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子

倪培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倪培民  

页数:

213  

字数:

207000  

译者:

李子华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一场“文革”浩劫,裹挟着“批林批孔”之狂飙,横扫一切秩序、诚信、信仰等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刮断了作者和我这整整一代人受系统教育的正常链条。所幸,“文革”终于结束,第二年,我们也都挤上了高等教育的“班车”,更加庆幸的是,我与作者这样一批“文革”十年“积攒箱底”的各路精英成了同学,而作者倪培民先生又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文革”期间,生活在上海的作者,能深刻感受到上海那座大工业城市所遭受的全方位的重创,特别是在经历了身为领导干部的父母蒙冤挨整、自己工伤九死一生等苦痛之后,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1978年,倪培民先生以上钢一厂电工的身份参加高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哲学,第二志愿也是哲学,第三志愿还是哲学。在复旦7年连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被推荐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深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大学里担任教授,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甚丰,并先后担任诸研究机构和相关学会的负责人。复旦哲学系50周年系庆时获“杰出系友”殊荣。 我生活在湖南那个农业大省,在上大学前,虽有两年下乡知青的身份,但实则在农场只待了一年,第二年便被家人召回复习赶考。农场的一年,还来不及给我展开知青文学中常见的、事关前途的招工招干等现实一面,倒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脱离父母管束、在广阔天地里沐浴大自然本来意义上的风花雪月的自由喜悦,以及知青和乡亲们友好温暖的一面。因此在大学期间,作为一个相对低龄的同学,我的人生阅历使我对哲学的思考远没有我的同学迫切,同时深受“文革”遗风的影响,我甚至也肤浅地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就是一种禁锢思想和言行自由的枷锁,是一种迂腐过时的学问。处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追赶当时的潮流,向往西方的先进和自由,对西方哲学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更感兴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能源争夺、贸易摩擦、债权危机、环境污染、种族歧视和信仰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不断发生的全球性问题,各种主义和思潮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近代以来的西方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解构的同时,更为棘手的是如何找到建构一种新的价值系统的资源。正是出于这样的需要,世界各地关注孔子和儒学的人越来越多。含有中庸之道、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为中国重新踏上强国之路、为世界纷繁困扰的解惑提供了极具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启示。在这种背景下,倪培民先生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邀著英文版Comfucius—Making the Way Great,即《孔子——人能弘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孔子》)。 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时间拿到英文版《孔子》一书时,我担心自己是否能读完它。因为首先我的英文水平还不足以让我以读英文原著为乐;其次我早已沦为非哲学专业人士,从事着朝九晚六的行政机关工作,对哲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特别是国外的哲学现状不是十分了解;再者在深圳这样一座年轻、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人们确实很难有大块时间静坐下来阅读一本有关古人的书籍。但是,《孔子》一书的标题、目录很快就吸引了我,其引人人胜的内容更是将我相当长的一段业余时间全部掳去。此书不仅弥补了我对孔子和儒学方面知识的欠缺,而且书中这个既圣又凡的全新鲜活孔子及《论语》里的豁达睿智令我愉悦和深思: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并非生来就带着伟人的光环。他一生坎坷,甚至有被追杀的窘迫、有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的尴尬、有晚年丧子和丧失爱徒的撕心裂肺的悲恸。而在他身后被捧上圣坛的时代,却又是他的学说开始变味、开始蜕变为打开权贵之门的“敲门砖”的开始。在经历了最严厉的批判,被广泛认作为“影子”、“游魂”和成为历史以后的今天,他又奇迹般地开始“复活”,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像是一个未完待续的精彩故事,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作为开宗立教者的孔子面对混乱黑暗的世道,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平凡的人生中开拓出神圣性,在最普通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将有限的人生拓展出永恒,显示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气魄和担当。他多次被打下神坛,但恰恰是他“即凡而圣”的途径,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既不依赖于对超验世界的盲目信仰,又超越个人、胸怀天下的宗教精神。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从未设想过建立一套哲学理论体系,但他建立了以人际的关爱(仁),而不是以个人理性选择和抽象思维为基础的主体性。在这种主体性里,立人与立己最终合而为一。他的“无适无莫,义之与比”和“中庸之道”将冷冰冰的道德责任变成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个人观、尊严观、语言观等等,处处显示出卓越的智慧和洞见,而且微妙地结合为一个具有强烈实践倾向的整体。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虽然没有显赫的政绩,却奠定了后来被孟子称为“王道”的德政理论基础。其理想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差异是和谐的必要前提。此外,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表明了君臣、父子之间不仅有权利,更重要的是有责任。要以道德、能力获得或维系权利,反之则不配拥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思想蕴涵着对世袭制的革命性的否定。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有教无类”,就像良医门前多病人一样,吸引了大批来自各阶层的学生。这种“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理念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他所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科目,也是今天素质教育的良好典范。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接受批评指正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后人心目中迂腐固执的腐儒形象的颠覆。 作为凡人的孔子,他绝不只是一个天天想着社稷江山、功名利禄的人。他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游于艺”的生活状态。他欣赏弟子曾点的志向:暮春时节,穿上春服,携好友弟子,到沂河里戏戏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家。他享受锦衣美食、喜欢音乐和歌唱、有着古怪的衣食习惯、也会犯错误并且遭遇尴尬的局面。当然,孔子受时代的限制,还有观念的局限,甚至也似乎闹过绯闻——“子见南子”,但对他的所谓精英主义、男性至上等的指责,却常夹杂着批评者的偏见。 以上点点滴滴仅仅是一串雪泥鸿爪,要想更多地了解孔子,还得继续沿着这串爪印前去看个究竟。 好在书中对孔子及《论语》的解读严谨而不晦涩,通俗而不肤浅,内容丰富而不长篇大论。这吸引着我不畏艰难、尝试把它译成中文,以提升我中英文的双重理解力。也就是这样一部读书笔记式的“译作”,被作者看到后,认为基本意思都在,文字尚可,遂复加以修改润色,并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睐,故有《孔子》中文版的问世。 在今天这个多元矛盾、急剧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躁动的欲念,在某个从容的时分,捧一杯清茶,临窗而坐,慢慢地翻阅此书,静下心来感悟先哲的思想,温故知新,借古人的智慧找到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和力量。愿《孔子》能带来一份精神滋养! 在这里,要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予以支持的朋友们,尤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郭志坤老师的慧眼识珠及大力推荐!还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为此书所付出的努力! 李子华 2012年10月于深圳

内容概要

孔子究竟伟大在哪里?为什么他的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受到如此的尊崇,而且在当今时代依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人生和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孔子(人能弘道)》从东西方比较哲学的广阔视野反观孔子所留下的精神遗产,结合当代思想界所关注的自由、尊严、信仰、文化多元性等问题,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对孔子思想的深厚价值作了系统的介绍和阐发。《孔子(人能弘道)》作者倪培民独特的“功夫”视角,纠正了对传统儒家过分智力化和道德化诠释的误导,被誉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枝奇葩异卉”。

作者简介

出生于上海。“文革”后考入复旦大学,获哲学学士、硕士。后出国深造,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纽约全球学术出版社“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丛书”(英文)主编,曾任夏威夷大学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协会会长,并曾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在世界公众论坛“文明对话”等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演讲。早年研究主攻西欧近代哲学,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东西方比较哲学研究,从“功夫”角度阐发儒家学说,并由此出发,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的哲学领域。主要著述有英文版《孔子一人能弘道》(2010)、《论孔子》(2002)、书法集《笔墨哲思游》(2002)等六本著作及中英文哲学论文六十余篇,并为《牛津大学世界哲学手册》编写“孔子”条目。湖南邵东人。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当知青,1978年以高分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与本书作者为同班同学。1982年获哲学学士后曾在武汉电力学校、深圳师范学院等处任教。1990年后转行为公务员,现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物流处副处长。爱好文学、音乐、戏剧、阅读和旅行。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中译本补记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
很久很久以前……
一个出身贫寒的人
故事的延续
宋明儒学的盛行
新挑战和“儒学第三期”
第二章 作为开宗立教者的孔子
“木铎”
人与天
天命与命
不朽与人生的意义
对待其他宗教和学说的态度
第三章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
孤立的个人无法成为完整的人
成人是个过程
礼器的神圣性从何而来?
名者明也
中庸之道
第四章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理想社会——“和”的思想与整体主义
内圣外王
作为政治手段的名和礼
无需选择的自由
正直和公正
第五章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的人文教育
六艺
学、思和身体
教育方法
第六章 作为凡人的孔子
曾点气象
精英主义者?
男性至上主义者?
直与诚
归根结底,孔子是个人
附录一 从“合法性”到“立法者”
——当代中国哲学地位之转变
附录二 将“功夫”引入哲学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论语》引文索引
人名与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 孔子(亦称孔夫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①与其他许多历史人物相比,孔子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传奇色彩,因此任凭是谁要想拍一部孔子的传记电影,注定了会是乏味的,除非脱离史实,刻意编造出一些离奇情节来。但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却是无与伦比的。他被看做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他的理论奠定了一种哲学基础,而这种哲学后来成了中国伦理、法律、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指导法则,成了在两千多年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里,从帝王到平民,每一个人都必须遵从的规范(虽然事实上违背这些规范的事情时有发生)。当西方近代的一些启蒙学者从曾经到过中国的传教士那里接触到孔子的思想时,他们十分惊讶和兴奋地发现:一种人道主义哲学成为中华文明的脊柱几乎已有两千年之久了! 然而同时,儒家思想也在这漫长的历史中遭到了严重的扭曲和误解。它被扣上脱离实际、迂腐、僵硬保守的帽子。在近代中国的启蒙浪潮中,儒家被指责为轻视体力劳动、男尊女卑、裙带关系、专制独裁的根源,是中国旧时代里政治腐败、压迫妇女、纳妾、溺婴和文盲等一切倒退和愚昧现象的罪魁祸首。在鲁迅(1881—1936)的著名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里,它甚至被描写成吃人的礼教。 的确,古今中外,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被演绎成形形色色,以至于很难发现真正的、历史本来面貌的孔子。有人甚至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孔子的形象及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造的。(Jensen,1997)然而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孔子已超出了历史上那个名叫孔丘的个人。完整地发现孔子只能来自不断地重新研习他丰富的学说。正如一个人只有在爆炸的纷乱中才能看到焰火的真相一样,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原始真容,但更多地展现了其内在的丰富。 很久很久以前…… 孔子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了。虽然人们对于远古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诗歌,那里面所蕴涵的文明的信息已经相当丰富。有关远古圣王如尧、舜、禹的故事,在孔子及其同时代其他人的论述中就经常提及,而且他们对其真实性似乎毫不怀疑。据信,那些圣王具有高尚的人品。尧和舜在挑选王位继承人时,根据的是品德和才干,而不是血缘。禹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而才开始了王位由直系后裔继承的历史,这标志着夏朝的开始(前21世纪一前17世纪)。如果说夏朝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还缺乏直接的考古依据,那么随后的商朝(前17一前11世纪)的存在,却因近100多年来在河南安阳以及其他遗址考古挖掘出的大量青铜器、甲骨文、动物化石等等,而得以证实。这些文物显示了早在商朝,中国在农业、制陶、冶炼和纺织方面,已经有了高超的技艺。 商朝延续了600多年,直到为渭河流域(今陕西省)的周人所推翻。和最后一个商王纣的极端荒淫残暴截然不同,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122年)的奠基者文王和他的儿子周公效法古圣王尧、舜和禹,奠定了一个人道的政治体系,并继承和改良了传统的礼仪。他们宣称自己推翻商朝是一种解放压迫的革命行为,是遵从了天命,而人民的意志就是天命的象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①,因而,他们推翻商朝的革命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神圣的。一个纯粹的叛乱首领和受命于天的新统治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有人民的支持。周朝取代商朝的胜利本身就象征着周朝的新统治者与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这一宗教因素,在周朝后来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对有效地控制散落在幅员辽阔国土上的各诸侯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周天子所赋予其王室亲属诸侯国的统治权带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使中央王权和诸侯的关系成为既是血缘的也是宗教的双重关系。 此外,周朝不仅保留了对自然神和祖先崇拜的传统礼仪,还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了新的礼仪。各种礼仪中所运用的音乐和舞蹈,获得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意义,以至于礼仪所祭奠的神灵的重要性反而退居第二位了。礼仪本身成了天命秩序的象征。正是从这一传统出发,孔子发展出了他自己的人道主义和礼的思想体系,后来成为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主流。 到春秋时期,周朝的社会秩序已开始出现危机。既然天命唯有德者得之,也就表示天命不会永久地属于某一个朝代。随着后继的周王越来越乏善可陈,他们的号令也就越来越不管用了。各诸侯领主开始不服从周王的号令,且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强国吞并弱邻国土,使得各诸侯国的边界线变换不定,周天子最后像木偶一样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 同样,随着各诸侯国内部一些大臣的家族势力的增强,这些人也轮番地威胁着诸侯的权力。拿孔子的家乡鲁国来说,其实际权力就主要掌控在孟、叔、季三家手里。这三家是鲁桓公(公元前711—前697年在位)三个儿子的后裔,故也称“三桓”。他们涉嫌谋杀了两个鲁国君主继承人,并扶持了一个他们所喜欢的继承人于公元前609年即位。在公元前562年,他们又瓜分了鲁国,“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只给鲁公留了一小部分的税收。 在一个强权横行的时代,宗教和伦理自然受到了削弱,民众的生活动荡不安和痛苦不堪。没有法律,只有强权的随意操控。下级要冒死来向上司进言,亲友一夜之间可以反目为仇,暗杀成为一种热门职业,一国的堂堂诸侯转眼就变为他国的阶下之囚。 P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并包含了许多有洞察的观点。 ——杜维明 Tu Weiming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前社长、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通过这本简短的著作,身兼学者和艺术家的倪培民复活了孔子这一使中国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灵魂。 ——安乐哲 Roger T.Ames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东西方哲学》主编 倪培民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比通常所描绘的更为复杂和更具人性的孔子。 ——库普曼 Joel Kupperman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哲学教授 此书是有关孔子的最佳论著之一。无论是对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此书都应当作为介绍这位圣人的一本最佳书籍来推荐。 ——弗莱德·德尔梅亚 Fred Dallmayr 美国诺特丹大学哲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


编辑推荐

《孔子(人能弘道)》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及比较研究的方法,意在为读者全面地介绍通俗易懂且鲜活有趣的孔子,并提供阅读《论语》的参考指南。作者倪培民力图以通俗和深刻的笔触让读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作为精神领袖的孔子、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及作为凡人的孔子,展现了不一样的孔子、不一样的《论语》以及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现代西方观念的人生指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孔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