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2010大会演讲和论文选编
201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袁志刚 编
272
本书收录了上海论坛2010年年会中发表的演讲会论文,主要包括亚洲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人民币汇率制度、地区安全(上海合作组织)、全球化、亚洲的金融中心发展等。本书由英文版,由袁志刚主编。
“上海论坛2010”共识
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亚洲的持续复苏
第一部分 主旨演讲
The World is on the Dollar Standard
About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全球化与亚洲国家的选择
关于中国经济
第二部分 大会论文
Regional Monetary Coordination in Asia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omparison in Regional Monetary Stability between ASEAN+3 and
ASEAN+ 3+3
Rehabilitating the Unloved Dollar Standard
人民币是升值还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On the Recognition of Macroeconomic Turbulence in the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Process
A Triangular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The Case of RMB,the US Dollar and the Euro
Contractual Versus Non-Contractural Trade: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China
贸易自由化还是本币升值
后危机时代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合作
Growing Pains:Globalisation and Adjustment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Lati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Financial Centres in Pacific Asia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Ch~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版权页:插图:(1)以“中俄联合开发银行”为依托扩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开发银行”。虽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已经建立了超国家的组织“上合银联体”,并且也已经在开发性融资方面发挥了很有效的功能,但它的运行机制仍然较为松散,相比亚洲开发银行,它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为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倡议把“上合银联体”实体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争取中国的主导权。不过,建立“上合发展银行”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设想,很可能会遭遇来自俄罗斯方面各种形式的阻力,而没有俄罗斯的支持,这一设想是无法实现的。为了不引起俄罗斯的过度敏感,我们可以考虑先设立“中俄联合开发银行”,以推动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开发与复兴。等到中俄联合开发银行正常运转之后,再考虑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其他成员国逐步吸收进来。为此,中俄开发银行的总部可以设立在上海,设立之初可以强调一下其开放的性质,以便于日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扩充。(2)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引入货币互换机制。我们建议把货币互换机制引入上海合作组织框架。由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大多数成员国在经济上是互补的,所以我们甚至直接可以仿效中国与巴西的货币互换模式”,以推进入民币结算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网络建设”,逐渐形成人民币“交流”的氛围。此外,虽然近年来中、俄、哈等国都积累了不少的外汇储备,但长期以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自救机制,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尽管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援助,但往往条件比较苛刻,接受了这些条款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负面影响。而货币互换协议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援助,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如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也能够签订双边乃至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话,对支持各方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从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货币互换机制能够大大稳定公众心理,消除金融危机的“自我实现机制”,同时使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增大,降低其攻击性,从而使货币危机在发生之前得到控制。
《上海论坛2010大会演讲和论文选编》为2010上海论坛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