生们汇集孔子的言论,对“子”是一种尊称,就如现在不直呼老师的名和姓一样,【直义】“老师”更能符合“仁”情,表达当时弟子们的心情。所以“子日”【直义】为老师说。

后记

《论语》这本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以人为本”的专著之一。《论语》这本书的“直义”和“见解”终于完成了,撰写此书是为了报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报答我的父母、家人和老师对我的教育之恩。《论语》中每一个章节实际上是多层次的思想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对从政、经商、从事研究、教育的人都有启发作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常理而论,《论语》似乎并不应该由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作解惑,但看到现在解释《论语》思想的专著种类繁多,众说纷纭,使各界学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才引发了我试作论述的想法,希望能够恢复“《论语》思想”真实的本来面目。使这一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愿世界充满和平与爱,尽快达到和谐美满的理想境界。在写作的过程中,其艰难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仿佛如泰山压顶,又仿佛体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论语》中较难表述的是“之乎者也”等,看似平淡,实质是把情感融入在思想中,水乳交融地展现出富有哲理又声情并茂的涵义。这也是中国古文化特有的情景表达的方式。幸运的是得到了来自心中良知的智慧启发,使心灵最深处的智慧得以涌现。感谢一切帮助、启发、护持我的人,在成书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各界前辈的一些书籍和资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卢辉伦老师对全书给予指导和校正,在此一并感谢。胡齐临谨志公元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九日农历重阳节初稿于中国上海浦东


编辑推荐

《论语真义》是两千五百年来治国、入仕、成事业、做学问的智慧传承的现代诠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真义 PDF格式下载



   《论语真义》使得《论语》在三大方面的智慧得以体现出来。
   第一方面,《论语真义》消除了人们对儒家经典中,关于人类性别差异的论述的误解。《论语》用自身的理论,解释它对人类女性美德的赞扬。
   第二方面,《论语真义》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对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所提出的“中庸”的认识理论,即天地中间人类平常的道理,以及给与这个人类认识论概念的发展。
   第三方面,《论语真义》对《论语》中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给与详细的诠释。《论语》体现了对人类的贡献,特别是在平天下和治理国家方面,《论语》中提出的“以德立国和以法治国相统一的理论”必将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极大作用。“和为贵”,“和平”、“和谐”等重要理念,都是在“德立和法治”的统一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中华大地进入了政通人和的时代,在此百业待兴的大时代中,《论语》的智慧必将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再次传向世界。
   两千年来《论语》为什么总是随着和平而出现,随着战乱而隐没?战乱在毁灭一个国家时,文明的精华以及糟粕往往一同隐没,但当和平重现时,《论语》又会出现,这又是为什么?
   孔子的《论语》“儒家”、“仁”和“中庸”到底在讲些什么?
   《论语》问世以来,为什么有人说,只需“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论语》是否真的具有如此的力量和智慧?
   当东方的中华大地经济复兴时,为什么西方学者们会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人类该如何吸取孔子的智慧?
   如果《论语》是以人人平等为前提而建立的道理,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男尊女卑”的说法?《论语》所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为什么“难养”?
   这些现实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就难以真正体现《论语》的智慧。
   真理只有一个:人类的智慧应该是一致的。人们的智慧在等同的时候,真理的答案应该是一样的。不一致的原因就是我们智慧不再一个层次上,或者思考的深度不在同一个地方。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异,但可以通过学习、交流、实践来认同共同的智慧。由于我们的智慧有障碍,智慧不够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偏差、误差,为了减少这些偏差、误差,我们就要学习、交流、实践来认识共同的智慧,而在认识共同智慧的过程中,“信”是最重要的。判断一个人和事物是正确的,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仰,这就是道。认识上人们由于有差距,所以就会对信念、信仰、信心带来心理上的障碍,带来怀疑、猜疑、疑惑,学者们就要帮助人们消除怀疑、猜疑、疑惑,通过共同的探讨,使人们朝共同的信念、信仰的正确道路上发展。
   历史上智慧者和圣人建立一种道,是人类社会共同认识的一种文明的理念,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仰体系,使人们遵守这一规律,按规律完成文明的规则,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优秀文化体系都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而“信”是最重要的。
   历代有志者,在探索此终极真理的努力过程中,由于各人思想境界的差异,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真理永远只有一个标准,在达到这个标准之前,必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论语真义》揭示两千五百年前《论语》隐含的思想,解开其蕴涵的真实意义。恢复其思想原貌的精神。对其两千五百年来治国、仕途、成事业、做学问的智慧传承的现代诠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