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画记
2010
上海人民出版社
蒋彝
269
阮叔梅
无
1940年代,“哑行者丛书”在英国相当受欢迎。许多人虽然看过或听过“哑行者”(SilentTraveller)此一笔名,却搞不清或记不住作者的原名。基于此,1949年5月7日爱丁堡《晚报》(EveningNews)上的一个益智问答也就不让人意外了。题目是:“谁是爱丁堡的哑行者?”答案是蒋彝。《爱丁堡画记》于1948年11月18日出版时,蒋彝已成功建立起自己旅行作家和艺术家的声誉。短短十余年间,除了爱丁堡一书,蒋彝先后出版了《湖区画记》(1937)、《伦敦画记》(1938)、《战时画记》(1939)、《约克郡谷地画记》(1941),以及《牛津画记》(1944)。让人意外的是,蒋彝1933年才来到英国,而且当时他的英文能力还非常有限。除了这六本“哑行者丛书”,1935年至1948年之间,他另外还出版了12本英文书,其中包括一本回忆录、两本介绍中国艺术的书、一本小说以及几本童书。蒋彝1903年生于中国长江畔的古城九江,幼年于家中私塾接受扎实的古文训练,并随在当地颇孚众望的画家父亲研习国画。自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蒋彝在中学教过化学,参加过北伐军,前后于安徽及江西担任过三个县的县长。1933年,蒋彝前往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教授中文,后来则在韦尔科姆医学史博物馆(WellcomeMuseumoftheHistoryofMedicine)负责管理中国文物。1955年,他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中文教职,前往美国。那些年里,蒋彝虽然四处旅行,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却在间隔42年之后的1975年,才有机会回到中国,回到家乡。1977年第二次返乡时,蒋彝病倒于北京一家医院,并于10月17日去世。蒋彝的旅行书风格独特,全然不同于其他旅行书,以至于无论是在图书馆或书店里,立刻就可以认出他的书。蒋彝亲自设计书本封套:横跨顶端的是作者以毛笔写的英文花体标题;下方是一幅彩色画,以及用毛笔写成的中文标题。书脊上的英文标题和作者签名,也是以花体写成,不仅独特、悦目,还非常吸引人。无论随意翻阅或细心慢读,任何人都可以经由那些描述旅行经验的生动文字,夹杂其中为数可观的美丽的彩色插画、素描,以及用书法写成并配以英译的中国诗,明确感觉到他的创造力和天分。蒋彝写了13本哑行者系列旅行书,其中12本均已发表。头六本以英国为场景的书中,最后一本便是关于爱丁堡的。之后,蒋彝书写的便是世界其他各地了。在《爱丁堡画记》一书中,蒋彝以评论自己写过的书开场,同时细述他个人的文艺创作理论,还为他在探索新题材、新技巧时尝试的崭新技法提出辩护。“哑行者丛书”新鲜、有趣、深具启发性,已经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深深着迷。这些书同时具备了三项优点,我准备以《爱丁堡画记》一书为例,简短地加以说明:让熟悉事物陌生化,以重建四周景物;深邃的单纯;以及优美的插图。蒋彝喜欢将四周环境变得陌生,让日常景物变得不寻常,让习以为常的概念变得异常。好比,作者穿着格子裙,手拿呢帽,化身成“想像中的苏格兰人”。同样的,身穿中国袍子、手拿折扇、悠闲踱步的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也成了生于中国的儒者。更有甚者,一向被苏格兰人当做狮子看待的亚瑟王宝座,竟然变形成了大象。这种让熟悉事物陌生化的做法,基本上是在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或是僵硬的思想体系,开阔我们的眼界,迎接全新的可能,必须具备洞悉力、勇气和想像力才行。只不过,这从来都不是作者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一个必要步骤,让作者借由重建后的景物,带给读者全新的视野和体认。蒋彝不断表示,他希望强调东西方的相同之处,并书写与评论他所观察的西方,让双方互相了解。通过这一重建过程,他才得以如本书中所述,强调苏格兰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共通性。他使我们了解,与亚瑟王宝座相关的大象,不只是亚洲人深爱的动物,还是全人类“最敬爱的动物”。还有,中国古代的民歌与罗伯特?彭斯的诗作,在本质上是互相关联的。这也使我们看见,中国人和苏格兰人非常相似。因为,身为中国人的他可以被误认为“想像中的苏格兰人”,而一位上了年纪的苏格兰人,也可能类似“莫测高深的中国人”。蒋彝总是满怀着好奇,观察四周环境,探索那些看来琐碎的细节,好自其中寻找潜藏的意义。虽然有时流于浮面,甚至孩子气,但他那轻松、对话式的评论却经常使人愉悦。不过,读者也不难发现,那些评论往往在简单观察中,带着深刻哲理。好比,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尊崇海鸥为“闲客”,有远大抱负,没有常见的恶行或偏执的习性。不幸的是,蒋彝观察到,现代消费文化也为这些可爱水鸟带来了负面冲击。为了路人提供的食物,它们放弃了大自然孕育的鱼类:“由此可知环境对人影响之大,我绝对要谨慎!”在另一个例子里,电车上小女孩主动将多找的零钱归还女售票员,也让蒋彝惊诧不已。接下来,在不算短的讨论里,除了肯定诚实、正直、免于物欲的束缚等德行,蒋彝特别强调,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情形下,我们特别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蒋彝认为,人类变得非常复杂,“根本无法理解小孩澄澈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常保单纯心思和无瑕念头、心灵澄明,世界和平一定能够长久维持。”最后,书中优美的插图也值得一提。阅读蒋彝的旅行书,犹如欣赏艺术品。由于受过良好的国画训练,蒋彝具有艺术家敏锐的感应力,能够精确观察,并以精湛技巧优美地记述下心中印象。看同一样东西时,他总能掌握一些别人没发现的独特细节,发掘一些有趣事物。大自然中的石头、树木、云朵、山峦、动物,都是他最喜欢的题材。那些精致的小品文,融合了叙述、评论、回忆、轶事,就像画家画布上景物的细节。蒋彝知道,真正的艺术家必须突破表象,掌握最根本的形式和内在精神,以便最完美地呈现主题。他对爱丁堡古堡的描述,就具体说明了这点。蒋彝以不同观点,由不同景况向读者传达他的印象:阳光下、雨水中、黄昏时、风中、月下。这些小品文都是简单的文字意象,描述每日生活及日常事件,细节丰富,逐步呈现作者不经意新发现的意外和狂喜。这些印象化的文字一旦摆在一起,便会在读者心中激发起昂扬和诗意的情绪,类似莫奈(ClaudeMonet)的杰作《鲁昂大教堂》(RouenCathedral)和《睡莲》(WaterLilies)系列带给观众的感觉。由于其导师、同事兼故友庄士敦爵士(SirReginaldFlemingJohnston,1874-1938)的关系,对蒋彝而言,苏格兰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庄士敦为苏格兰人,自牛津毕业后前往亚洲,并在那儿待了三十几年。他于1906年至1917年间,在英租威海卫担任南区行政长官。1919年3月初,他成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生动有趣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intheForbiddenCity),记载了许多他在神秘紫禁城里担任皇帝老师的经历。由于身为著名学者、多产作家、汉学家,1931年,庄士敦成为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远东语言文化部主任。1934年10月,经由庄士敦面试之后,蒋彝受聘于东方学院,担任中文讲师。蒋彝崇拜庄士敦,因为他知识广博,又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同样的,对庄士敦而言,能有一位年轻中国同事分享他在中国文化上的许多兴趣,进行讨论,也是极大的乐趣。1936年,通过资格考试后,蒋彝成为博士研究生,追随庄士敦研习佛学与中国书法。只不过,蒋彝一直没有完成博士学位,因为庄士敦于1937年辞去教职后回到爱丁堡,并于1938年3月与世长辞。1934年,庄士敦在阿盖尔(Argyll)附近,买下克瑞尼思湾(LochCraignish)内的艾林瑞岛(EileanRigh)作为居所。退休后,庄士敦邀请蒋彝至岛上他的住处游玩。1937年7月,蒋彝到那儿待了两个星期。蒋彝当时相当彷徨,在事业及个人生活上均面临着许多困扰。他不确定是否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能否继续于东方学院担任教职;七七事变后,他不确定他的家乡、家人是否安好;还有,虽然伦敦乡村生活(CountryLife)出版社已同意出版他的第一本哑行者画记,他却不确定那书的命运将会如何。不过,1937年夏天,蒋彝首度造访庄士敦的住处时,却有机会欣赏到庄士敦由中国带回的优美的文学、艺术收藏。他享受着四周田园般的景色,乘坐小船,自由自在地徜徉于高山中的明镜湖泊上,在那儿,邮差一周只送一次信。“简直是世外桃源”,蒋彝当时在写给他朋友的信中这么表示。由于那趟行程,他得以暂时从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生活中获得疏解。那次经验,必然也在他美好的苏格兰回忆中占了一席之地。蒋彝曾和朋友分享他坚信的生命价值,“我努力工作,因为我相信,‘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借文艺创作超越时空限制,一直是蒋彝四十余年来努力不懈的目标。他希望,下一代的人依旧能记得并欣赏他对文艺的贡献。如今,距离他出版第一本书已经大半个世纪,蒋彝的哑行者系列仍然保有最初的新鲜与活力,仍然受到新一代读者和批评家的欢迎。的确,读着这些书,我们感觉,仿佛蒋彝就在身旁,他的旅行文字和深具洞悉力的评论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自己、对外在世界产生全新认识,并提醒我们,文化交流、互敬互重与全球合作的急迫性。
美如童话的爱丁堡,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正用极富创造力的画笔与文笔巧摹风物,妙谈文化。哑行者怀着孩童般的好奇心,穿梭在山间湖畔、大街小巷与历史遗迹之中,时而为苏格兰人的独特口音与习癖忍俊不禁,时而又如侦探作家般将苏格兰王室的密史娓娓道来。他让熟悉事物陌生化,以重建四周景物,并辅以优美的插图,最终达成一种“深邃的单纯”。
作者:(美国)蒋彝 译者:阮叔梅蒋彝,字仲雅,又字重哑。生于江西九江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习书画,深得东方艺术精神之根基。青年时期,入东南大学习化学,投笔从戎赴北伐,仕官三县求变革,后痛心政治腐败,辞官乘桴赴英伦。 作为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载。这位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文画互映、诗书交融,用一双温柔的“中国之眼”关注泰西的风土人情,畅销于西方数十年。他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1975年,蒋彝回到阔别四十二年的祖国,与妻女团聚。1977年,逝于北京,归葬庐山脚下马迥岭公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前言Foreword ╱郑达Da Zheng 多此一举的序文Unnecessary Introduction 误解Misinterpretation 不实之争False Competition 意外见闻Unexpected Informations 绝妙焦点Ingenious Focalisation 心醉神迷Mental Intoxication 戒慎恐惧A Constant Precaution 诗情画意Poetic Illusion 与世隔绝Perfect Seclusion 奇异探险Eccentric Expedition 奇思异想A Fantastical Notion 旧日情怀Nostalgic Sensation 冬日奇想Wintry Fascination 美好回忆Friendly Recollections 不速之客Unwanted Intrusion 即时体会Immediate Comprehension 动荡过往Eventful Reflection 不情不愿的结尾Reluctant Conclusion
插图:
蒋彝这位才华洋溢又迷人的作家及画家,乐于以中国风格描写新事物,这次他要我们“透过中国之眼”来观看英国风光。 ——贡布里希(艺术史大师)哑行者的散文……如同他的画作一般恬静优雅。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20世纪的文化大家,国外声名煊赫、国内鲜为人知。•一生获得5个荣誉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出版25部英文作品,其中12本哑行者画记熔诗书画文于一炉,畅销西方,他关于中国书画的著作《中国之眼》《中国绘画》一直被醉心于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奉为经典。•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入选“百万里旅人俱乐部”会员,世上获此殊荣者凤毛麟角。•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剧院设计服装与背景,在当时殊为异事。•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学会”(PBK)邀请其演讲,东方人中获此荣誉者只有泰戈尔和蒋彝。•受到英国女王、英国工业巨子、知识阶层的礼遇。• “哑行者”的文化意味。•蒋彝好似20世纪的陶渊明,他所代表的,正是现代人最渴望的生活心态—— 一种对浮躁心态的平复,一种心灵的宁静休息。哑行者也是大自然的对话者,在他笔下,山水风物,尽皆成趣,虽是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但闲适而不沉重。•文化自尊与相互理解。哑行者画记使西方读者发现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声音,那声音在谈论他们西方的文化──那经常自视为较优越较进步的文化。传统上身为观察者的西方人,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然而蒋彝从未隐瞒他的族裔身份,反以“理解之同情”将东西方文化齐观对看,将东西方文化的异中之同娓娓道来。许多欧美读者读了哑行者画记后才真正了解东方,对他倾慕不已,纷纷写信想要陪伴这位沉默旅者一起散步,也因此,他屡屡获邀,到各处宣讲、阐发中国文化之要义。•独一无二的画记,诗文书画熔于一炉•蒋彝以笔墨为妻,以书画为媒,他的画作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将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精巧,细腻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其精细的线描,通常带有一些讽刺画的灵巧笔触;水墨画,可见其动人心魄的爱丁堡雨中街景,或湖区的清晨一瞥;工笔的彩墨画,则可见于他所画的牛津和波士顿,尤其是他的童年。•游访兴之至时,常作诗赋歌咏,并以书法形式收录于画记当中,行草篆隶,韵味十足。传奇一生,广阔交游,趣闻轶事。•痛恨官僚腐败、崇洋媚外的旧中国,曾以科学救国为理想,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化名蒋怒铁,投身北伐战争;进而出任芜湖、当涂、九江三地县长,为求正义而得罪当权者和外商,远赴英伦。•因翻译可口可乐得到第一笔海外稿费,将“蝌蚪嚼蜡”改译为“可口可乐”•遇险无数却幸得化险为夷。(国内时险遭杀害、旅居伦敦时住所被德军炸毁)•世界上第一个熊猫画家,毕生创作熊猫画作千幅,并写作以熊猫为主题的童话故事。•与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华君武李政道、吴有训、严济慈、张子高(化学家)、陈世骧(生物学家)叶君健、沈从文、曹禺、老舍、肖乾、熊式一(剧作家)梅兰芳、吴世昌(红学家)、杨联陞(史学家)、谭旦冏(艺术史家)、钱歌川(翻译家)等或为一生挚友,或存书信往来、诗歌唱和。•行旅五洲,与国外众多顶尖知识分子如庄士敦(汉学家、溥仪英文老师)、赫伯特•里德(艺术评论家)、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相会、相知。思归之意、爱国之忱,一生不改。• “我生为汉人,死必为汉鬼。”• “总希望骨灰能洒在庐山牯岭上才好。”哑行者画记简体中文版《爱丁堡画记》首度面世
蒋彝这位才华洋溢又迷人的作家及画家,乐于以中国风格描写新事物,这次他要我们“透过中国之眼”来观看英国风光。 ──贡布里希(艺术史大师)蒋彝博学多闻(他从未错用牛津俚语或爱丁堡方言)他注意到英国的阶级自负与种族傲慢,由于他诞生于充满自信的古文明,因此能以更高的眼界,稍挫其气焰。——戈弗雷•霍奇森(著名新闻人)身兼诗人与画家的蒋先生,以他自己的方式,胆大无畏地踏入我国的艺术圣殿,以一己的毛笔画具,创作一系列的山水诗画,挑战我们的骄傲自大。 ──赫伯特.里德(英国诗人、艺评家)兄廿年在英,为宣扬中国文艺,厥功丰伟。——徐悲鸿行者虽称哑,著作全球知。 ——李政道如此一件已经封蜡典藏的作品,你只要随兴摆放着,就很美了。 ——钱亚东哑行者的散文……如同他的画作一般恬静优雅。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蒋彝的身影独特清晰……优雅、谦逊、富有教养而敏锐,他能非凡地享受生命。 ──《旁观者报》(The Spectator)
无
因为爱丁堡买了这本书。哑行者蒋彝,就是把coca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的人。书的装帧很美。不过有一点压弯了~速度很快啊。北京库房发货到哈尔滨就2天~
在爱丁堡生活过的人应该会在阅读时产生深深共鸣,现在的爱丁堡一如往日。
文字很朴实,书制作的也很不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蒋彝先生的文字又把很多记忆给带了回来。
封面控好爱这个封面。
内容文章很美,但不足之处是插图比较少,和想象中的有些差距,不过总体不错
蒋彝的文章很好看,只是书本身的质量有些问题!我定了一套四本,每本书印刷都有问题,如果追求完美的话,最好别买!
还不错!不过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纸质很好 看着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