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责任·成长路径
2010-5
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键
352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定位其国际角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国际战略界为此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辩论,国内学术界也是论争纷纭。我们曾经试图以“韬光养晦”的策略避免成为世界舆论和各国战略的焦点,但是现在看来“躲是躲不过去的”。但是,也有一些朋友,无论是国内的“中国人不高兴论”者,还是国外的“中国统治世界论”者,把中国定格在世界矛盾的中心,似乎意在不让中国“躲过去”。这样的大环境,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尤其是作为青年学者,需要更加冷静、更加理性、更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因为,未来的中国国际战略将出自这些青年专家手中。我的同事胡健研究员所完成的这部书稿,就是在这场大辩论中所展开的冷静思考的产物。 新中国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或正在经历着划时代的转变。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代史上,中国遭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瓜分侵略,是被动地卷入国际体系中的。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摧毁外国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两个历史事件为新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提供了基本框架。换言之,新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具有“天然的对抗性”。如果把冷战的历史环境包含在其中,新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选择的。但是,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更早地走出冷战格局,中国领导人比美苏两个大国更早地抛弃冷战思维。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中的大国和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路径的特殊性。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中国也全面地融入到了国际社会之中。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成长进程在20世纪最后的30年里所产生的国际效应。在21世纪,中国还将继续成长,而且由于中国的巨大影响,国际社会将更加关注中国因素。那么,在21世纪,中国究竟如何定位?中国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成长路径?这可以说是中国在21世纪需要解决的三个基础性战略问题。中国外交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更要在有的领域内主动地“有所作为”。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如何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有所作为,这实际上是中国究竟选择什么路径成长的问题。
胡键,湖南道州人,研究员,法学博士、世界经济博士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研究,博士后项目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200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已出版专著多部,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民族》、《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担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上海欧洲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
导论第一章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客观依据一.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二.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硬实力基础三.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软实力基础四.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困惑第二章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国际角色的主观建构一."美国意象"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二.俄罗斯的"欧亚性"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三.欧洲的"后现代性"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四.走向"正常国家"的日本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五.印度的"世界大国梦"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认知第三章制度化偏见与错误认知一.制度化偏见二.制度化偏见及其对中国国际角色的错误认知三.错误认知的理论探源第四章"中国责任"与和平发展道路一."中国责任论"的两面性二."中国责任"是中国崛起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三.国家利益是确定中国国际责任的根本依据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治理与中国责任第五章中国责任:粮食安全·能源合作一.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的粮食安全责任二.国际能源政治与中国的能源安全责任第六章中国责任:流行性疾病防治·国际灾害救援一.流行性疾病防治与中国责任二.国际灾害救援与中国责任第七章中国责任:打击恐怖主义一.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害二."东突"恐怖分子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恐怖威胁三.中国是全球反恐战略中的重要力量第八章中国责任:国际制度·国际事务一.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与中国责任二.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责任第九章历史上大国成长的路径一.大国成长的路径二.美国成长中的经验与教训三.德国.日本.苏联成长失败的教训第十章制度性崛起:中国成长的路径一.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成长及其影响二.中国成长路径的选择三.中国成长路径的挑战第十一章跳出大国成长的"历史周期律"一.大国成长的"历史周期律"二.中国成长"例外"的可能性三.软实力建设: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必然选择结束语一.中国角色定位的复杂性二.中国责任确立的两重性三.中国成长路径的特殊性主要参考文献不惑之惑(代后记)
但是,中国又不完全是亚太地区的地区性大国,中国的影响、中国的贡献,以及全球性国际程序中的中国因素等都表明,中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亚太地区而具有全球性。这种全球性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早在2006年就已经超过20万亿人民币,列美国和欧盟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按汇率法计算,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GDP总量翻了三番,从1 473.21亿美元上升到11984.8亿美元,到2007年,又翻了一番多,增长到33 865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1.76%上升到2007年的6.23%。世界排名从2000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05年第五位,2006年又上升到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L12j 2006年,美国高盛公司全球经济研究部在《成长与发展:通向2050年之路》一书中就预测,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在2008年超过德国,在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即使增长率降到7%,中国经济总量仍将在2050年赶上美国。[13]也就是说,尽管中国要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体,而且是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中国经济保持长久不衰的高速增长,更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中国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某些国家利用联合国某些不健全的机制推行强权政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联合国的改革问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在联合国维和方面,中国已经是目前最重要的维和部队来源国,在东帝汶、海地、苏丹等热点、敏感地区都派驻了维和部队。再次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同样滋润了世界其他民族,由于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也成为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