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2011-12
上海人民出版社
埃里克·马尔蒂
140
胡洪庆
无
应中国大使馆的正式邀请,在赞同毛泽东思想的法国知识分子的陪同下,罗兰·巴特于1974年4月11日至5月4日造访中国时,采取了一种反常的态度,即拒绝使用政治言语谈论中国。在此次旅行期间几乎每天都写的日记中,他更侧重于对于一些次要问题的描写:微笑,服装样式,食物,天空的色彩,书法,妇女的发型,性爱或冷漠态度,风景,绿茶的美妙浅馨……在与同行者一道参观工厂,与政治领导人会面,出席诸多的会议和讨论会,如当时正轰轰烈烈开展的著名的“批林批孔”运动时,巴特采用了一种超脱的方式描述这些事物和话语,似乎他看出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地方,而此时他的朋友们则天真地陶醉其间,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和人们向他们叙述的一切而激动。人们的感觉是,巴特悬置了所有的意见,搁置了一切判断性思考。 在其日记中记叙其旅伴之非常肯定的言论时,巴特道出了自己之所以谨慎的理由。他认为,这些人其实什么也没有看见。从他们关于中国.的言论中可以发现,他们所说的是他们自己,反映的是他们以为发现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幻觉、他们的自我。这就是巴特所写的“自我中心在政治中的重新出现。” …… 我认为,罗兰·巴特的作品,可以对话若干年前就开始发现巴特的当代中国读者,因为其作品不仅是对西方而言,也是对非西方世界而言的。中国读者在阅读巴特作品时,只需像巴特在其短暂旅行中阅读中国那样就足够了。因为巴特无意占有中国,而是任由中国攫取自己,因为他拒绝将中国视为一个主体予以了解,而是听凭这个国家的独特表象映入自己的眼帘,中国读者也应该耐心地随同一位大师的思想,尽可能自如地追随他的目光和感觉,而一旦穿越了一种间或有点抽象的思想的表面难点,就会奇特地身处于一个非常熟悉的领域之中。 埃里克·马尔蒂 2011年8月于巴黎
本书是罗兰·巴特的一部比较权威的学术传记。全书按时间顺序对罗兰·巴特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总结,并交待了他各时期写作的背景等。
作者:(法)埃里克·马尔蒂(Eric Marty)
前言
回忆一段友谊
作品
介绍
《罗兰·巴特全集》第一卷(1942—1961)
《罗兰·巴特全集》第二卷(1962—1967)
《罗兰·巴特全集》第三卷(1968—1971)
《罗兰·巴特全集》第四卷(1972—1976)
《罗兰·巴特全集》第五卷(1977—1980)
论《恋人絮语》。关于影像的思考
(巴黎第七大学研讨班,2005年2—6月)
一、《恋人絮语》与现代性
一个有疑问的明证
背景
孤独
反现代性问题
想象界
伤心
想象界和阉割
“理论”和主体性
消遣
元语言
中性和元语言
二、爱情话语与方法问题
1.此前的进程
2.想象界中的一种严密的想象话语的可能性条件
悬搁
话语/故事
爱情主体的“我”
3.话语和片断
巴特的片断
爱情话语中的片断
三、影像
关于影像的第一种描述
形态的秩序
损害
关于影像的第二种描述
巴特和萨特
作为复本的影像,作为虚无的影像
作为反语言的影像
影像和天堂
什么影像?
四、影像,物恋。被爱者
倒错主体
母亲
物恋的独特影像
意义的恋人
五、他者
被爱者,他人
他者,影像和不欲
彼与此
六、清心寡欲
欲望
NVS
在我21岁或22岁,也许是23岁时,我右手拿着一本书,登上了塞尔万多尼街上那幢楼的楼梯。我在三楼停了下来。透过房门,可以听到钢琴声。我倾听着。好像是德彪西的《前奏曲》,或许是舒曼的曲子,也许是福莱的曲子,我记不得了。我等了一会儿。我刚按住门铃,乐声便戛然而止了。我按下了门铃。巴特如同机器人般地停止了弹琴。这令我目瞪口呆。 在一番表示问候和欢迎的寒暄后,我们来到了厨房。炉子上正炖着什么东西。我很喜欢我们共进的这些午餐,在他家里,自从他母亲去世以后。我们的谈话比晚上在花神咖啡馆时要热烈一些。在中午,情况就不一样了。厨房很窄小,必须不时起身开锅,找盐,取盘子,切面包,谈话就在日常生活之突如其来的、可笑的偶然中展开、持续、中断、停顿、扰乱(以及吞下):味道、声音、烧煮的时间、料理菜肴。我记得,经常会发生把什么东西烧焦的情况。 巴特吃得很快,看起来酷似热内一样。热内是在监狱里养成这个习惯的,而巴特则可能是在结核病疗养院住院时习惯吃得很快。 他询问我这一周做了些什么,我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可汇报的:读书,间或会有些极难归纳尤其是表达的想法。有时,我的身体感觉有点不太舒服。然后,轮到我向他提问。他同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好说。他很累。他谈起了疲倦,有关睡眠的问题。不是睡得不好,而是醒得不是时候,总是在天亮前突然醒来。我们还谈起了朋友们。那些最亲近的朋友。如果谈话很投机的话,我们会玩一些幻想游戏:尤素福有时成丁劳伦斯·杜莱尔作品或《一千零一夜》中的某个人物,有时又突然变身为韦尔迪兰夫人,即《恋人絮语》中那个天真、倒错的提供消息者;有时又成了勃朗蒂姐妹或波伊斯某部小说中的人物保尔,而更多的是成为贯穿《没有个性的人》全书的人物或克尔凯郭尔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让一路易,尤其是因为他确实是个梅什金王子;至于弗洛朗斯,不知为何,她使我想起了吉罗杜小说里的某个女主人公。巴特不由得笑了,他更希望此刻她的名字叫苏珊。 如果恰逢某一个节日,用他的话说,幻想游戏使我们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次要圈子发生了交错,那么这种游戏便会维持一段时间。其他的面孔,其他的人物肖像,关于普鲁斯特或其他人的玩笑(例如,有一位叫邦当的,因为阿尔贝蒂娜的姑妈的缘故,曾经长久地成为我们午餐时的小小谈资)。 不过这一切很快便中止了。一阵沉默之后,我们转向了其他的话题。我认为这种保留犹如疲倦的信号,似乎是对话的近乎戒律般的规则。对于极少喋喋不休的我而言,我应该抑制住因年轻气盛而来的滔滔不绝,适应于一种极为节俭的躯体、呼吸、语言方式,因为对方显得疲惫不堪,很快就衰竭了。 他对“学院”颇多怨言,不过却从未因接受米歇尔·福柯的建议进入法兰西学院而感到遗憾。他说,福柯“在机构里有非常强的政治关系(也许确实如此)”:占据、介入、控制。万森纳(Vincennes)经验的规划失败(可能是因为过于单义,过于天真的脱离社会),使他转向了另一种场合。巴特似乎对于自己人选法兰西学院的政治意义无动于衷,尽管这个问题在他的开课仪式上就已存在。不过,在我看来,正是在他把文学教育定义为“将对专家政治的诉求压力与学生的革命愿望之间的关系扯断,直至对其厌倦”时,形成了令人惊愕的时代错误。当时的我还是个年轻的学生,我很清楚这些词汇已经不再有意义或者说明不了什么了。 其实,巴特试验过自己计划的有效性,这计划就是无听众的演讲,即和某些缄默的亚洲学生一样,现场的听众个个噤若寒蝉,屏声息气,温顺无语;或者更为简单且充满了亲切气氛,因为在场的都是朋友们。在他看来,这次实验是一个失败。 也许,他对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研究班”念念不忘;老师坐在门生们中间,门生们围绕自己的景象与圆桌骑士的情景一样充满了睿智,甚至连那张纤美的空椅子也浸透了学识。 作为法兰西学院梯形教室里的演讲者,其地位不允许他再次对学生们的赞同和评论提出问题。他因此而抱怨不已。 其实,抱怨不过是对话的自然调节之一种而已。抱怨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情感关系要求朋友不得在听到抱怨时表示不满;这并不会使朋友关系因此而不诚挚,但却破坏了关系中的心理结构,从而消解了责备(人们本来可能对他的抱怨发出的责备)。 法兰西学院是一个唯有时间才能使其解脱的陷阱,他说。听众“令人厌烦”。人数太多,他就像是走进了剧场。甚至连学院所在的街区在他眼里也是“不讨人喜欢的”。我无法想象,他居然会希望自己退休。这令我这个年轻人恐慌不已。 餐后点心就放在桌上。通常,是一个由他耐心削去果皮的水果。我们抽着烟,啜着用意大利式咖啡壶煮就的咖啡。他抽的是一支中号哈瓦那雪茄,而我吸的则是带过滤嘴的骆驼牌香烟。我们继续聊着天,因为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重新谈论此前被忘却的事情。咖啡因和尼古丁唤醒了这些模糊的回忆。一切突然变得从容不迫,仿佛这世界就是为了吸完一支“好雪茄”而存在,让那蓝色的氤氲缭绕着我们的身体。这些重新提起的话题是简短的,为数不多,但通常都是一些“好消息”。他告诉我订到了某场音乐会的座位,或者是我买到了歌剧院的票子;当时我即将完成他让我为《艾奥迪百科全书》撰写、而他将联合署名的“口语/书面语”词条,他建议我和他一道去摩洛哥度复活节假期(后来我们没有成行);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以解读《S/Z》的五个代码为基础的信息程序(即超文本的初级阶段,而巴特并不知道,其实他自己就是超文本的首创者……)。 我们把盘子和碟子胡乱地堆放在洗涤槽里。有一个姑娘会在不知什么时候过来打理①。他去午睡了。他看了我一眼,想知道我是否也打算去歇息一会。当他缓缓走进里屋,他母亲曾经生活并在那里去世的那个房间时,我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我会用看书或弹钢琴(加了弱音器)来打发他睡觉期间的这一小段无聊时光。 这种午休,诚如我介绍的那样,源于他的肺结核病,始于他患病的那个遥远时代。这种病,与其说是病,还不如说是一种状态。午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延续,宛如无可救药者周而复始,宛如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去而复返。因为,午休同样属于文学界的专利,属于纪德的专利。从杰出的《小妇人手记》中,我读到了关于午休的趣味盎然的描述。P3-6
译完《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并没有通常如释重负的感觉,倒是忐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依例整理一番翻译本书的缘由和过程以及若干体会,一是寄望于对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有所裨益,二是期待专家学者予以指正。 举凡大师,多为博学广闻、涉猎纷繁者,所谓学贯古今,大专家兼大杂家也。对于大师作品的解读,似可有人本和文本的角度。罗兰.巴特无疑是上世纪的思想巨人之一,与让一保罗·萨特一样对欧洲乃至世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从人本意义上说,我们在认识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作为母亲的儿子、学生的导师乃至隐约的同性恋者等家庭和社会身份;至于文本的解读,更有哲学、文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学科或理论之厘分。作者埃里克.马尔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视野为我们展现了罗兰.巴特其人其作的逸闻和奥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和辨读罗兰·巴特密码的便捷利器。 关于本书作者,可能国内读者对其了解不多,故在此多说几句。埃里克·马尔蒂是罗兰·巴特嫡传的关门弟子,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罗兰·巴特作品的权威解读者。埃里克.马尔蒂,1955年1月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七大。1979年获现代文学大中学教师学衔,1980年在伦敦的联合王国法语学院教授法国文学、语言学和哲学。1985年在罗贝尔·莫吉的指导下,通过索邦大学博士预备资格学位论文答辩。1988年,作为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进人现代文本与手稿学院研究所,主要工作是为伽里玛出版社的“七星丛书”编注纪德的《日记》,以及进行关于诗体文本(勒内·夏尔)和理论文本(罗兰‘巴特)的文本遗传学研究。1996年,在米歇尔·雷蒙的指导下,埃里克。马尔蒂在巴黎四大通过了以其编注的纪德《日记》为主题的国家博士论文答辩,时任评审委员会主席是皮埃尔·布吕内尔。1998年,被巴黎七大聘为当代文学教授,在教育及研究单元(U F.R)的文本和文献学部从事教学。埃里克·马尔蒂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是纯文学研究,重点是二十世纪的作家研究(纪德,夏尔,贝尔纳诺斯,让·热内……);其次是当代哲学研究,主要致力于文本的研究,显示现代性中“理论”与话语、学说与写作之间的偏移、错位和歧义,力图阐明各自在现代习惯表述中的主观立场和独特性。例如,分析阿尔都塞的《路易·阿尔都塞的无主体过程:对于一段很近的历史之剖析》;还有关于拉康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拉康和文学”研讨会的研究,其研讨会论文集于2005年出版;更为突出的是编注《罗兰·巴特全集》的工作,他是瑟伊出版社编辑该书的编注者,为此他撰写了大量文章,该全集也被大量引用,埃里克·马尔蒂由此奠定了罗兰·巴特作品权威解读者的地位。2010年,在罗兰·巴特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埃里克.马尔蒂出版了《罗兰·巴特:文学和死亡的权利》一书,是根据其在法兰西学院由安托万·孔帕尼翁主持的研究班上的讲义整理而成的。埃里克.马尔蒂本人也是个作家,1992年在瑟伊出版社出版过一部小说,名为《奉献》。他还为法国文化广播电台撰写过一些广播剧作品。自1985年以来,埃里克·马尔蒂共出版了十余部著作,编注有三部文集(安德烈.纪德《日记:1987--1925》,罗兰·巴特《全集》(五卷本),伊莎贝尔.兰波《垂死的兰波》),还发表了大量涉及文学、哲学、语言学和作家与作品研究及评论的文章。 埃里克.马尔蒂于1976年与巴特的相识相知并成为忘年至交,这对其日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的第一部分“回忆一段友谊”,详尽描述了他与巴特的故事,也为我们了解巴特其人和理解巴特作品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 关于翻译此书的缘由。《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于2006年出版后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便购版该书中文版的版权,时任该书责任编辑谌嘉老师约我翻译此书。我于巴特本无特别研究,但考虑到埃里克‘马尔蒂的这本著作对于国内学术界理解罗兰·巴特其人其作极有价值,便贸然应允,其实潜意识里亦有一种通过翻译此书正本清源的冲动,所谓无知者无畏也。在开译本书之前,我尽可能地搜集了罗兰·巴特作品的中译本以及学界关于罗兰·巴特的介绍和研究资料,倏然发现这是一场极其困难和痛苦的磨难。首先,罗兰·巴特的大部分作品或主要作品已经有了中译本,这是大好事,但同时由于译家因学问及职业和语言背景各异,追求亦不尽相同,致版本多出,难以定夺高下,且相互间少统一和规范的约定,反而令我有不知所措之感。其次,就本书而言,我认为对于传主及其著作的解读,同时也是对于作者的解读。在电子邮件交往中,埃里克·马尔蒂本人也坦承此书的难译,盖因本书所涉理论学说之广,此其一,传主和作者的语言表述风格独特,此其二,传主和作者学术底蕴深奥,此其三,中外语言难臻完译,此其四。 窃以为,本书翻译的难点所在,一是理解之难。时代和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彼时被视为定论的关于罗兰·巴特作品的判断,在此时变得不可全信了。且罗兰·巴特斯人已逝逾三十年,其学流传嬗变至今是否仍维系“正宗”已无可认定,更何况罗兰·巴特本人对于自创学说新论常常是随心所欲地扬弃更新,难以按一以贯之的常规加以梳理。变幻的人与世及其论与观,使译者的工作变得分外艰苦。二是移译之难。中外语言之间的可译和不可译,始终是译者纠结不已的。这是一种明知不能译而译之难,不可为而为之累。 但是,无论如何,译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不可推卸的。因此,对于本书中涉及罗兰·巴特作品的若干要点和关键词、术语的翻译,我尝试进行一些经理解原文并结合已有汉译的再处理。例如,关于罗兰·巴特的重要著作《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现有译名《恋人絮语》相当唯美,但其更为准确、真实的涵义应为“情话片断”,因为“片断”是罗兰·巴特的重要写作形式,是理解其作品和语言风格的关键之一。可惜,编辑从市场认知和读者先入为主的惯性出发而未予采纳,虽然遗憾,似也在情理之中。在与作者沟通时,我就书中的若干要点和关键词、术语的理解和翻译问题进行了咨询,得到了他的热情回复和解答,尽管未能完全释疑,但对我理解原文进而选择相对合适的对应汉译,显然大有裨益(相关要点和关键词及术语的理解和翻译,我在本书中以译者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更令我宽慰的是,埃里克·马尔蒂还欣然应允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致中国读者”一文从罗兰·巴特的中国之行人手,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罗兰.巴特学术生涯的轨迹,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罗兰·巴特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为我们梳理了作为批评家、结构主义者和作家巴特的一个概貌。对于中国读者通过阅读《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一书走进巴特的世界,埃里克·马尔蒂给出了很坦诚的建议。在此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作为一个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罗兰。巴特作品的权威解读者,和他的老师一样,埃里克·马尔蒂本人对于中国同样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友好的感情,并期待早日造访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和伟大学术传统的国度。作为译者,我更希望他的到访能为我国学术界了解和研究罗兰·巴特以及认识西方思想界的新潮流创造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 还有一点须加以说明的是,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参考了已有罗兰.巴特作品的中译本,在对于各位译者的劳动深表敬佩的同时,也参酌采用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在此谨表达我的诚挚谢意。 东西古今文化的时空碰撞或对流,是译者驰骋的广阔天地。在翻译过程中潜心揣摩作者的词中义语外意,既是甘苦自知的精神劳作,也是灵魂欣悦的源泉所在。窃以为译者断然成不了某行专家,须知不杂则无计可施,无词可遣。但用心所译,为用心读译者,博一会心之粲然,则私愿足矣。 最后,对于本书责任编辑谌嘉老师和赵伟老师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对我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帮助,我除了表示敬意和感谢外,更想把本书的付梓作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一道分享。 胡洪庆 2011年11月于上海
如果我作为一名作家逝去,我多么希望我的生命,通过一位善意的、洒脱的传记家之笔,浓缩为几处细节,几种味道、几种曲折。 ——罗兰·巴特
无
看了些罗兰·巴特的文字,从前,他的名字对我还意味着遥不可及,大师,思想,学术……但是现在,我觉得我们的距离越来越紧了。没有什么不可能,罗兰·巴特,心灵相通。文字,想法,符号学,唯美与精益求精的风格,在这个茫茫时空里,偶遇到一个知音,该是多么幸运!
这是一本罗兰巴特的传记,确切说是对其思想与美学的评传,一者了解罗兰巴特本人生平,一者也可以综合了解他的文本。是一本通往罗兰巴特花园的便捷的路径。
罗兰·巴特的书有启发
老师推荐的书,希望会喜欢
近些时来读的最有营养的一本书 谢谢老朋友亚马逊
作者是罗兰·巴特的学生已经巴特全集的主编,权威性应该不错。里面有些传记性质的内容,讲到巴特与德勒兹、福柯、瑟伊编辑的友谊,可以了解一些五六十年代巴黎知识分子圈的趣闻轶事。
这本可能是出版社的原因吧,是正版,但是切页边的时候显然手抖了。有点中庸,内容还没来得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